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你做错了时——从心里说对不起
当你做错了时——从心里说对不起
人孰能无过,所以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会道歉。衷心道歉不但可以弥补破裂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增进感情。
道歉的方式各种各样,最常见和需注意的有以下几点:
1、如果你觉得道歉的话说不出口,可以用别的方式来代替。一束鲜花可使前嫌冰释;把一件小礼物放在对方的餐桌上或枕头底,可以表明悔意,以示爱念不渝;大家不交谈,触摸也可传情达意,这就是所谓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2、切记道歉并非耻辱,而是真挚和诚恳的表现。大人物有时也道歉,邱吉尔起初对杜鲁门的印象很坏,但后来他告诉杜鲁门说以前低估了他,这是以赞誉的方式表示歉意。
3、应该道歉的时候,就马上道歉,越耽搁越难启齿,有时甚至追悔莫及。假若你认为有人得罪了你,而对方没有致歉,那你应该冷静,不要闷闷不乐,更不要生气,也许对方正为如何道歉而不好过呢。
4、你如果没有错,就不要为了息事宁人而认错。这种做法,对候任何人都没好处。同时你要分清深感遗憾和必须道歉这两者的区别,有些事你可以表示遗憾,但不必道歉。
5、用书面道歉。有时光嘴里说“对不起”是不够的。写在纸上比嘴里说的更有份量。你可以给对方写一封道歉的信,表达你由衷的歉意。
6、给对方发泄心中不快的机会。让对方骂你,将心中的怒气发出来,是挽回友谊的好办法。否则不满淤积在胸中,数年不散,你与对方将永远难修旧好。
7、夸大自己的过()错。你越是夸大自己的过错,对方越不得不原谅你。
8、采取补偿的具体行动。给对方送点小礼物,请对方一起吃饭等都不失为好办法。具体行动更能表现出你的诚意。
9、赞美对方心怀宽大。大多数人受到赞美后,都会不自觉地按赞美的话去做。
2、对不起,我必须要开除你
对不起,我必须要开除你
文/哈叔
前两天参加了一个饭局,席间一位互联网公司的老板谈到公司管理时讲了一件事。
他说,上个月我做了一个比较艰难的决定,辞退了一名员工,之所以觉得做这个决定艰难,是因为这名员工的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将他开除了,也就意味着这个家庭的收入要断一阵子。但是,我又必须得开除他,混日子的人必须要清理,不然团队没法带。
关于这一点,目前作为一个创业者的我表示完全理解和认同,宁愿手底下没有人,也不要混日子的人,所谓宁缺毋滥,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在这个时代,很多时候并不是同龄人抛弃了你,而是你自己放弃了成长。
1、混日子的人,终将被处理
饭桌上,一位地产公司的老总谈到了如今的市场行情,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所有行业的趋势都将如此,洗牌是必然的。
混日子的公司会倒,混日子的员工会被处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混,没两把刷子是很难混下去的。
不少读者得知我是一个90后时表示惊讶,昨天就有几位读者给我发了微信:真没想到哈叔竟然是90后,太优秀了。
我并不认为自己有多优秀,这是实话,我唯一引以为傲的是,我做什么事都很认真。
之前在给别人打工的时候,几年下来,我没有过一次迟到,没有过早退,也没有请过假,遇到加班从来不会躲,有时自己还会主动加班。
对待工作,我是认真的,能做到90分,不会只满足于70分,这是我自己感到骄傲的一点。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我的成长速度才会比较快,每一年都会有不一样的突破。
感到幸运地是,我很早就明白一个道理:糊弄工作,其实糊弄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无异于自杀。
我时常会对自己的员工讲,工作和在学校读书的性质是一样的。
你平时混日子,随便应付工作,那你的能力肯定不会强到哪里去,就好像你读书时上课不认真听,下课不好好做题,最终成绩肯定不会好。
考场上谁有小动作,谁三心二意,监考老师一目了然,只是想不想抓你而已,职场上也是如此,认真工作和混日子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根本藏不住,至于你还在这里,只是公司不想办你而已。
“别混日子了,小心最后把自己给混了”,这是《士兵突击》里班长老马临走时说得一句话。
2、好好工作,是最靠谱的上升通道
很现实的两个问题:
1.你还能混多久?2. 你有没有资本混?
搁在二十年前,你在一家厂里,进一个大的单位里真得是可以混一辈子,混到退休。
但时代不一样了,你现在在一家公司别说混日子了,就是不混,最后都可能会被更优秀、更努力的人所干掉。
这也是今天的职场人感到累、压力大、没有安全感的一个原因,时代在快速前行,身处其中的人只有努力跟上脚步和节奏,才有可能不被淘汰。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不好好工作,整天混日子,你认为自己还能混多久呢?
现在的企业生存压力比员工要大很多,公司不养闲人,不会下蛋的鸡注定会被杀掉。
此外,如果你没有一个有钱的原生家庭,那么你就没有资格混。
有钱的混日子,那叫个性解放,追求岁月静好;没钱的混日子,只能叫混吃等死。
这世界总是存在不一的标准,不要抱怨,抱怨到死也改变不了什么,你可以做的就是好好工作,这是最靠谱的、最快捷的上升通道。
如果你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和老板,那你就离开;如果你没办法离开,那你就好好工作,别敷衍,别糊弄,工作不是为别人,是为自己。
一个优秀的员工,从工作中不应该只拿到工资,还应该收获更多的东西,比如人脉、经验、管理能力...
人生虽然不可以回到过去,但可以决定未来,好好工作吧,别再混日子了,你混不起的!
来源 | 哈叔的职场微课堂(ld:haerg7)
3、对不起,我不想凑合
对不起,我不想凑合
文/李娜
一个人如果不按照想法去活,迟早会按活法去想。
01
前几天和朋友吃饭,回程的路上聊起我们的父母,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上一代人习惯了凑合过日子。
朋友说她小时候和妈妈去旅行,从来不给好好吃顿饭,每次都是面包火腿肠凑合一顿。
有一次她们去杭州玩,沿着西湖走了半圈,走得饥肠辘辘,大汗淋漓,然后妈妈带着她到一家餐厅里面吹空调。
凉快了一会之后,妈妈提议到外面随便买点面包吃,朋友耍赖不肯走,说来了西湖不吃西湖醋鱼算什么?
我听了哈哈大笑。我小时候何尝不是这样。
毛巾用坏了,我要求换新的,我妈会说,凑合凑合吧。
我初中的时候就自己去买衣服了,因为每次我妈陪我买衣服,逛遍整个县城都挑不到我喜欢的,我妈每次都特别愤怒,说你怎么这么挑剔?凑合一下不行吗?
不行。
我就是要看到喜欢的才买。
我从小就是那种不凑合的小孩。六七岁的时候,家人每天派我去买早餐,我站在油条铺子跟前,一定要等最新鲜的出锅。卖油条的阿姨看我年纪小,想拿剩的糊弄我,我坚决不要。她觉得没面子,跟旁边的人说,这小丫头好难讲话。
小时候家人带我去买东西,无论是玩具还是学习用品,有时我看中的是最贵的,如果让我选个便宜些的代替,我就不要了,宁愿不买也不要凑合。
带我去亲戚家做客,招呼我吃我不喜欢的菜,我一定拒绝。当我听到“不吃完多浪费啊”就特别反感,到底是饭菜重要还是我的胃重要?
高考那年考砸了,还是坚定地报考北京的学校,考不上就复读,我坚决不要去个不喜欢的城市。结果还好,数学没考及格竟然也上重点大学了。
工作了之后,哪怕月薪6000宁愿花4000租个一居室,也不要跟人无止境地合租下去,钱不够用再想办法做兼职赚到。
一个人如果不按照想法去活,迟早会按活法去想。
02
二十七八的时候还没结婚,所有人说你别太挑,等三十就更不好找了,你不知道北京剩女比剩男多吗?80%的婚姻都是凑合过日子。
但我偏不随便结婚就因为年纪不小。
我知道我想要的东西太稀少而珍贵,但是我不绝不凑合,我哪怕孤独终老,也不要把生命浪费在不喜欢的人身上。在我看来,所有不快乐的婚姻都是耍流氓。
我不喜欢挤公交,因为太浪费时间。我很穷的时候出门也尽量打车,因为我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读书学习提升自己,或者做点兼职卖点产品,或者看场电影发个呆,一定都比打车那点花费要值钱。
我认识我家吕同学之后,发现我俩不凑合的劲儿挺相似。
北京的车牌要摇号,中签率只有千分之几。
几年前他摇到了车牌,大多数人都建议他放弃,因为他没什么钱,他还没买房子,买什么车啊。人们都说,车是消耗品,应该先买房再买车。
但是他毫不犹豫买了车,而且没有像别人建议的“随便买个二手的”,他买了他小时候就喜欢的那款车。他说车牌号这么珍贵我为什么要放弃,没有买房子为什么就不能买车,既然买了为什么不买自己喜欢的。
总之就是三个字:不凑合。
去年我俩去看房子,算了算手头的钱只够郊区一套小房子的首付。中介带我们看了几套二手房,我们都不太满意。最后看了一个新开的楼盘,一平米的价格比周围小区贵好几千。我俩当下毫不犹豫就拍板决定了,付了定金。
吕同学比我还高兴,说虽然比周围小区贵,但是这个房子符合他所有的要求:新楼盘,绿化好,物业好,人车分流,朝南三居。
后来证明我俩眼光不错,周围小区房价纹丝不动,我们买的那个小区一平米又涨了好几千。
我有次开玩笑问他,如果你没遇到我会怎样?
他说:“哪怕等到40岁也要找到自己特别喜欢的人才结婚。”
他身边经常有人看到他时时刻刻给我发微信联系,都会半开玩笑问他,“和你老婆还有那么多话聊?我和我老婆都没话说,年纪到了就结婚了,结婚之后生活更没什么意思。”
是的,因为你的感情是凑合,就别质疑别人的婚姻为什么和你不一样。
03
当很多姑娘问我,二十六七岁了,要不要凑合找个人嫁了,我都特别诧异。人生那么短,可以肆意挥洒的年轻时光更短暂,为什么年纪轻轻就要凑合?
当你压抑着自己真正所爱,凑合着接受了“退而求其次”,你一定不甘心,那种痛苦和遗憾,一定会在很多个深夜吞噬着你。一旦有外界的刺激,你一定会做出更疯狂的事情来报复凑合的自己。
无论何时,我都相信自己值得最好,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最好的事业,最好的爱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读者。
当你相信自己值得最好,就会召唤你内心所有的力量去实现,去完成。
哪怕不能抵达所有的最好,相信我,在你全力以赴去追求的路上,就已经体验了最好的人生。
是的,我永远不会向世俗或者别人妥协。
我拒绝过凑合的人生。
4、对不起,我所理解的孝顺就是与你为敌
对不起,我所理解的孝顺就是与你为敌
文/蓑依
我爸从小就教育我说“你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孝顺、孝顺,就是顺着父母的意思去做,父母说什么,你就做什么。”索性,他也只是在我不听话的时候,说说而已,而没有真正应用到对我的培养上。越是长大,越是庆幸拥有能对我“放养”的父母,上大学时我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大学毕业后,接受我不去找工作,让我默默地去完成未竟的梦想。他们没有给我富足的生活,但是却给了我最富足的自由,他们让我知道我只是我自己,就算是父母,也不能来决定我的人生。
小时候觉得所有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一样的接送孩子上学,一样的给孩子交学费,一样的在高考考场前焦急地等待,但二十岁之后,才知道父母是多么的不同。倒不是说他们的身份、地位或者拥有的财富的差别,而是说在培养孩子上的大相径庭。有的孩子能和父母成为好哥们儿,无话不谈;而有的在父母面前,连说一句话的权利都没有。
芳泽是我见过的和父母关系最紧张的一位,虽然我知道肯定还有很多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从她记事开始,母亲张口就是骂人,一句话里总有那么几个词语是带着深深的怨气。上一秒在外面,母亲还是一脸的喜气,只要一回到家里,芳泽就成了她的出气筒,教训劈头盖脸地就来。那时候,她一害怕就哭,但是越哭,母亲骂得越凶。不过还好的是她母亲只骂人,从来不打人。芳泽一天天长大,渐渐地习惯了这种被母亲骂的生活,她知道不管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母亲总是能够找出骂她的理由,所以便不再放在心上,每次被骂时,只要闭口不言就行。
她以为上大学之后,终于可以离开家,去外地读书,换一个生活环境。可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她妈妈以死相逼,让她报考她家所在城市的大学。那一次,芳泽使出了全身的力气,似乎也要用生命相搏,但最后,还是在亲戚的劝说下败下阵来。上了大学之后,她尽量不回家,可一个多月之后,她的母亲去学校找她,逼迫她说“你若是不回去,我就来学校吵闹,看你怎么办?”,万般无奈的芳泽顾及颜面,便一个月回家一次,但回家也就是进家门而已,和父母几乎不说一句话,只不过母亲的斥骂声还时不时地响起。
大学毕业后,芳泽被逼迫着在家乡找了份工作。她安慰自己说“也许,自己赚了钱,可以养活自己了,母亲就会态度变好一些吧。”确实,芳泽每月给父母钱的时候,他们不再骂人,虽然还是一脸的怨气。但是偶尔,芳泽下班后想在公司多待一会儿时,母亲就会来电话“你这个贱人,怎么还不回来,死在外面啊?”
一个二十几岁的乖乖女,却被母亲称作“贱人”,这是我听过的最无辜的评价。然而芳泽虽然心里也是咯噔一下,但因为习惯了,所以也没太放在心上。直到她交了男朋友,瞒着父母谈了一年多以后,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要告诉他们,但母亲见了对方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同意。”等男生走后,母亲暴跳如雷说“我给你说,我不同意,我坚决不同意。一个外地人,有什么好的,工作不好,家庭条件不好,我一样都看不上。你赶紧和他分开,不然我就死给你看。”又是一次以死相逼,芳泽和男友商量,要有做好拉锯战的准备,相信终有一天会说服她的。
没想到的是有一天,有人告诉她的母亲看到芳泽和一个男人在一起时,等到芳泽回到家时,餐桌上已经摆好了一瓶毒药,母亲平静地指着它说“写下和那个男人的分手证明,否则,我就喝了它。”芳泽赶紧写下,据她说那一刻,就像是在签生死协议书。那个男人没有等芳泽告诉他事实,他就厌倦了,他知道即便是说服了她的母亲,结了婚,以后的日子也肯定不好过。于是,芳泽的第一段感情也“顺其自然”地败在了母亲手里。
现在的芳泽,似乎没脾气了,母亲说什么、骂什么,她不会听,但也不会反抗。她觉得反抗是没有用的,但其实是她从来都没有过真正的反抗。她在日志里写母亲对她的种种,好朋友在下面评论说“无论如何母亲都是爱你的,你要体谅她们。”她回复“是。我知道。”有的人说“大不了,远走高飞,终有一天,你母亲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她回复“可母亲只有我这么一个女儿,我怎么舍得离开她。”
在我们的常识教育里,血缘亲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子女好。可是,我看芳泽和她母亲,却只看到悲愤的压抑。她的母亲,生生地把一个朝气蓬勃的女孩子,变成了现在这副羔羊状态的女人。
我还听过一个女孩说,母亲经常骂她“贱人”,直到有一天,她和男友吵架,男友说了她几句之后,她便声嘶力竭地说“怎么了?我就是个贱人,你就是想说我是个贱人,对不对?”而他的男友却吓坏了“你怎么用这么狠毒的词来形容自己?没有人说你是个贱人啊?”事实上,即便我们对父母的言行再视而不见,它们还是会无孔不入地进入你的生活,影响你对自身的判断。
我身边还有这样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母亲因为女儿长得太过漂亮,等到她上初中时,就不让她上学了,而是每日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踏出家门半步,这位母亲的解释是“我就这么一个女儿,我女儿这么好看,要是出门,被别人拐走了怎么办?”丈夫不同意这种做法,她就一哭二闹三上吊,和丈夫分开过,丈夫住在村东的老屋里,她和女儿住在村西头。这么多年,她一个人摆摊买过水果、走街串巷买过鸡蛋,现在一个人经营者一个即将倒闭的肉食店。可即便再苦再累,她依旧不让女儿出来帮忙,挣了钱,就给女儿买吃的、穿的,反正就是不让女儿出来一次。
他们家成了村里的神秘所在。即便是邻居,也已经有好几年没有见过那个女孩儿了。实在无法想象,一个本来处于花季的女孩子,常年被关在家里,会有怎样的生活。
很多人说在年轻的时候,总会有一两个时刻会对父母产生恨意,但随着年龄渐长,这些恨意终将消失,终会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我不否认。父母和子女,无论如何亲近,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总会有认知碰撞的时候,尤其是当子女处于意气风发的时候,这种碰撞就会被夸大,显得更加不可调和。可这些看似分歧的地方,都会因为时间,而得到解决,它们在本质上并不构成伤害。
可是,也有一些父母对子女的态度,自始至终都是伤害。他们没有把子女当做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人,而是强行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对方,以为替他规划好一切,就是爱他。更有甚者,把孩子当做物体,一边打一边骂,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倘若孩子长成了唯唯诺诺的大人,他们不会去质问自己,而去指责孩子怎么这么不成器。如果芳泽三十多岁时依旧没嫁出去,也许她的母亲会骂得更加厉害吧。
所以,孝顺有时就是与父母为敌,和他们争夺本该属于自己的领地。父母和孩子一样,都需要成长,需要不断地更新和人的相处之道,也需要尊重包括孩子在内的他人。()倘若孩子的叛逆或者敌意,能够引发父母的反思,进而改变他们的一些行为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良策。
然而现实是,在这样家庭里长大的孩子,往往失去了与父母为敌的勇气。父母太强,孩子就会太弱,一路被厌烦和咒骂包围的孩子,保护自己还来不及呢,哪有机会去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与其在外面磕磕绊绊、头破血流再回家领受责骂,那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走出去,安安稳稳在他们身边,来得心安。
我曾经以为如果一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以后有了孩子定不会再这样干涉他们的生活,但现实告诉我:我错了。有一次,我听到一个从小被父母压制的女生,劝告另一个想要去大城市追寻梦想的小女生时说“我同意你妈妈的选择。你妈妈虽然说话毒辣,但是为你好。给你安排了那么好的工作,你就知足吧。出去之后,最后还不是要回来?别惹她生气了。”我想,也许有一天,她也会给孩子说同样的话吧。
如果有一天,全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理解“不干涉孩子的生活,一样可以爱孩子”时,也许“蝴蝶效应”引发的一系列悲剧都会遏制吧。
如果哪一天,那个叫“家”的地方成为了你所恐惧的地方,那么与它为敌吧,也许你胜了,他们就会和你是一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