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_年轻的时候,不要怕;年老的时候,不要悔

1、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

写给年轻的职场人,不要停继续跑

文/sean

我不同意很多人把职场比做“丛林”,推崇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但有一点是真实存在的: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们,学校的时间需要你珍惜,一旦走出校园,你们面临的环境将截然不同。

简单的说,你会发现,很多事情的逻辑,和学校里的逻辑不再完全一致,甚至相反。

不要着急,也别急着给自己贴上“迷茫”的标签。

我分享一些身边的故事,或许能给你一些借鉴。

1、别停下,继续跑

我的性格是差不多就行,随遇而安。对人对己要求都不高。

中考考砸了,太丢人,高中要把面子挣回来——也就努力了一个学期,爬到班级前几名,又满足了。幸好基础打得牢,高考超常发挥,分数除了清华北大都能进——可惜是提前填志愿,我本着一定要填满志愿的方针,零志愿填了师范类的英语,结果飙出了高分,第一志愿都没轮上就被录取了,拿了一笔当年看来是巨额收入的新生奖学金:5000元。

然后我又满足了。

和我类似个性的小伙伴不少,做差了丢人,那可不行;但是做好了就很容易满足。

这就坏了。

我以为我进入了象牙塔,可以休息了。

但别人开始努力,就把我甩在身后,再也追不上。

我同寝室的四川同学,刚到上海的时候别说英文了,普通话都说不清。

四年间,我们打牌唱k谈恋爱,他读书自修背单词。我毕业拿着3000-5000的薪水自鸣得意,他考取北大硕士。

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但薪资上人家已经突破百万好些年,是我薪水的2倍。

我还有个高中同学,本来是清华北大的有力争夺者,高考失败,考到气象学院。这哪里可以忍?四年后他翻身考入中科院,变身科学家,美帝做了几年项目回来,如今在投行做投资规划。

回头看,排除掉那些顶尖的同学们,剩下的中上游同学如果中考失利,往往高考就成功,高考失利,往往考研能翻盘。

我这一代接受的普遍教育是:

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过去了前途光明,过不去就很糟糕。

其实,个人发展是漫长的马拉松,高考只是个节点,在这个点领先固然好,在这一段落后也不代表就输定了。

重要的是要一直跑,不要停下脚步。

刨掉部分天才,大部分普通人是容易满足的,一旦停下脚步,就算同龄人追不上,年轻人会追上。

公司里,我用过太多的90后小伙伴做实习生,我很清楚,这波小伙伴比我10多年前要出色得多。

看清这一点后,我强迫30好几的自己,尝试新鲜事物,从2010年的微博官方账号,到2013年的微信公众号,到去年的知乎,我很清楚,我不尝试新事物,我就会被年轻一代给ko出场。

我夏天的时候招了一个实习生,她双非二本,人也很内向,但很诚恳很好学;本来因为她ps技能一般,我还挺犹豫的。

招来后没几天,姑娘的ps技能突飞猛进,让我刮目相看,我意识到年轻人的成长速度可以这么快。她被欧莱雅录取做市场,做营销的大多知道,这种快销品化妆品的市场部,前途无量。

很多小伙伴在live和值乎里问我:

我大学不行,我未来怎么办?

我想说的是:

无论你现在是985,还是双非,还是大专,只是你现在的状态;它不代表你的未来,人生这局棋刚刚进入中盘,你的未来还在你手里。

只要你一直跑,别停下。

2、别放弃尝试的机会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和一个姑娘挣一个岗位认识了,她被录取了,我被淘汰了。

我一开始没发现,华师大输给交大的学生,很正常啊,结果后来仔细一聊,发现她是交通学院的……这学校几本我都没听说过啊。

她之所以能赢我,就是因为她实习多,我实习少。

虽然学校差,但是有了起码的职场背书,又甩开我了,后来没多久她又跳了:跳去知名法国企业做业务了,虽然那家公司根本不招应届毕业生,但是她因为在那里实习过,认识了里面的员工,穿得老成一点就忽悠过了老外……

这故事,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实习有时候分量比学历还重。

不少人到了大三,课就不多了,有足够的机会找一份靠谱的实习工作(最好是大公司),这对立志于走职场路线的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1.职场初体验

这段经历教会你如何在工作中与同事相处/沟通,教会你了解大公司的运作方式,以及你所扮演的角色。

它让你扩大眼界了解职场。

而且频繁换工作岗位,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并不大:大学生三个月换一家公司/行业/城市实习难度不大,写在简历里还是加分。

但是对于职场人来说,跨行业跨城市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常常面试或者跳槽也会让雇主担心自己不够稳定,职场人往往只能通过行业活动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职场背书

好的企业,可以为你毕业后求职提供背书。

举一个我们咨询行业的例子:

你在麦肯锡实习过,那大概率波士顿和贝恩会考虑录用你,二线咨询公司更不用说了,本土咨询公司也很可能蜂拥而至。

实习找大公司,不仅是因为大公司能让我们学到更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大公司带来的背书,很多企业在招人时,不是找最合适的,而是找最安全的选择,你的大公司背书,对招人的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安全。

补充讲一点学生小伙伴们常有的误区:

不要等到快毕业或者寒暑假再实习

有小伙伴问我:

你们招寒暑假实习生吗?

是的,我们招假期实习生。

但这种思路是有问题的。

大部分公司,每天都在招实习生。作为需求方,你们放假与否我们是不关心的。

须知,寒暑假无数同学出来找实习了,我们企业只会是更加挑剔了。

相反在大多数童鞋回去备考或者刚开学的时候,就会出现实习生荒,那个时候你在一流企业赢得实习岗位的几率要高很多。

所以实习千万别等寒暑假和海量同学去拼破头,随时可以立即开始。

3、别给自己设限

我是读英文系的,每次跳槽我妈都会问:

新公司能用上英语吗?新公司有老外吗?不要把本专业浪费了。

她是53年出生的人,这种思维很正常。但也有93年的小伙伴问出类似的问题:

我是xx专业的,现在公司里用不上我本专业的内容,我是不是应该辞职?

我再细问几句,发现其实她挺喜欢这份工作,就是纠结和专业的关系从此断了。

这不是作吗?

工作和职业发展的选择,首先要看的是自己的热情,是不是愿意把这份工作作为一生的发展方向;它是不是你的梦想,能不能和你家男神/女神一样,在每天早上把你愉快的从被窝里吻起来。

很多职场的能力和知识,和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距离太大,并帮不上太多忙。

但只要上心努力,1-2年能入门,5年就是专家,8年以上就是大咖,只要投入精力,找对办法,一定能学好。

很多小伙伴和我一样,高中毕业哪里懂得选专业啊(是不是?生物工程系的童鞋们麻烦举手示意一下),听说哪专业热门,就选哪个。

大学四年也没怎么学到职场技能,说得不好听一点,约等于沉没成本。大学毕业找工作往往是个纠错的过程。

毕竟公司的大多数岗位用人看能力看态度,很少看你是哪个系的,传统来说,美世留用的应该是读人力资源和保险专业(我们有员工福利业务)的童鞋居多,但是如今社会科学,哲学,英文系毕业的小伙伴,美世一抓一大把。

招应届生时更看重的是学校学历和实习经历,有些小伙伴会说:

我们学校的这个专业很牛哦

抱歉,除非面试官是你校友,否则很可能不知道。你千万别当hr是一站到底的战神,啥都知道一点。

以我个人来说,我招的小伙伴读啥专业的我根本记不住,但学校我通常印象很深。

我在《工资多高,我们才不焦虑?》分享过一个90后小伙伴的故事:

小伙子普通985学校本科毕业。无论能力、背景都不算顶尖。

毕业后也没进入知名企业,而是找了一个比较清闲,不用坐班的会务公司。

他在空闲的时候把自己租的一个房间重新装修,改造成了日租房,放到了airbnb上,减轻自己的租金压力。

一年后,发现这生意靠谱,又开了分店,在淮海路上的弄堂里长租了一间老房,接着做airbnb生意。

不仅如此,凭借自身美术设计的背景,连续的装修经验,以及做airbnb必备的拍照技能,他在小圈子内名声大噪,常收到媒体采访,他的家更被看作是“美爆朋友圈”的温暖小窝。

如今除了本职工作和airbnb房东外,她还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和装修设计师。

我不记得他是哪个专业的了,反正读的不是装修和摄影。

他没有给自己设限,倒是找到了有趣的新职场。

4、写在最后

走入职场有很多需要重新适应的地方,很多需要重新学习的领域。

你可能会焦虑,可能会紧张,这很正常。

但你须知,你们一定会比我们这些前浪更出色,这是历史潮流,虽然我们不一定是被你们拍死在沙滩上的。

年轻的你们有最大的资本,是你们生在互联网时代,你们的学习成本最低。

谁的资本比你们更大?比你们还年轻的小一辈。

所以三别送给大家:

别停下,继续跑,否则会被赶超;

别害怕,勇敢尝试职场的体验;

别设限,你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来源:瞎说职场

2、年轻的时候,不要怕;年老的时候,不要悔

年轻的时候,不要怕;年老的时候,不要悔

文/jack

一封来信:

jack,你好!一直关注着你,觉得你是一个非常理性,善于学习和总结的人,在某些问题是也非常有独特见解!作为的的忠实豆粉,我也时常从你的的文字中学习,虽然你是做金融业的,而我是一名工科生,但我想有些不管是什么专业,有些经验和道理是相同的。现在遇到一些困惑,希望能够您能够借助于您的经验与智慧给予指点。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于2012的在校大学生,这个暑假留在学校准备考研,然而我明白我考研成功的几率并不大,并不是不自信,而是诸多原因的综合分析。由于家庭原因,我依然会认真的把考研这条路走到底。现在,我困惑于我的职业发展问题。作为一个学工科的女生,我自知很不占优势,特别是我们这种一般学校出来的,基本上没有竞争力可言。并且本人对所学专业谈不上兴趣。大部分这个专业的学姐也并没有从事本专业的职业,因为大部分工作身体有一定的伤害,况且本科出来在这个行业里面工资也并不高。所以我现在考虑的两点是:是否从事于本专业无关的行业。对于我这点,在我的理解认识范围内觉得:作为一个大学本科生出来,不管从事任何一个行业,必须都是从底层做起,而这对于我们这些具有了学习能力和掌握了学习方法的人而言都不是特别难,除了少数需要专业性极强的职位。所以,对于一般的行业我觉得自己都可以尝试,但是一旦选择错误,流逝的不仅是金钱和时间,还有经验等一些方面的空白。因此不知该如何抉择。还有,如果我决定不从所学专业的工作,又可以选择那些比较适合且有一定发展前景的行业呢?对于这些疑惑望给予帮助。

谢谢!

我的回答:

常常收到大学生的豆邮,林林总总,往往涉及到非重点、冷门专业、考研、就业、换专业、出国等话题。在不同的问题下面,我看到一些共性的东西,想说说我的看法,不算建议,仅仅供年轻的朋友参考。

1、全力以赴。年轻的时候常常想法很多,在各种想法中间徘徊,没有取舍,没有行动。有点像一个即将开始的旅行者,但还没想好目的地。迈开腿走吧,followyourdream.

2、不要怕,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上帝也不会因为眷顾你,而把所有的好运气都给你。错了又如何?曲折了又如何?

3、培养好习惯,职场上的两件大规模杀伤武器:勤奋和谦虚,其他都是浮云。曾国藩语: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学习好技能,学会改变和提高自己。

5、享受生活,享受拼搏的激情。一场精彩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无论你怎么规划的,走就好了。

6、不要悔,我2000年参加工作,走了整整五年弯路,我没觉得有啥大不了的。我认识一个人,32岁从大学老师的岗位辞职,从头开始,去一家电器门店做销售,后来是国美的资深副总裁,现在是google副总裁。

 

3、写给职场新人的话

写给职场新人的话

很多新人刚步入职场,觉得很茫然,带着理想来,带着失望走,磕磕碰碰了几年才稳定下来,都说职场的水很深,其实如果我们在一些细节上多加注意,我想我们新人碰到的问题很多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1、不要浮躁

我们的新人都是从学校刚出来,怀着对将来美好的憧憬进到公司,可是看到的却是与自己期望值相差很大的现状,这个时侯大家就会觉得这家公司可能不是我想要的,出去可能可以找到更好的,扑通一声跳了出去。

到了另外一家,发现好像好一点,但是跟理想中还是有差距,算了先做着吧,做着做着又发现好像没什么机会,还要受气,这怎么行,另谋高就吧,扑通一声又跳了出去。

最后又找到了一家,这个时候发现自己的同学好像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而自己却还在基层苦苦挣扎,心情那个郁闷啊,于是拼命表现,拼命做业绩,结果发现短期内还是没有效果,心里那个浮躁更甚了,心里想看来每人识得我才了,还是换个地吧,扑通,又跳了。

这不是讲故事,而是现实中存在的,以前有,现在仍然有,以后还将有。

浮躁是职场大忌,要干得好,首先要沉下来,现在尽管不如意,但是要相信困境是暂时的,只要我一直在努力,就有出路。

2、好奇心

我遇到过很多的新人,都感觉很多人缺少好奇心,对新鲜事物好像习以为常,但是你问他的时候他又不知道,这样的新人由于缺少好奇心就少了发现新知识的机会。

3、多做事

说到做事,我想很多新人都很有感触,在刚到公司上班的时候基本是无事可做,要么老员工怕你不会做把事情搞砸了,要么是你自己不知道该干什么,我们有这样的体验,一些简单的事可以让新人做的,但是新人却很少说我来做吧,或者是当新人提出我来做吧的时候,老员工会说不用不用,其实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的不用是客套话,作为新人你可千万别认真,一听不用你就不做了,如果是真不用,当你再三提出让你来做(简单的事)的时候,老员工还会拒绝的,要不然就是撒手让你来了。

多做跟少做其实是态度问题,多做大家会说你积极,少做大家会说你缺乏主动,所以,如果能够在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多做,我想对尽快融入团队和尽快获得大家的认可会有所帮助。

4、屏蔽消极影响

新人由于初涉职场,很多时候是很容易受到周围同事、上司的影响的,我记得好几年前我刚到一家公司的时候,有一位老员工就跟我说他不久就要走了,在这里做没意思,这样的话我听了不知道多少遍了,然后我在这种消极的影响中把公司存在的一些企业常见的问题放大化了,接着心态发生了变化,觉得我没办法在这里呆下去了,最后我干了8个月就走了,而那位我刚进去就说要走的人据说到现在还没走呢,职场中各色人都有,有的人喜欢抱怨,有的人极端,当我们跟这些人接触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消极和极端的情绪的影响,从而影响了自己对公司的看法,最后吃亏的是谁?屏蔽消极的影响,尽量减少跟这些人接触。

5、不计较得失

小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到一家公司上班,上班没几天领导就让小刘参与一个项目,本来第二天安排小刘休息的,由于项目很紧,要在第二天完成,领导也没说让小刘回来帮忙,但是小刘自己主动提出回来帮忙,他说反正我休息也没什么事,我回来帮忙吧,最后项目很顺利完成了,而小刘也给领导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作为新人,不要太计较得失,得与失本来就没有定论,当你觉得是“得”的时候,在别人眼里(特别是你的上级)却有可能是“失”,而当你觉得多付出好像是自己吃亏(就像上面的案例)的时候,可能结果却是“得”。

6、记录和总结

刚到一家公司,我们对新的职位的工作肯定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可能当有人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要问的吗,一下子却想不起来,我却经常跟很多新人说,其实我们可以养成一种习惯,刚到公司上班时,每一天记录下来今天学了什么,上司交了什么给我们做,当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不懂的地方),先记录下来,然后寻机会请教同事或上司,这样的习惯坚持下来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你对岗位掌握的速度远比你预期的要快,而这种习惯也会得到上司的赞同。

7、多观察思考、少发表意见

我近来接触到一些新人,我比较喜欢跟他们聊聊天,然后问问他们一些感受的话,当然聊聊也会聊到对现在工作的一些了解,结果发现大部分对工作还仅仅是停留在表面上,只知道怎么做,一旦问到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十有八九就支支吾吾不知所云了,后面我跟他们说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多去观察一下一些现象,在做事的时候想想我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旦自己解答不了疑问,这就是自己成长的契机了。(励志电影  )当中遇到一个新人,我问他,明年这个时侯如果你还是这种状态,你觉得这是你想要的吗?他说那当然不是,那么如果你还是象现在这样仅仅停留在做什么的阶段,不去观察、思考,你觉得你可以获得更多?

在去年我遇到几位某个学校的实习生,他们给我的印象都是具有激情的人,做事主动,积极,但是周围的同事貌似对他们抱有敌意,后面一打听才知道这几个新人在写报告的时候,发表了很多自己对于岗位的意见,而这些意见是针对目前该岗位存在的问题的(让大家觉得你找起了我们的问题了),其实有些意见还不错,但也有一些由于对整个事态不太了解所以有失偏颇,最后当上面领导问及这些实习生怎么样的时候,大家的评价都是一般般。刚到一家公司,新人当然有很多意见和建议要表达,但是更要关注自己是否完全了解所要表达意见的全部,也要关注意见对于同事的影响,提建议是好事,但是不要过量和过度。

想写这篇文字大概是今年初吧,当时接触了很多新人,想把自己对于新人如何适应职场的个人经验总结一下跟所有的新人分享,我想我的经验并没有什么创意,都是大家在工作中遇到的,也不期待所有人都能认同,如果其中有一句话能对您有所启发,那已经是我的荣幸了。

8、写报告

新人刚到公司上班写报告是在所难免的,可能是因为新人还没有习惯写报告的,我听过很多新人都说不知道写什么,结果很多人写出来的报告拼凑到一起也就是一页纸,且内容很空洞,比如我来了几天了,学了什么东西,掌握了什么东西,说是流水账可能还没有流水账的可读性,说是感想,倒不如说是记录,说实话,这样的报告我看了开头就不会往下看的了,而对写这样报告的新人也就不会太有印象。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想,做得好同时也要会表达,报告很多时候就是我们表达工作的一种方式,特别是我们新人,因为刚进公司,基本都是从最基层做起,那么如何让领导看到你的表现呢?报告就是一种很好的展现方式,把自己在岗位写的东西写出来,把对于公司的感想写出来,把自己对于岗位工作的意义写出来,把自己对于岗位的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写出来,我想领导会看到一个有思想性的新人,新人与新人间,说谁的表现更好一点往往也是体现在类似于报告的一些小细节上,你做得好,自然就更受关注了。

9、明天会更好

新人刚进公司时我想最难熬的应该是从到岗学习到正式独立工作这段时间,这是一段融入的时间,也是比较痛苦的,因为刚来什么也不懂,周围同事可能还不怎么搭理你,好像什么都要靠自己去学,甚至有些时候还要接受上司和同事对你接受的比较慢或因为不懂做错事的批评,这个时侯心灵那种孤独真的很难受,也是因为这样很多新人受不了冷遇和批评而在学习期就愤而离职,其实职业适应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这种经历可以说总是让人刻骨铭心,记得有一次我刚到一家公司上班,就让我一个人坐在很多领导的视线下的一张独立的桌子看了三天文件,没有一个来搭理我,那时候心里总是希望早点结束这种“虐待”,后来我发明了一种改善心境的办法—明天会更好,只要我遇到类似的困境,我就会告诉自己,今天熬过去了,明天会比今天好,当我这样想了以后,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所面对的那种困境其实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而后困难也不断被解决。

所以当我们刚到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当然首先要有心理准备,开头肯定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适应期,我们可以告诉自己,一天会比一天好起来,困境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熬过今天,明天会更好。

10、跟优秀的人学习

在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优秀的人和散漫的人,而在我们的周围,肯定也会呈现出有的同事很优秀,有的同事很懒散,整体环境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跟谁接触,俗话说物以类聚,近朱者赤,优秀的人身边总是聚集一帮优秀的人,而当我们跟着优秀的人的时候,我们会受到这些人的熏陶和影响,在对事对人的态度上会变的更加积极。

对于新人而言,我想这是一个最容易受到别人影响的群体,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而因为人性好逸恶劳,那种不好的影响更容易侵入新人,曾经认识一位刚从学校出来的新人,开始在做事做人还是蛮积极的,也有上进心,但在进一家公司没多久就被一位同事拉去打老虎机,结果天天沉迷在老虎机的赌博中,过了半年他说要戒了,结果还是没戒成,打了近两年的老虎机,工资也耗掉了,精力也耗完了,啥事都没干成,最终也走人了。所以新人刚进公司的时候可以观察一下部门的同事,多去跟优秀的同事接触,学习他们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态度,让自己也变得优秀。

11、保持职场距离。

职场无朋友,也无敌人。

当我们觉得职场有朋友的时候,对朋友不设防的时候,我们被朋友出卖了(有意或者无意),当我们觉得职场草木皆兵的时候,偏偏很多事情我们还要靠大家一起来完成。这大概就是职场的现状吧。

前段时间有个人跟我说,他说他跟一位同事的闲聊的一个事竟然被领导知道了,结果因为这个闲聊的事原因,他竟然错过了一次机会,因为他跟同事闲聊说如果公司没机会可能再呆一两年就会另寻出路,他完全没想到这种闲聊竟然会产生那样的结果,真是让他欲哭无泪,最后他说再也不敢相信任何人了。

这样的情景很多人大概很熟悉吧?

我想那位同事也不一定是有意告密吧,既然你可以跟他闲聊,那么他也可以跟领导闲聊,当领导随意聊起你的时候,同事可能也会不设防地把你告诉他的话讲出来,这样领导自然就知道你的想法了。

在职场中,没有不透风的墙,今天你跟一个人讲的话明天可能全公司都知道了,所以不要随意发表任何对于公司对于领导的任何看法,也不要随意跟别人表达自己职业生涯的看法,一个无意的举动很可能带来意外的结果,我们新人千万要慎言啊。

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职场看成龙潭虎穴,有制约自然就有合作,大家既非朋友肯定也非敌人,只要把这一点看清楚了,你才可能在职场站稳脚跟。

新人刚毕业,想法很多,也很直接,想到什么可能就讲什么,有时也不太注意对象,这样的新人往往容易栽跟头啊!所以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对自己的上司,适当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什么话都讲,对自己而言,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12、保持激情

有一位管理者抱怨说新招的几个大学生太没激情了,整天沉沉闷闷的,也不爱说话,跟他们聊天也不怎么爱搭理,真不像新人,感觉像老油条,他说真不知道现在的新人怎么了?

新人怎么了?

社会竞争越演越烈,我们现在的新人不像以前的新人了,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社会就业、发展的情况,由于了解的比较多,可能在还没出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悲观了,来到企业,由于企业跟学校又有很大的区别,这种悲观加剧了,不要说激情了,就是连正常的笑容都不见得愿意绽放。

这对谁有利?

我想没有人愿意看到你的苦瓜脸,没有人去理解你的悲观,也没有人会因为你的悲观而怜悯你,只要你表现不好,走是唯一的的结果,你想看到这种结果发生?

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对待环境的看法,态度积极了,做事自然就有效果,做事有效果,领导自然就能够看到,有好的表现,也就会有的发展。

几年前接触一位刚毕业的员工,他是那种很阳光的人,每天面对你的时候保持微笑,从来不会向你表露负面的东西,当你交代任务给他的时候尽管有困难他也会很积极地说我先试试,有问题再说。他的这种积极的态度让他获得了上司的信任,让他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13、学习无止境

新人刚从学校出来进入公司,其实也是正式从传统意义的大学步入了社会大学,我们从小学到大,终于大学毕业了,心想这下终于可以结束学习了,其实不然,如果说传统意义的大学教给我们的是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那么社会大学教给我们的则是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说要生存就得学习社会大学的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哪些呢?有《沟通课》、《专业技术课》、《管理课》、《心理学》、《理财课》等等,而这种学习要养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今天刮风明天下雨后天就晴天了,应该坚持下去,把学习当成人生永恒的主题。

看过成功人士的传记多了,我们基本都可以得出一个规律,凡是越成功的人就越重视学习,如果我们新人能够在一开始就做对这件事,我想以后的弯路会少很多。

以上13点仅仅是一个侧面的观点,新人要注意的我想也不仅仅于此,只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供大家参考的观点罢了。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4、你年轻,但不要气盛

你年轻,但不要气盛

文/海欧

细数我们先前犯下的过错,大多都是因为年轻气盛。没错,年轻气盛,好像年轻就一定要气盛似的,其实不然。年轻,还可以谦卑,可以温和,可以不那么意气使然。

讲几个因为气盛而犯下后悔莫及的过错的故事,过一个温暖安谧的冬。

1、工作上的气盛是幼稚

我工作的时候遇到一个男孩子,名校毕业,聪明能干,动手能力强,没错,这里的动手,指的是动手打人。

其实要说优点,他绝对是可以用“一箩筐”来形容的,公司演讲比赛冠军,进步最快的员工,还连创几次业绩no.1,颇受大领导的注目和同事们的羡慕。

而他却有一个显着的缺点,就是气焰太盛。讨论会上碰到和自己观点不一致的时候,不等别人说完就站起来反驳,弄得别人十分下不了台。碰到指责他工作的领导,从不低头从不认错,反而吼得比领导还大声,甚至还拍桌子砸凳子。

起初大家都觉得是不是优秀之人必有气盛之处,就总是让着他,但久而久之,尤其是在被他的气盛伤害之后,大家对他的优秀抱以怀疑的态度,有些同事更因为受不了他而开始疏远他冷落他。

他并不以为然,还以为这是自己的独特之处,没事儿就发朋友圈,一下子称自己是有傲骨的人,一下子又说年轻就是要张扬地活着,个性签名换成“圈子不同,不必强融”。

我看了呵呵一笑,知道这小子绝对是在走一条自断前程的道路。不要问我为什么不劝劝他,他气盛,根本听不进去,也并不想听。

他在工作了两年之后,眼看就要获得晋升机会,却因为和经理发生了一次冲突而动手打了经理,事儿闹得有点大,最后被公司开除了。

我们那个行业有点非常特别的,就业面比较小,只适合于同行之间来回走动,其它行业并不适用。他因为打了领导在业内落下个不太好的名声,想再进同行,已十分困难。

所以找了一个月的工作都无果的他,最终只有去其它行业从零做起,两年的工作经验就这样白废掉了,实在令人可惜。

这就是在职场年轻气盛的下场,这就是为自己的气盛而埋单的现实。你犯下什么样的过错,就当以什么样的下场来弥补这番过错。

我想说,年轻,是可以彰显个性,但不可胆大妄为,肆意挥霍你的资本,不然下场会很惨。

正因为年轻,你必须要学会谦卑,学会低头,成大事之人都能屈能伸,你既然如此气盛,想必也是心高气傲之人,心高的人往往想成为大人物,但世界就是这么讽刺,心高的人往往下场不好,成不了大事。而那些大人物,往往却是以吞下委屈与羞辱来喂大自己格局的人,这样的人,心比天高,身为实践,终成大事。

2、永远不要和自己的家人赌气

这个世界你永远不可以和一种人赌气,那就是你的家人,不然会后悔莫及。

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子,十七岁那年仅仅因为和父母吵了一架,就为父母指着她说了句“我生你养你十七年”而负气,辍学离家出走,身上没钱,睡公园,睡长凳,被打被欺负,遍体鳞伤。后来,她被人扔到大卡车里带去不知名的村落,和瘸腿的老男人结婚生子,被监禁,不得离家半步。

直到十年后她逮着机会逃了出来,千方百计地找到回家的路回到了父母的家中,却发现大门紧锁,满是灰尘,而父母已经不知去向。后来终于联系到一位亲戚,才得知,十年前,因为她的离家出走,父母一夜白发,辞去工作万水千山地去找她,变卖所有家当,风餐露宿,食不果腹,终于在两年前,母亲因病去世,父亲从此神志不清,在一年前过马路时出了交通事故,抢救无效去世。

她跪地哀嚎,为自己年少时期的冲动后悔不已,一个美满的家庭就这样被自己拆散,双亲亡故,而自己的命运也被折腾得千疮百孔,不堪回首。

所以,和家人赌气,这种气盛带来的结果,是不可弥补的。

3、爱情要温顺,才能长久

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年轻时候的爱情尤其是初恋大多是无疾而终的,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变故,异地,误会……有很多是因为年少气盛,负气而终。

王先生和乐小姐年少的时候一见钟情,恋爱谈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王先生为乐小姐深夜堆雪人只为哄她第二天一早出宿舍就能看到的惊喜,乐小姐为王先生缝十字绣刺穿手指数次完成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般的绣品。

本是挺好的深爱的两个人,却因为性格都太冲,经常会吵得面红耳赤无法无天。

后来乐小姐因为王先生一句有口无心的话赌气说了分手,王先生虽然不愿意,但因为所谓的自尊,也没有再和乐小姐联系,好好的一份爱情,就这样被搁浅了,王先生日渐消瘦,乐小姐茶饭不思,我们看不下去了,约他们两个出来把话摊开了说,两人最后相拥而泣。

见过许多走入婚姻的夫妻,有的过得和和美美,日子温顺得不行。也有的整天恶语相向,闹得鸡飞狗跳苦大仇深。有人说婚姻分为两种缘,一种是善缘,就是温顺的婚姻;另一种则是恶缘,在一起好像是为了报复对方似的,往死里嗑,往死里整。

可是亲爱的,我们在一起不是为了恶报呀,是为了更加美好的生活不是吗。

其实大多数的争吵是因为脾气,脾气也是一种气焰,也是因为你不肯低头,不肯对最亲最爱的人温柔相向。

所有凌人的气焰都是可以变成柔和的微光,成为冬夜里一盏亮起的灯光,温暖小小世界。只要你愿意,年轻人,改掉你那气盛的臭毛病,就能多收获人间的几分温暖和善意,而你也会发现,世界,将大不一样。

作者:海欧,欧阳的欧,写文乐贱爱自游。新书《多少不凡,只因不甘》即将上市。微信公众号:haioutingting(海欧亭亭)新浪微博@oy海欧。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