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根深叶茂作文800字
我们是青少年。人们都说,我们就像小树,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其实不然,园丁自然是重要的,但若小树扎根不深,再好的园丁也培育不出大树。
作为一株尚在小学生活的小苗,母亲是我的根。我的“根”每天都会在我写完作业之时送来香甜的、土壤中的水;在我长出“黄叶”时精心挑选“无机盐”,使我的枝叶重新嫩绿。当我面临初中的选拔考试时,她又给我送来鼓励和安慰的话语,让我怀着良好的心态,考上了理想的中学。我在这“根”的养育下,吸收营养,吸取阳光,不断抽出新芽。
步入初中,我来到一片陌生的树林。我的“根系”中多了一位成员——老师。每天一大早进入校门,总能见到老师们坐在办公桌前的背影,他们忙于布置安排一天的学习;课间休息时,总能见到老师们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给不同的“小树“浇灌各自所需的养分;而在操场上,面对进行着“蒸腾作用”的小树们,老师又不断送来加油鼓励的话语;到了放学之时,在我们陆续回家之后,他们仍然在批改作业,准备第二天的工作……老师作文们不辞辛劳地为我们输送营养、酿造欢乐,帮助我们不断向下、向下,不畏黑暗地往土壤中伸长。我们这群刚刚步入青春的小树,夜以继日,扎根更深了,并且越来越多地伸展出柔嫩的枝条。
曾经陌生的“树林”,如今已成为我们欢乐的家园。我们尚没有离开这片林地,也远远没有长成大树。但我们向往那样的生活。我们没有开花,还不能结果,但在我们的叶脉间,早已孕育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我们不断地向下扎根,积极地向上舒展,梦想着早日成为一棵参天大树,梦想着为地球增添新绿。然而终有一天,我们还会变化为一棵树的根——或许是家庭的”根“,为爱倾注全部心血;或许是国家的”根“,用自己的实力联合他人共同撑起一棵伟岸的古树;或许,我们还会成为世界的”根“,吸取营养输出责任与爱心,永不停息地向下伸长,为人类贡献力量。
根深叶茂,是我们生存的准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准则。作为一株柔嫩的小树,我们需要不断地向下扎根,孕育理想和希望,尽己所能长成大树,再变化为根,让这个世界根深叶茂。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汪禹 | 作者年龄 | 15岁零10个月 |
---|---|---|---|
在读学校 | 舒茶高级职业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9班 |
性格特点 | 易激动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郊游 | 平均成绩 | 116分 |
指导老师 | 李怀忠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2、叶茂源于根深作文600字
放眼大好河山,其间景色或瑰丽、或奇伟、或神秘,但皆有其支撑可寻。“山川不让跬土,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而世间那最为繁茂的绿叶,那最为饱满的绿意,必来自其深扎的母根!
这个母根,既是树木生长的伊始,更是其成长之必需,你看,它埋名于土壤,不见天日,却始终尽心竭力地将养料源源不断地准时送达。于是,孩子欢喜于嫩叶的萌发,青年爱恋那绿叶的青葱,中年凝视着亭亭的华盖,老年醉心于红叶的灿烂……
根,是自然万物之所依,也是世间人心之所系。
古时百姓在战火燎原之际,坚守故土而不离去;苏武牧羊到老一心归国,只为回到故土。从海外回来的那一盒盒带着深切感情的骨灰,安土重迁,只为寻根的深沉。只因根在这里便要归于何处。这便是根作文。
《老子》中曾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木;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合叶茂生于根深。根深蒂固,方不俱于狂风聚雨,才得以生息。
若无孟母三迁,恐怕就没有辉映历史上的孟子;若无祖母养育,恐怕就没有以至孝单篇而享誉文坛的李密;若无刘皇叔的三顾茅庐,又怎会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名臣诸葛武侯?叶之繁茂,在于根之深广绵长;而人之成才,在于家之养育教诲,在于人之提携知遇,正是这些,让我们的生命之根愈加茁壮发达,让我们的生命之树更加茂盛葱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盛景必源于根。需知此叶自根深,江河流长,其源必深。
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常含泪水,因为我的根在这里,因为我爱这土地地爱得深沉。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马延春 | 作者年龄 | 16岁零6个月 |
---|---|---|---|
在读学校 | 杭州市闲林职业高级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一5班 |
性格特点 | 率直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瑜伽 | 平均成绩 | 95分 |
指导老师 | 易畅网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3、枝繁叶茂作文1000字
远远看见外婆家的小院,我已经止不住满心欢喜,当年的柿树更加枝繁叶茂,绿茵如盖。满树金灿灿的柿子,更是让人欢欣雀跃。等到妈妈打开锁推开大门,更是令人意外——小院里铺满金黄的落叶,让人恍惚间好像置身宁静的大森林。
“老院的柿子该熟了,你们回去收收吧。”外婆叮嘱。这样,我才又一次回到外婆家闲置了五六年的老院子。2013年,外公外婆在几个子女的劝说下依依不舍地搬进和大姨、三姨一个小区的单元房,老院里生机盎然的柿树便无人打理,要不是外婆今天特意叮嘱,连我也把它忘了个一干二净。
妈妈打开房门,找出带网兜的竹竿,开始采摘柿子。我也试着来了几下,却总是把柿子摔到地上。被妈妈“辞退”的我,在曾经熟悉的院子里转悠起来。
柿子树下是两个并排的大水缸,多少年春节张贴的层层叠叠的“川流不息”已经变成一层黄泥。水缸周边扣着的几个水桶,也已经锈穿了底。那时候,老院子还没有通自来水,墙根打了深水井,每隔几天,就要把水缸、水桶、盆盆罐罐“大阅兵”一样一字排开,用水泵抽满。这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每赶上抽水,我都跑来跑去“热心”地帮忙。抚摸着老水缸,尘封的记忆打开了“闸门”,一幕幕往事渐渐浮上心头。
那时我还小,每到周末都跟着妈妈回外婆家。对于我来讲,外婆家处处新鲜,处处都是“宝藏”。厨房里还有“柴火灶”,可惜很少用。二楼的几个房间,更是摆满了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奇怪怪的稀罕东西,勾引得我每次回去都要“探宝”。巨大的“挠痒抓”,外公说是收集树叶必备“神器”。老式自行车,车梁上还卷着电影胶卷,真是神奇。电视上才能看到的陶罐,门后摆了不止一个。镰刀、木锨、千奇百怪、记不住名字的各种作文新奇玩意儿,比电脑游戏还要有趣。收音机,原来是那么神秘、庞大、庄重的仪器,我还以为它只是妈妈手机里一个从来用不到的功能。煤火炉、铁皮管,冬天烤火好温暖。军绿色的铁皮台灯,只在电影里见过。墙角的柜子里,还找到一个深绿色的军用水壶,绷着布带,让我一下子想起了炮火连天的战争场面……
外公说,这军用水壶可有用了,下地干农活,特别方便,刚买回来,半拉庄子的人都眼气呐。在我的百般央求下,外公反复冲刷了军壶,装上了开水。我自豪地把挎带套在肩上,摆出老宣传画上“进步青年”的“豪迈英姿”,让妈妈拍照留念,引得外公哈哈大笑。拍完了照,我取下水壶,装模作样地喝了一口,想体验一下那个时代的味道。水刚到嘴里就吐了出来,因为味道太过浓醇——一股让人无法忍受的橡胶味。
这些东西都有些年头了,当时外婆说。是啊,站在柿子树下,现在的我也慢慢明白,这些“稀罕玩意儿”都是外公、外婆那个时代的东西,被锁在“时代”这个只出不进的“柜子”里。那个时代有那个时代的美好,但远远没有今天这么繁荣。与今天相比,那个时代显得艰苦、单调、枯燥。但是,也正是一代代人的辛勤付出、默默奉献,才带来了生活的改变、社会的进步。
抬着满袋的柿子,气喘吁吁的回到外婆家,电视上正在播放《我和我的祖国》。歌唱家深情的演唱中,我忽然心中一动,若有所思、若有所悟:我和妈妈,我们的小家庭和外婆的大家庭,不也是“我和我的祖国”的小小缩影吗。或许平时我们不曾留意,但是这一切都宛如那棵柿树,悄无声息,呵护着我们,给我们火红的果实。是啊,“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愿老院子的柿树枝繁叶茂,愿我们共享这份幸福康宁,愿祖国繁荣昌盛。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郭遵 | 作者年龄 | 17岁零1个月 |
---|---|---|---|
在读学校 | 泰州市口岸中学 | 在读班级 | 高二6班 |
性格特点 | 感情丰富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唱歌 | 平均成绩 | 92分 |
指导老师 | 李若鹏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4、根深才能叶茂作文800字
灯火通明的城市,车水马龙的街道。我坐在窗前望着眼前繁华的景象,闭上眼,不禁想到了几年前的画面,泪水夺眶而出……
那年我七岁,刚上学不久,心中还是玩乐。每天回家在屋子里哇哇叫着疯跑。每次这个时候,姥爷总会拉着我到沙发前,轻轻地抱起我让我坐在他腿上,拿着一本书读给我听。那本书是《平凡的世界》。我那时还小,听不懂什么故事,隐约只能记住几个没有用的名字。看着姥爷那黝黑的手指在字里行间滑过,不时发出沙沙的声响,一遍又一遍,我总是在姥爷腿上沉沉地睡去。有一次,姥爷将我抱回床上替我盖被子时,我醒了,困倦让我没有睁开双眼,只是恍惚间听到姥爷讲:“孩子啊,姥爷希望你长大有出息,现在啊姥爷给你读书,是让你听听故事学学文化,耳濡目染的你就收获很多啊。小时候也得好好学,这基础好了才能学有所成,就像家门口那柿子树,小时候不好好扎根,如今哪给你结柿子去啊?唉,好好睡吧……”半梦半醒地,我记住了树是扎根才可以长高结果的……
不久后的一天,家里煮玉米吃。我向来不怎么吃玉米,觉得吃起来很麻烦。那天妈妈硬塞给我一半叫我尝,我吃了几口,着实香甜软糯,可由于人性,我把剩下的一半随手丢在了作文一边,转身去玩了。不知过了多久,姥爷拿了个小盘子坐在了我身边,手中拿着玉米。只见他的大手从头头那里向下一滑,一排整齐的玉米粒便落在他的手掌中。他递给了我叫我吃,我见吃玉米不用再麻烦了便大口全部塞进嘴里,然后伸手找姥爷要。姥爷笑着摇摇头,用他的大手揉揉我的脸。那手上的茧子让我很难受,但姥爷好像很喜欢这样,还刮一下我的鼻头,满满宠溺。他转身边剥边对我说:“傻姑娘,你记得姥爷给你读的书吗?那个时候啊,姥爷和书里一样苦,能吃上玉米都是幸福。你现在这么好的日子啊,是因为国家富了,强了。那呀,都是姥爷这么老,和比我老的人一点点种出来的!没有他们扎这根,你呀现在或不在阴凉下享受生活呢!”我忙着吃玉米,似懂非懂地记下了只有扎根深,才能枝叶繁茂……
又不知多久后,一年春节。姥爷在年夜饭时教我包饺子,边握着我的手边和我讲:“孩子,以后长大了,春节可不能不过。咱家这春节文化,可悠久着呢,就像那大树……”“像大树,根扎深了,对不对?”姥爷惊讶地看着我,笑了笑,没有说话,又低头开始包饺子……
姥爷,世界已车水马龙,您对我的爱也已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可您这位植树人去哪了……
本文作者简介 |
---|
作者姓名 | 陈洁 | 作者年龄 | 14岁零9个月 |
---|---|---|---|
在读学校 | 沟帮子中学 | 在读班级 | 初三4班 |
性格特点 | 沉静 | 家庭成员 | 爸爸、妈妈 |
平时爱好 | 瑜伽 | 平均成绩 | 118分 |
指导老师 | 张俪 | 老师职务 | 班主任 |
5、根深叶茂作文600字
【根深叶茂】
陈依琳
总在那些平凡的日子里将平凡的路走过:我背上书包下楼,门外的海棠在四月的春光中绽放,不知为何是如此的枝繁叶茂,生机勃发。一阵清风吹过,我伴着飘落的花瓣,走上这条上学路。
楼下的奶奶,在今天第一个同我展开笑脸:“哎呀,这么早就去上学啊!”“是的,奶奶也早!”我笑着答应道,“今天不忙水果店了?”一听到这话,奶奶一下打开了话匣子:“是啊是啊,我每天早上开上门,贴上二维码,摆上称,大伙儿都可以自己挑选购买喽!哪还用得上我看店呢?”这句话让我内心莫名触动,行到公交站,看见那一片铺子人来人往,想到巡逻的民警叔叔,好像明白了什么……
坐上公交,听见身边的孩子清脆稚嫩的话语:“妈妈,那个姐姐穿得好漂亮呢,那是哪里的衣服呢?”循声望去,只看见穿汉服的女孩子的背影显出一派温柔优雅的风姿。“听妈妈说哦,那是汉服,是我们汉族的传统服饰……”见那孩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看到那母亲眼神中的笑意,看那姑娘飘动的青蓝色裙裾,突然想到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汉服造一传统文化,好像明白了什么……
到站,停车,走下。我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进入教室,放下书包,打开课本。昨天老师的批语中那一句鼓励,仍让我感到精神一振。继续复习基础诗句,心中默记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看到这几天基础测试的成绩,又突然发现自己的语文的确在不断地积累微小的进步,好像明白了什么……
好像在无形中,那无形的安定生活,那不甚清楚的文化传承事业,那不断积累的基础,就这样与指尖轻触。突然地,明白了生命之树只有“根深”,才能“叶茂”……回过神来,看向窗边,梧桐摇曳着枝条,一树绿荫不语。
【根深叶茂】
刘梦媛
秋天到来,窗外的梧桐树迎风沙沙作响,秋风拂过,将一片片梧桐叶染成精致的金黄色,随风飘摇,满树灿烂。
老树的树根严实扎在地面上,蜿蜒向四周扩展开来,结实地攀住大地。这段熟悉的场景,竟如小时的记忆般鲜活生动——每天早起总是吵嚷着让奶奶给我梳两个小羊角辫,穿上红色的褂袄,收拾的干干净净后,一溜烟的窜出门不见了——找我的玩伴们去了。奶奶总是无奈的摇摇头:“这孩子”。
出了家门便是孩子们的天堂了,带上自己偷藏的零花钱,在小巷中嬉戏追逐,不出一会儿,手中就堆满了各种小玩意——吹糖人、小陶人、剪红纸,总等到各家大人探出头喊吃饭时,才依依不舍地话别,个个消失在家门口。
这般热闹的场景自我长大后就逐渐在脑海中模糊了起来,直到今年秋天才得空回去看望一下旧时的老房子。同样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那颗梧桐树却依旧没变,不过是根系广阔了些,枝芽茂密了些,树干沧桑作文了些,在枝头的顶端还冒出几簇鲜绿的嫩芽。那座老房子也依然没变,红色的瓦片在屋顶闪耀的光泽,黑色的墙檐静静卧着,只是那堵象牙白的墙壁如今变得些许斑驳。我正沉浸在回忆中,突然被一声打断:“丫头,回来了!”我诧异望去,竟是久别未见的张姨。她面容沧桑了些,但眉眼间还是如初的温柔。一番寒暄后,我继续漫步在小街巷头,却意外转到了小吃街,令我惊讶的是,这里的一切都没有变,卖糖人的与卖糖葫芦的小贩争抢着叫卖。我笑了笑,从巷头逛到巷尾,我手中也多了一堆宝贝。
品味着这熟悉的味道,兜兜转转却碰见两处摩肩擦踵,好不热闹。巷口的左面,一座茶楼,隐隐约约传出京剧的声音,婉转动听,古朴典雅。巷口的右面赫然伫立着一座博物馆,记录下了悠久岁月与珍贵的宝物。
巷中叫卖声、戏剧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曲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交响曲。
窗外梧桐树依旧伫立在那,根深叶茂,而有什么东西也从我心底滋生出来,根深叶茂。
【根深叶茂】
唐心怡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是那最为耀眼的星。观历史,望未来,脚踏现在,传统始伴左右。
最令我赞叹的是传统文化中的腊八节,它的根源渊远,深深根植于人们的心中。
又到了一年一度传统的腊八节,街市里热闹的氛围一直穿达到家中,揉进了奶奶那一锅香甜的腊八粥。
听奶奶说,腊八节的由来可长呢,能一直追溯到朱元璋的年代。相传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期,朱元璋被关不给饭吃,无奈之下从老鼠的“粮仓”中找到了几把不同样子的米,后来做成了挽救生命的粥。看奶奶挑着豆子,我似乎看见那一夜一双枯瘦的手将那些豆子捧在手中。
原来,腊八节的根如此长。
要熬粥了,我去帮奶奶端电饭锅,却被她叫住:“不用电饭锅,用老锅!”我记得那老锅,每到重要的节日,奶奶都会用它。它黑漆漆的,看起来比奶奶还要老,却和奶奶一样周身闪耀着柔和慈祥的光。这老锅似生了锈一般,哪有电饭锅好呢?奶奶笑着说:“咱家的腊八节,年年都用它!老锅才有味儿!”
我会意一笑,端起老锅。抚摸着它,我知道这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血液。这根,也定深深生长在一代又一代人心里。看看这漆黑发亮的老锅,真是憨厚可爱了。
小伙慢煮后,阵阵粥香弥漫了厨房。我迫不及待的舀起一勺放入口中,顿时味蕾被激活,来自南国的豆香、米香在口中释放……
在节日的愉悦中,家家团圆,无数个家庭在举杯欢庆。腊八这一古老的传统在今日大放光彩,由根部蓄积了千年的力量向树叶输送,绽放的活力令人赞叹。
是啊,“根深”必然“叶茂”。观望历史,尊重传统,中华民族悠久文化这棵参天大树,定会更加生机盎然,中华民族定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