
1、慎独——《自在独行》读后感
慎独——《自在独行》读后感
文/检修四车间
很长时间之后,我依然觉得当时在书店偶得这本《自在独行》实为幸运。那时是被书名吸引,自在独行,是从容不迫而潇洒畅快;是不惧孤独而心境安宁。一本书读罢,想必贾平凹先生本人也同他的文字一般,如木坚硬质朴,如酒醇厚清冽。
道理与人生不同,自然有人说书中多是些泛泛而谈的人生哲理,即便能引起一时动容也经不起生活本身的折腾。不可置否,市面上的文章多是如此,文字似是雕琢精致却看不出其本质,亦无法与读者相通。因此越是发觉先生这本散文集子弥足珍贵,琐碎的生活砌成了故事,一字一言读起来平和,却是真实厚重,直至内心深处的。人生真切的体验都是从原始开始的,书中第一篇便是先生对孩提时代的回忆,对母亲的回忆。先生的母亲半辈子都坐在纺织机前重复着手里的动作,纺织的线丝丝缕缕如同母亲的心事,可为了一个家而坚守付出的强大内心,抵过朝朝夕夕的日月。《祭父》与《喝酒》中的父亲让人心生敬佩,先生遭受社会各界的质疑时,他便千里迢迢地赶来,半句不言却日日陪伴,最后父亲借酒表露自己的担心,对他没有责备甚至怀疑,父亲只是说,“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也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自己心里要有个主见,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就是这些朴实的话让先生泪目,也许,自在独行说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困苦有余也湮灭不了血肉之亲。谁也知道路途遥远,谁也不愿苦难缠身,心中有依靠才行得自在,安宁。
先生喜静,平日里最怕有人来敲门,他认为的自在,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自在独行》算是半本游记,书的扉页就有写:独自走一走,大地的魂灵,有敬无畏。八百里秦川旷远,细说的却是秦腔里唱的喜怒哀乐,山川不同,韵味也不同。商州故里,春秋光景一一道来,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性子,山民老妇的生活像天上的月亮,照得山谷满是光辉。五味巷远离市井喧嚣,然而南北千百里长之内,酱醋油茶一应俱全,街坊四邻最是本分,巷内若有位老师,便人人器重。说来也蹊跷,书里虽写的是游记,却在景里读出人情冷暖世事变迁来,好在这一路的景和景里的故事一样,有种不枉此行的感觉。先生也曾说过,这本书要写给生命的行者。写一书游一方,虽然活着的方式不尽相同,而这种从容不迫在千万种命途中最是难得。
有时也会不禁发问,越是成长就越是不懂如何自在的生活,好像世事正如他人口中的不得已,明明最怕随波逐流,却沉溺于轻而易举的妥协还心安理得。“慎独”二字让人如坐针毡,旁人眼里的古怪大抵如此,让任性的人难以雄辩。《自在独行》里我找不到答案,但至少给予我勇气。
2、冰心:独行的冰心
冰心:独行的冰心
祝勇
清夜独坐的我,晓梦初醒的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之中偶然有一分钟 一秒钟感到不能言说的境象和思想的我,与课室里上课的我,和世界周旋的我,是否同为一我,也是一个疑问。
———冰心:《我》
仔细回想一下这个世纪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它留给个人的时间和空 间竟少得可怜。更多的情况下,人们被时代驱赶着前行,像赶赴一个个盛 大的集会,停不下来,也来不及思量。如我在一篇文章里讲到的:“在 20世纪中国,一般人恐怕不必指望去逃避历史强加给他的规定性成长。” 我们只听得到群体的口号,而听不到个人的声音。政治空间对心灵空间、 公共空间对私人空间的挤迫,几乎成了本世纪的标志性景观。
而冰心,这位身着旧式旗袍的新式女性,自新文学发轫的第一天起, 就开始在荒芜的心灵园林里打扫尘垢,锄草施肥了。她试图以智慧的繁星 和纯真的春水,焐暖世纪冰冷的胸膛。与名字相反,冰心是温暖的,她没 有染上那个时代的女子特有的闺阁式的自怜,而纯然是一尘不染的洁净与 正直。她外表的单薄与弱小,更凸显出她精神的伟岸与不凡。
冰心与鲁迅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鲁迅代表了新文化中阳刚的一 面,冰心则代表阴柔的一面;鲁迅是一柄锋利的社会手术刀,冰心则是慈 爱的灵魂布道者。学者李吉力在论说《红楼梦》时曾指出,女人是水性的, 男人是泥性的,“这两种特性表明:女人是自然的作为审美向度出现在历 史中的,而男人是社会的作为力量的象征从事于历史的创造的。”如果说 鲁迅是荒野上的战马,冰心则是河流边的水车,她承继的是中国文化中娴 静的部分,依靠的全然是自然的力量,浇灌心灵的沃土;如果说鲁迅是以 超人的力量肩起历史的闸门,冰心则是于不动声色中改造世道人心。冰心 的存在,丰富了“五四”文化的精神维度,使中国的精神启蒙不是一种简 单的线性结构或平面结构,而呈现出迷幻复杂的姿态。
遗憾的是,这样的精神姿态没能赢得足够的发展时间而过早地夭折了。 当鲁迅传统生长为一株大树时,冰心却日益成为盆景园里孤独的标本。 “文革”中泛滥的兽行不是因为群体信仰的缺失,而是因为个体良心的泯 灭。那些闪烁着幼稚的眼光,本应从《寄小读者》中汲取营养的学生娃子, 争先恐后用《毛主席语录》抽打作家的脸颊。还会有女孩,在无边的暗夜 里为远行的人制作一盏温暖的小桔灯吗?
冰心依然被选进课本———当然,是很久以后。我最初便是在课本里 结识冰心的。然而,漫长的时间足以将所有美丽的外形浸泡得变形。那些 在时间深处长出绿苔的旧日文章,被工匠的巧手镀上新的光芒,于是,冰 心笔下的“黑暗潮湿的山路”、“桔红的光”,便神奇地具有了政治隐喻 ()性。严密的政治话语系统可以妙用每一个个体声音———即使你有个体声 音,它也会强行为公共所用。
茅盾在《冰心论》中写道:“在所有‘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只有冰 心女士最属于她自己。她的作品中,不反映社会,却反映了她自己,她把 自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没有。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她的散文的价值比小说高, 长些的诗篇比《繁星》和《春水》高。”茅盾是典型的政治型作家,他的 小说如社会学论文一般谨严缜密。他对文学价值取向与己截然相反的冰心 作出这样的评说,绝对非同小可。
中国青年报1999.4.5.
3、独行侠李一男:跳来跳去的人生
独行侠李一男:跳来跳去的人生
电信业传奇人物李一男宣布将于近期辞去无限讯奇ceo职务。知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李辞职并非缘于移动反腐案,而是未达董事会要求。
但李的个人影响力似乎不减。本报获悉,已有vc向其发出约请。不过李在自己的微博里写道:“希望能够在未来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做好产品和企业。”并强调,“未来将继续专注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其他科技方面的工作”。
影响力不减,除了李曾在中国最先进的高科技公司担任过核心技术高管外,其所处领域仍代表着未来趋势。
李闻达于华为。1970年出生的他曾被视为“少年天才”。早在1992年他便在华为实习,1993年研究生毕业后加入华为,27岁就成为华为副总裁,1998年升任华为常务副总裁,主管研发。当时李被外界认为是任正非、孙亚芳之后的3号人物,并被视为任正非的“接班人”。
但少年得志的李一男在华为期间争议多多。传说中,李曾因不同意见“训斥高层”、因小事“辱骂下属”。一位在此期间曾与李共事的前同事吴可为(化名)透露,华为从基层到高管性格大多如此,员工大多一毕业就进华为,高管年轻气盛,“老板以下很多高管都是这种习惯,下面肯定也会效仿”。
“李一男是一个很聪明、技术上很有天分、管理上能力很强的人,水平挺高,他肯定会做成一些事情。”吴可为说。
年轻气盛的李在华为遇到了第一次人生重大挫折。2000年前后,李的职位发生调整,先后担任华为电气总裁、美国研究所所长。
那时任正非倡导“内部创业”。李大概不满,不久请辞,纠结一年后,任正非接受了他的辞呈。
一批华为人跟着李出走了,于是也就有了港湾网络。这公司一诞生似乎就带有一种情绪:处处不让华为好受,成为后者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显然它彰显出李的才华。
但任正非老谋深算。华为效仿思科,2006年收购了它,李重回华为被任命为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2007年底,李成了华为终端公司副总裁,内部排序已在10名开外。
李再度消沉。一位在此期间与李共事的同事刘思佳(化名)透露,在基层工程师眼里,李是“大神级人物,有很多的崇拜者”。
不过“二进宫”之后,李就很少在内部露面。( )刘思佳说,李在研发体系中能承担技术精神领袖,但在市场销售等其他体系中未必管用,因为华为行销体系非常强势。吴可为表示,与华为的竞争关系当初没处理,李二次离开也属必然。
两年之后,李果然选择再次离开,去了百度。2008年成了百度cto。但一年多后,李再次离职。对于李在百度期间的工作,一位资深通信界媒体人士对本报讲了一个故事,说在百度期间似乎变得成熟很多。
“一次,百度内部出现了一个工作失误。全体员工收到了李一男的邮件,他将所有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措辞诚挚,给人印象深刻。”他说。
看来,那时李已淡去少年得志情怀。他在百度工作期间的一位同事孟思飞(化名)回忆,李个人魅力依然不减,大家对他印象不错。
但李最后还是离开了百度。2010年1月,他去了无限讯奇任ceo。据说百度创始人李彦宏曾对他挽留很久。
但在百度前同事眼里,他能力虽好,对员工也好,但无限讯奇受制于中移动,他恐怕不可能长期受制于此,关系难以协调。
果不其然,一年半之后,他再度离开,恰处中移动反腐浪潮期。消息人士表示,李出来的时机不好,很容易让人产生想象。
经历了华为、港湾、百度、无限讯奇等公司之后,李又回到独行侠状态了。这个曾经得意过、如今仍引众人围观的职业经理人,去向仍让人期待,或许他会安稳下来,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开创属于自己的梦想。
4、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一)
起初,只因书名叫人心动,便有读下去的冲动,一起读的还有另一本灵修类的书《少有人走的路》。带着好奇之心自然不能悟懂写作之人要传达的思想,我便试着放下尘念,慢慢进入写着的精神世界。
第一次接触周国平,大概是在你高中的阅读课上,每人拿着一本杂志,静静地品味文学的魅力。在我还不知文学为何物的时候,竟痴迷上了几百字的散文,“对于现代人来说,适时回到某种单纯的动物状态,这既是珍贵的幸福,也是有效的净化。现代人的典型状态是,一方面,上不接天,没有信仰,离神很远;另一方面,下不接地,本能衰退,离自然也很远,仿佛悬在半空中,在争夺世俗利益中度过复杂而虚假的一生。那么,从上下两方面看,小生命的到来都是一种拯救,引领我们回归简单和真实。”,一段《宝贝,宝贝》,还记得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的心情,好容易把它从网上摘下来,放在这。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讲过: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生命虽然脆弱,但可贵,因为会思想。而人的高贵的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在这个物欲横流、瞬息万变的21世纪,很难再找回曾经的静态,曾经的春暖花开。在商品大批量生产的推动下,人才也即将踏上这条机械化的道路。中国则是最典型的例子。虽然大陆的很多地区,还有孩子念不起书上不起学,却已不再缺大学生。每年,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等待就业的大学生大概有三百万。这是个比较庞大的数字,在人才紧缺的年代,中国的人才好像供不应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从之前的北漂到现在的蚁族蜗居,无不正面的讽刺中国的教育。当教育逐步走向产业化时,我不认为这个民族能真正地强大起来。
现在的生活的确像一条匆忙、躜程的急流,谁都能被这条急流裹着向前,不富有宁静的沉思,闲适的享受,潜心的精神的创造。然而,我们都能否在匆匆赶路时,停下来,稍作休整,给心灵一个缓冲的时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而大家却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最终剩下的只能是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孤独是一种具有形而上学意味的人生体验。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我们在黑暗中并肩前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预知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但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朝圣地。
孤独之所以为人生的重要体验,不仅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遇,而且,是因为唯有在孤独中,人的灵魂才能与上帝与神秘、与宇宙的无限之光相遇。
而今,孤独寂寞早已成为流行语,我不知道他们严重的孤独是不是周国平所言的孤独,但我能感受到的是,这个节奏快得有些畸形的社会,正在发出一些怪异的声音。人们不再追求心中的那份纯粹的情感,而是竭力掩盖内心最真实的呐喊,彷徨在心门外,大喊孤独,在夜生活愈发丰富的都市,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聚在一起,寻找他们的共鸣。
在外地上大学,除了不能常回家,我认为最大的遗憾就是不能亲眼看着家乡那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当寒暑假回家时,总能感受但钢筋水泥扑面而来的青大力量。昔日的羊肠小道已被宽敞的柏油路替代,所有的食物都在向现代化靠拢。欣喜地同时,总有几分伤感,假如我几十年不回家,那会不会不再识得回家的路?家,在我看来,是心灵的归属地,当一颗漂泊的在外的心,已找不到回归的路,可能更多会感到无助和悲伤吧。
记住回家的路,不管它现在是怎样的,将来又如何,我们都必须要铭记。
在交往中,人面对的是部分和人群,而在独处的时候,民面对的是整体和万物之源。不管你有多少朋友,多少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永远只能是“同床异梦”的痛苦。我们都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即使你极不愿面对独处的时刻,也必须得接受。
一切注重灵魂生活的人对于卢梭的这话都会发生同感∶“我独处时从来不感到厌烦,闲聊才是我一辈子忍受不了的事情。”这种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死亡,不管你有没有思考过,接不接受它,它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死,就没有爱和激情,没有冒险和悲剧,没有快乐和痛苦,没有生命的魅力,它的存在不得不等待它的来临。我相信一切深刻的灵魂都蕴藏着悲观。换句话说,悲观自有其深刻之处。在我看来,没死来临时,我们已经不在。因而死与生者和死者都无关。“卢克莱修也附和说:”对于那不再存在的人,痛苦也全不存在。“
死是多么重大的人生事件,竟然不去想它,这只能用怯懦或糊涂来解释。用贝多芬的话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可怜虫!“当然,我们可以补充一句:”只知道死的人也是可怜虫!“真正深刻的灵魂决不会沉溺于悲观。悲观本源于爱,为了爱又竭力与悲观抗争,反倒有了超乎常人的创造,贝多芬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不过,深刻更在于,无论获得多大成功,也消除不了内心蕴藏的悲观,因而终能以超脱的眼光看待成功。如果一种悲观可以轻易被外在的成功打消,我敢断定那不是悲观,而只是肤浅的烦恼。
灵魂只能独行,只有这条上,没人能伴你同行,可能会存在信仰,指引着你走在朝圣路上。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要把心灵放到记忆中的恰当位置上。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二)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进入高中后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迷茫空乏,甚至对未来对以后都没有一丁点想法。从前就算单薄就算无厘头就算不切实际的理想——或者姑且称之为梦,好像也缺少了什么一样,那些奇怪却生动的梦变得”无所谓“”随它去吧“”就这样好了“,但是呢?学业很忙,生活节奏很快,压力很大。我却无所适从,不知道要干什么。眼前的似乎不是我想要的,但也不知道为了我想要的,应该去做些什么。惴惴然地活着,两点一线地活着走着。
生命中出现过,或者将要出现很多很多的人,父母亲人同学老师朋友。有时觉得那么多人可以依赖,那么多人在自己身边。可是在夜深人静,在晚上的最后一盏灯也被熄灭,在你觉得这个城市只有你才醒着的时候,或者仅仅是在与喧嚣与吵闹格格不入的那一瞬间,突然地,就发现其实只是自己一个人啊。周围是人山人海,可你的灵魂却只有自己一人相依。
从前第一次参加了亲戚的葬礼,第一次发现死亡它其实离自己那么那么近,甚至夜晚的时候躺在单人床上时不敢关灯,生怕自己那么闭上眼就真的死去了,自己好像还有那么多的事没有做过,没有试过。还害怕有那么一天父母也会离开,从小一起生活的长辈也会离开。那种恐惧无法言语尽述,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经历,或者也许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吧。但好在,不知不觉地,慢慢长大了也就不再那样的怕了。”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歌里这么唱,也许是这样的吧。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就算找到了志趣相投的朋友,就算默契高的惊人,也无非如书中描写的”在黑暗中并肩而行“罢。我们的目的地终将不同,因为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地到底在哪里。
你也许听古典音乐交流莫扎特贝多芬巴赫,你读晦涩的文学哲学思想理论,你思考学习研究。可是你也不知道这样的精神生活是不是你想要的,是不是离心中的圣地更加近一步。但也许也只是满足自己”让自己看起来精神境界变得更高“的愿望吧。灵魂注定孤独,没有什么能够改变。
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只有自己的心能够指引自己,只有自己的灵魂能够带着自己走向那个所谓的圣地。
只要有了自己的追求。
读周老这样一本充满哲理意味的书,很多地方不懂,很多地方难懂。理解很浅,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了。
灵魂只能独行读后感(三)
《灵魂只能独行》肯定精神生活的独立价值,()通过对古代言行的追诉,对人生面临问题的思考,其阐释了哲学在我们人生和社会中的意义。
读完这本书,有很多感同身受之处。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一切交往的质量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从心理学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不管你与谁同睡,你都只能独自进入你的梦乡。同床异梦是一切人的命运,同时却也是大自然的恩典。旅行时不得不精简的行李。有多少是你真正生活必需的。即使有一座大房子,又何妨要填满它。
肖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立足点仍是占有。所以才会有占有欲未得到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这双重悲剧。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来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挚的爱和坚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奢侈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的至多是一种浅薄的优越感,也谈不上幸福感。当一个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幸运儿仍然为生活的空虚苦恼时,他听到的正是他的灵魂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