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别听不读书的人对你说读书没用
别听不读书的人对你说读书没用
文/万方中
我因为身在制造业的关系,所以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黑社会,有官员,有工厂员工,也有办公室的小白领。他们的收入不算高,一个月从3000到7000不等,但这个水平在中国,也算不上低。
老板更不用说,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身家没过千万,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做过外贸。
在这里,上到老板,下到员工,外到客人,内到熟人,你时刻都能体会到这样一种倾向。有时候聊着聊着,就来一句:“哎,读书也不是那么有用的,你看你。”然后就没说下去了,意思是“你读这么多书,还不是最后跟老板打工?”
1、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却不愿捧起书本
有的同事要炒股,我推荐他看几本书,尔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我。比起这些,他们更喜欢看新闻,看市面上兜售的“某女这轮牛市爆赚600万”的劲爆新闻,讨论k线形态,寻找内幕消息。
还有的想创业、开工厂,却没有人想静下心来,充充电、看几本书、学点什么。他们给我的回答常常是:“我觉得看书没那么重要,看了要用得上才行啊!我现在缺乏的是经验,真的,我很需要。你看我师傅,一个斗大的字都不会,照样走南闯北,但他就是很有经验……
在这里,人们喜欢对财富高谈阔论,对往事唏嘘感叹,对小道消息趋之若鹜,对名人大事件侃侃而谈。但是,从来没有人想知道这些事件背后的理论和起因,更没有人会静下心来,拿本书慢慢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开始,中国发生了山崩地裂式的变化,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这里面,诞生了无数的机会,产生了数以万计的富翁。
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富的,就这样富起来了。人在财富面前,容易极度膨胀,过度地强调自己的能力,而忽略了客观因素的作用。
特别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经常还会由结果来推导成因。当一个人成功的时候,你总感觉,他说什么都是对的。因此,这些现象给了人这样的错觉:读书有什么用,能赚到钱、有能力才是真的。
相信这样的情况你们也经常遇到,你看着看着书,突然走过来一个人,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哎,别读书了,还不如出来社会混几年,学的东西比你在书本上看的多多了。你看某某某,从来不读书,还不是照样发大财,这个社会看的是能力。”
至于能力是什么?天知道。有的人认为是人脉,有的人理解为“资源”,还有的人理解为权力。
2、过去所有的一夜暴富,都是因为信息不对称
然而,在我看来,这些解读根本就没有指向问题的本质所在——过去所有的、不靠脑力和技术含量吃饭的暴富都是有前提的:因为信息的不对称。
什么叫信息不对称?我举个例子你就知道:在中国的股市传奇里,你永远逃不过“杨百万”这个字。作为在中国股市里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无论你怎样评价他——投机倒把也好,走狗屎运也罢,杨百万这个名字,已经被写入了中国股票的历史,成为了一个传奇。
这个人是怎样完成他的原始积累的呢?有一天,他偶然间看报纸,发现一个现象:两个地方的国库券价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他就从价格低的地方买入国库券,然后拿着蛇皮袋装上,坐着火车去往另一个收购价较高的地方卖掉。
他一年来回好多次,直到有一天,国库券不再存在价差,他完成了第一笔原始积累——人生中的第一个一百万,那一年是1989年。这笔钱,对于一个工厂的工人来说,毫无疑问是个天文数字——而他的这一切,不是因为读了什么书,而是因为他某天某时某个地点,看到了一张神奇的报纸,而恰恰别人没注意到。
再举个例子:中国刚加入wto的时候,外贸很好做,钱好像是捡来的。因为那时候开工厂的很少,竞争不完全,因此,外国人来中国,没什么议价的条件——当然,他也不需要议价。那时候的商品,对于手持美金的他们来说,简直太便宜了。
100块钱一双的真皮鞋,赚个50块钱都是常有的事——对于中国人来说,50块钱很多了,那时候一个普通工人的工资才一两千块。而对于外国人来说,这鞋子太便宜了,真皮的,才100块人民币一双。
竞争不完全,从本质上来说还是信息没有充分地流通。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做外贸赚钱,人们只有靠口口相传。口口相传的速度很慢,虚实也莫辨。因此,制造业的老板们才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些需要读书吗?不需要。在信息闭塞的年代里,你不需要技术、不需要知识储备,甚至不需要资金。
3、互联网改变游戏规则,多读书才能看清趋势
我记得我刚出生的时候,父亲做生意赚了不少的钱,原因很简单: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士农工商,商排在最末,大家都觉得做生意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而我的父亲胆子大,敢拉下脸来推着板车出去叫买卖,就这样做起来了。
是的,你只需要胆子足够大,抓住了一个机遇,就有可能富起来。
“人生关键要学会抓住机遇,有时候抓住一两个,足以影响你一辈子。”这不是我们很多前辈跟我们说的话吗?(有些人为了宣扬他的这种机会主义,甚至还搬出贝多芬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至于这个机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从你朋友的口中得来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或许你等了一辈子,也等不到这样的机遇。因此,总有这样的错觉:“好事总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倒霉蛋只有我一个。”
然而,现在情况变了,原因很简单:有了互联网。
当互联网诞生了以后,信息就开始变得全流通。比如你以前买东西,有很多东西你需要,但却买不到——比如机械键盘,我现在仍然发现,即便在广州这种大城市,卖机械键盘的店铺依旧凤毛麟角。
你好不容易找到有一家卖,人家看你满怀欣喜的样子,第一个意识就是宰一下你。
现在有了淘宝,人家要宰你就难了。你上网一搜,价格清清楚楚,因为网上价格太透明,也都差不多。
当信息完全流通以后,机会主义就相对减少了——你买国库券,上网就能买,价格透明,不存在地域性价差,再也没有套利的空间。做外贸,上个ebay一搜,价格一目了然。你过去有权力,能作威作福,现在我拿个手机把你摄像上网,你就有下岗的危险。
所以,现在我们感觉钱越来越难赚就是这点——你凭着机遇来获利的几率越来越小,信息充分流通,你能做的,别人在你的网店买个样品回来,三下五除二就复制了过来。最后跟你做一样产品的人越来越多,价格越拉越低,直到没有利润为止。
在信息闭塞的环境里,你不读书能靠着机会一夜暴富。在信息充分流动的环境里,没有了这些暴富机会,你能靠什么?
靠的是真本事,若有什么机遇,也是对未来趋势的精确判断。
我不知道读书能在这场产业升级中起到什么作用,我只知道,不读书,没有知识,光靠经验、人脉、关系、钱、倒腾,在这场产业升级里将会很容易被淘汰。
4、多读点书,将少掉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书籍的好处在于,困囿于现实,你身边是不可能结识像书里那么多优秀的人的,因为有些写书的人已经死了,唯有思想流传了下来。然而,书籍给了你一条接近他们的途径。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往往是片面的、成点状的,你可能会因为一两次经历而顿悟出一两个弥足珍贵的道理。但很快,像以前很多次一样,激动了一两天,你马上就忘却了,以前该怎样还是怎样。
原因在于,他们只是你脑海中零散的存在,并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支撑着你,形成你的信仰。
而书籍给你的是系统的知识归类和梳理,它将所有的点连成一个面,进行系统的归纳。书籍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梳理问题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而这些,并不是经验所能代替的。
不仅如此,书籍还能带给人经验的补充——一个人不可能经历多重的人生。然而书籍可以,你看历史、看人物传记,能看到多彩多样的人生,从而总结出一般的规律。
不读书所产生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盲目地信奉经验主义,觉得经验能至高无上。你想想看,有什么比我亲身经历的更弥足珍贵吗?只有我亲身经历的,才是适合我的,书本上的东西都是死的,而我的经验是活的。像以下这位就是这样:
他这句话本身其实就是个逻辑错误,将经验和理论分割开来,进行极端的假设。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你只要活着,你就会有经历,有经历,你就会有经验。所以,只读书而没有经验的人是没有的,但是,只有经验却不读书的人确实是有的,还不少。
这还是一个写作者的群,一个写手,居然推崇读书无用论,不知道他是怎么写出东西来的。
缺乏阅读,还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1.阅读能力的低下。
这些人甚至把鸡汤当作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你还不能提醒他,怕他生气。
2.讲话情绪占主导,没有任何逻辑。
3.凡是凭感觉、直觉,而不相信科学。比如我们的王林大师,就是这样火起来的。现在有些所谓的能量大师还真是有人信,当别人跟我描述这些人群的神奇时,真是栩栩如生。
4.一个不爱学习的人,通常也不怎么虚心。所以很难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你就不要期望着他们会改正错误什么的了。他们以为是命,其实很多原因都是自己所导致的。
如果多读读书,别的不说,这个社会将少掉多少不必要的争执和吵闹。
5、宣扬“读书无用论”的人,大多是不读书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出生的家庭并不是很好。我的父母跟很多父母一样,从一个贫瘠年代走过来,他们口味很大,但是能力有限。他们跟我们很多人一样,教的都是一些江湖套路。(比如,我的父亲经常跟我说:“你学习要讲方法啊。”至于什么方法,要怎样读,他从来没教过我。他以为,将这句话重复一万遍,我学习就能讲方法了。再来点压力、奖惩机制,就称之为教育。)
我的性格、我的思维、我的习惯,很多都是从书中得益,在后天自己慢慢研究方法,进行矫正,天生并不具备。
从大数据来看,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第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
无论调查的数据准确与否,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一个结论:发达国家的阅读率,远高于我国阅读率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发达与否,和全民阅读率密切相关。
我在同学聚会的时候,从来没有谁跟我谈过电影、音乐、书籍,从来就是“买房了吗”、“买车了吗”、“小孩子多大了”三件套,讨论完这些问题,聚会差不多也可以散了。
我们现在根本就不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有没有读书的问题。
很多把持着“读书无用论”的人,都是本身不读书的,或者读了书压根就没读懂的。你不怎么读书,大谈特谈“读书有没有用”,这本身就是个很好笑的事情。
事实上,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自己不是不读书,他们其实在以另一种形式读书。
比如某老板,花了几千块钱,听完一场“成功人士的演讲”,满怀欣喜地跑过来跟我说:“喂,你知道吗?昨晚我听了那个老师的演讲,真的收获颇丰。他的观点有很多新颖的地方,比如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坚持。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高尔夫从0开始学起。他的朋友告诉这位老师,虽然他是个新手,但是他只要坚持挥杆1000次,他就是个熟手,他挥杆1万次,他就是大师……”
她还没讲完,我就听就明白了,这位成功学演讲者讲的“我的朋友的故事”,其实就是改造版的一万小时理论。这个理论的源头,来自于格拉德威尔的《异类》——其实他们并不是不爱读书,只是懒、浮躁、耐不住寂寞。比起一个人费力地一行一行地阅读,他们更喜欢跟一群人坐在台下听别人讲故事给自己听,哪怕是花上点钱。
一个人懒,就通常会对自己的行为作出一系列的合理的解释,比如——“读书无用论”。
所以,我觉得当这些人读了一些书以后,再过来讨论“读书究竟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会比较好。
2、形容没用的成语
形容没用的成语
1、草木之人:像草木一样无用的人。旧时农民的谦称,也指大家对农民的蔑称。
2、弃如弁髦:弁:黑布冠;髦:垂发。古时贵族子弟行加冠礼,先用黑布冠把垂发束好,三次加冠后就丢弃不用了。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无用的东西。
3、蟠木朽株:株:树根。盘曲之木,朽烂的根。比喻无用之材。
4、白磨嘴皮:指说了一些无用的话,不能说动对方。
5、牛溲马勃:牛溲:牛尿,一说车前草,利小便;马勃:可治疮。比喻一般人认为无用的东西,在懂得其性能的人手里可成为有用的物品。
6、炊沙成饭:煮沙子做饭。比喻费力而无用。
7、百无一用: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形容毫无用处。
8、樗栎庸材:樗栎:不成材的树木。比喻平庸无用的人。
9、老婆当军:比喻毫无用处,只是充数而已。
10、朽木枯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老弱无用的人或衰微的力量。
11、悬疣附赘:比喻累赘无用之物。
12、灾梨祸枣:从前印书用梨木或枣木刻板。形容滥刻无用不好的书。
13、土牛石田:石田:不可耕种的田。指无用之物。比喻没有用处。
14、燕石妄珍:妄视无用之物为珍宝。
15、月露风云:比喻无用的文字。
16、渣滓浊沫:渣滓:物品提炼后的废物;浊沫:混浊的泡沫。指无用之物。
17、化腐朽为神奇:神奇:神妙奇特的东西。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变无用为有用。
18、冬扇夏炉: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19、土龙致雨:旧时迷信的人认为土龙可以引来雨云。比喻无用的东西也有利用的机会或场合。
20、空心萝卜:比喻无用,肚里无货的人。
21、老鼠搬姜:比喻劳而无用。
22、栎樗之材:栎:木名;樗:俗名“臭椿”。比喻无用之材或平庸无用的人。
23、一身三手:一个人身上长三只手。比喻虽多无用。
24、朽木之才:像烂木头的才能。比喻不堪造就或无用之人。
25、附赘悬疣:附赘:附生于皮肤上的肉瘤;悬疣:皮肤上突起的瘊子。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26、骈拇枝指:骈母:脚上的拇指与第二趾合成一趾;枝指:手上大拇指帝多生一指。比喻多余的、无用的东西。
27、已陈刍狗:陈:陈列;刍狗:古代祭祀用茅草扎成的狗,祭祀后丢弃。指已经过时,轻贱无用的东西。
28、碎铜烂铁:一堆破烂金属,指一些旧货或无用之物。
29、墙上泥皮:比喻无用之物或微贱的人。
30、破铜烂铁:①破旧锈烂无用的铜铁器。②泛指各种破旧无用的器物。
31、化腐成奇:指变坏为好,()变死板为灵巧或变无用为有用。
32、跛驴之伍:跛:一足偏废;伍:同伙。瘸驴之辈。比喻无能无用的人。
33、剩菜残羹:吃剩的食物。比喻弃余无用之物。
34、尘垢粃糠:灰尘和污垢,谷粃和米糠。比喻卑微无用之物。
35、道边苦李:比喻庸才,无用之才。
36、附赘县疣: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
37、威无所施:威:威力;所:处所,地方;施:施展。无处施展威力。即无用武之处。
38、冗词赘句:冗:繁杂;赘:多余无用的。指诗文中多余无用的话。
39、弃琼拾砾:比喻丢弃珍贵的而拾取无用的。琼,美玉;砾,瓦砾。
40、饭囊衣架:囊:口袋。装饭的口袋,挂衣的架子。比喻无用之人。
41、花拳绣腿:比喻只做些表面上好看,实际上并无用处的工作。
42、泥车瓦狗:小泥车,小瓦狗。比喻无用或无价值的物品。
43、祸枣灾梨:旧时印书,多用枣木梨木刻板。比喻滥刻无用的书。
44、废铜烂铁:一堆破烂金属,指一些旧货或无用之物。
45、匠门弃材:能工巧匠废弃的材料。比喻无用的人。
46、神奇腐朽:指好和坏、无用和有用两种事物。
47、枯木朽株:朽:腐烂;株:露出地面的树桩。枯木头,烂树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无用的人。
48、如弃敝屣:丢掉无用的东西,一点也不可惜。
49、掏沙壅河:壅:堆塞。比喻不毫无用处。
50、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3、最没用的三样东西
最没用的三样东西
文/韦斯托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失败,就是跟没用的东西纠缠太久。
1、高高在上的自尊心
有次我在地铁口等一个朋友,看到有个瘦瘦弱弱的女孩向路人推销舞蹈课程。
我等了大概有十分钟,她前前后后攀谈了七八个路人。
她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走出去很远,有的人直接爆粗口,“***,别再跟着我了!”
但她始终保持着微笑,不停地跟人道歉,不停地跟人说谢谢。
其实我也很排斥这种推销,但在那一刻,我突然有点同情她——
不装孙子就饿肚子,她有得选吗?
李嘉诚说:“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而当你一直停留在那里喝酒、吹牛、睡懒觉,啥也不懂还装懂,只爱所谓的面子的时候,说明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没有实力的尊严一文不值。
最怕你,没有本事,还死要面子。
2、低情商的善良
唐僧总是帮孙悟空缝洗裤子,每次都好心地把裤子屁股上的洞洞缝上。
但每次没过多久,裤子屁股上又会出现一个洞洞。
终于,悟空忍不住了,生气地对唐僧说:“师傅!你说你把洞洞缝上了,我穿上以后尾巴放哪儿?啊?你告诉我尾巴放哪儿?!!”
不考虑别人的需求,盲目的付出,吃力不讨好,这就是低情商的善良。
天气越来越热,没人愿意下楼,每次都是你一个人去食堂给舍友带饭;
他生气打了你,你原谅了他,他喝醉后又打了你,你又原谅了他;
他跟你借1000,你只有500都给了他,还被他说“不够意思”,你很自责;
“吴彦祖”在山里拍戏与剧组走散了,需要你转账1000块度过危机,你转了;
……
别人都把你卖了,你还帮别人数钱呢。
没有原则,不辨是非,一味忍让,这就是低情商的善良。
这不是善良的错,也不是善良的人傻,而是善良的人不懂得保护自己。
3、无意义的悔恨
我见过在感情里无法自拔的人。
他们不停地抽烟,他们借酒浇愁,他们把自己锁起来,他们推掉了所有的应酬。
这只能说明,那份感情,是真的;
但并不代表,那份感情是可以修复的。
这世界上最难挽回的,就是人心。
尤其是在感情世界里,最没用的就是悔恨。
悔恨既不能帮你挽回一个人,也不能弥补已经犯下的错误。
沉湎于过去不能释怀的人是懦弱的、狭隘的、小心眼的、心胸狭窄的、目光短浅的。
正确的方法是承认并接受结果,然后把重心放在未来。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真正有格局的人,既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4
怎么办?
我们是如何对待垃圾的?
果断地扔掉!决不允许垃圾在房间里发霉发臭!
我们之所以会烦恼,无非是因为九个字:放不下、看不透、忘不掉。
对于“高高在上的自尊心、低情商的善良、无意义的悔恨”这三种没用的东西,你应该像丢垃圾一样马上丢掉。
从现在起,不再那么玻璃心,收起泛滥的善良,勇敢地跟过去说拜拜。
人生苦短,何必纠缠?
4、不是工作不好学习没用,是你没用
不是工作不好学习没用,是你没用
文/一直特立独行的猫
1、不是读书没用,是你没用
朋友小c又开始跟我抱怨了,还是老三样,工作两三年了,薪水还是一点点,这个行业就是这样,活儿多事儿多就是钱不多。周围的同事都是那么点点工资,真不知道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大家,这样干下去十年八年还是这个样子,怎么买房买车养孩子呢?
我问她:“我听说你老板年薪几百万啊,而且我有朋友也做这个行业,算是你们业界翘楚了,第一年年薪就40w了。”
小c说:“那倒是,但是我老板很辛苦啊,至今未婚。而且这些都是极个别现象,大部分人都没有这么高的薪水啊!”
难道这个世界不就是一小部分优异者得到更多,大部分普通人都一样吗?哪个行业不是这样呢?
我问小c:“那你觉得你老板最大的特质是什么呢?”
小c说:“工作狂,不要命,特别能投资自己去学习,她的钱估计也没剩多少吧。但学习到底有多少用不知道,我平时也挺爱学习的,不过感觉对工资也没啥提升作用。”
哦,我想起了一个大v的微博里,有个读者问他:读书根本就没有用,我读了那么多书,还是月薪3000起,你这个骗子。
大v回复他:不是读书没用,是你没用!
2、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决定你的未来
前几天跟朋友吃饭,朋友跟我说:“老赵,你微信里推荐的那个理财课程,我去年年底上了免费课,之后又上了很多他们的其他课程,现在开始投资美股了,收益10%都多。虽然我没你赚钱多,但我有信心通过投资超过你!”
完,这是遇到一个炫富的。我想起去年他学习其他付费课程的时候,我还帮他找过一些优惠券什么的,没想到这么快就发家致富了,心里盘算着10%也太高了,嫉妒死了啊。只好打趣他:“我就没有偏财运啊,太惨了,上帝就让我老老实实赚钱,为啥我一进股市就狂跌啊。”
朋友接着跟我说:“一看你推荐我就得剁手,我都不敢看你文章了,完全抵抗不了。就说你以前推荐的那个英语,你学了好几年那个。我现在学了半年了,前段公司选下半年外派美国的人选,虽然我没有你好,但口语进步的我自己都惊讶,妥妥的没问题。”
经常会收到很多网友的来信,表示经过我的推荐学习了什么内容,自己怎么做的,取得了什么进步,特别来感谢我。其实我特别高兴,不是因为你相信了我,而是因为你愿意去为了改变自己去试一试。
每次分享学习内容,有人觉得是广告骂一句走人,有人认真看内容试听报名天天上课学。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决定了每个人的未来。
3、是你没能耐赚到钱,还是这个行业就没钱
前几天我写了一条微博,内容是:
“经过了做自媒体的锤炼,过两年孩子大了我下岗再就业的时候,我就去当广告文案,专门写广告词,写一个扎心一个,写多少都有词儿… 写自媒体广告太锻炼人了,脑子快,打字快,掏心掏肺都是爱。所以说,不是工作不好,是自己无能,任何工作都能特别锻炼人。”
我有做保险的朋友,25岁就做到了某外资保险公司中国区大区经理。
我有做营销的朋友,25岁做到了中国区最年轻的总监。
我有些90后的朋友们,不乏年薪几百万的佼佼者。
我有写书的朋友,第一本书就畅销百万,绕世界转悠。
我们习惯性的用自己的想法做判断,以为自己不行,就是大家都不行,行业也不行。自己不学好不明白看不懂,就会学习没用,读了一本烂书。
是你不行,还是别人不行?是你不行,还是整个行业都不行?是你没能耐赚到钱,还是这个行业就没钱?
十年前觉得,一定要去500强,一定要做外企高管才能走上人生巅峰。年纪大了(又要说中老年妇女的年纪了),认识的人多了,看的事情多了,才知道公司再牛,都不等于自己牛,任何行业都有数一数二的高精尖人才,就看你是不是足够有心做到那一天。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一个电商的送货小哥,干的久了把一个小区经常购物的客户都集中在一个群里,每天电商有什么特价活动在群里统一发布,很多老头老太太成为他的忠实用户,每天就等着他发信息,买买买等送货。同样是快递送货,同样是面对一把用户信息,多动脑筋多用一点心,结果就会大不同。
我也曾经工作十年,十年当中也遇到各种困难。但每次我都抬头看看前面的前辈,不是他们多有钱(当然他们也很有钱),而是他们多有才华和能力。
比起他们,我努力了吗?我每天在苦心钻研还是应付客户?应该有的知识储备的书单都读了吗?公司培训都参加了吗?业内大咖的分享都去了吗?有积极思考和主动出击吗?还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年底看到别人公司发20个月薪水当奖金就开始吐槽了呢?
我们每个人都想要钱,觉得自己入错了行大多是因为钱挣的太少了。但大多数的人挣不到钱,只是因为,你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