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一)
看了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给了我很大的感触,的确这样,精神生活是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所不可成缺的。毕淑敏在书中说,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着对人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用于安放自己。全文看完,我不断的问自己,我需要怎样的精神生活,又将怎样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呢?
时至今日,妈妈还要提醒我儿时的一幕,幼儿园学期结束,邻居赵丽华欣喜地捧得奖状和奖品手绢回家,而我则两手空空,妈妈见我便问:“你怎么没拿到手绢?”我则说:“有什么稀奇,我让我爸买一打给你们看看。”据妈妈现讲,她当时很气愤,我觉得我不求上进,没出息。我则不认同妈妈的观点:难道非要拿到奖状和奖品,就代表这人有出息了吗?难道求上进一定是表现在要与别人一样或是比别人更强吗?或许自小我就在追寻着一种轻松,不麻烦的生活。朴素、低科技与世无争、充满灵性的生活,或许这也就是简单生活吧!
第一间房里,藏着我对父母的尊重,公婆的敬爱,对老公的情爱,对女儿的疼爱,对朋友的友爱,对一切我喜爱的人及物的喜爱,当然也包括对世态的憎恨、蔑视及厌烦。
第二间房里,藏着我对幼教事业的执着和美好追求,当然我始终只能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徘徊,但不会放弃。
第三间房里藏的是我自己,业余时间逛街领略时尚风情,茶余饭后听听音乐、做做美容。
我就是这样的我,就这么多爱好和追求,或许有人说,这样的生活也很单调,生活越丰富越好,诚然,丰富是一种美,而简单是别一种美。简单不是空虚,也许有人会觉得简单的生活会空虚无聊,其实简单不是无所为,听歌看碟做饭都是生活,并且都是简单生活,而且这种简单制造了一个轻松自由的空间,使心灵得到充实。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二)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读到了这样一篇文章——《精神的三间小屋》。文章中作者说到,人的一生需要为自己修建三间精神的小屋。这三间小屋分别是: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有了这三间精神的小屋,我们的心灵才能有了正真的依靠。
文中所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不需要我们做到“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中所说的那样拥有雄浑的襟怀,也不需要我们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那种度量。它只需要我们有一颗大心,能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可是即使是以此为例,又有多少人能正真的为自己修建好这三间小屋呢?
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它需要我们用爱来让它变的光明而温暖。可是现在的我们对人对事时时抱着怨恨的心情,每当看到损害自身利益时总是责怪他人,从不反省自身所存在的问题。我想只要我们对人对事都能用一颗公正、公平的心去对待,对待每件事都能用一颗盛满爱的心去对待,那么我们的小屋里就会永远光明而温暖。
第二间小屋中盛放着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只要我们能很好的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第二间精神小屋就会坚固优雅。
第三间小屋中安放我们的自身。在这一间小屋里我们常常会把他人的想法、言论、行为放在这里,把它们当成我们自己的。可是这毕竟并不是我们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只要我们把自己正真所想、所说、所做的放在第三间小屋中,第三间小屋才会变的明亮、光鲜。所以,在这里我们要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自己的行为来装饰它,这样它才会变的明亮、光鲜。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三)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中说:“精神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爱和恨;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
在我们的心中也有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我们的苦难。南太平洋的小岛幼龟,只有经老鹰不断的啄食,在竞争中得以生存,而没有丝毫苦难意识的龟群,终将成为雄鹰的腹中之食。没有经过流水冲蚀的卵石,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没有风雨洗礼的树木,不会在风雨中愈益苍翠,没有经过苦难洗礼的人类,不会在自然面前更加挺拔。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多次遭贬,但他在心中总是将苦难承载。“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苏东坡,依旧乐观地迎接苦难,在给友人李常的信中写“虽遭贬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泽民着,则为之录。”这才是一代伟人文豪的处世之学,将苦难放在心底,微笑面对生活。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思想。接受错误信息的幼龟,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就争先恐后地涌向海滩,等待他们的,将是灭顶之灾。对于一个人来说,经过思考,在作出决定,才是智者。法国作家帕斯卡尔在他的《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苇草》中说“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一根苇草,但是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第三间,盛放我们自己。即使是年幼的龟,也可以在危难时刻缩回去,重新审视世界,作为有成熟心理的人类,更应摆正着急的位置,即使有苦难,也可以经过思考,找寻出路,坚信,我自己的主宰,虽然失望,但决不绝望。
生活是我们自己的,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我们的心态,我们的选择,决定了人世方向。
挫折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促使你成功的一剂良药,不经历风雨的花儿,怎么会绚烂?不经历磨练的人生,怎么会发出炫目的光彩。
2、林中小屋读后感
林中小屋读后感(一)
我读了一篇故事—《林中小屋》。
故事里面讲了爸爸在一个很远的地方干活,每天不能回家吃饭。一天大女儿去给爸爸送饭,走到路上迷路了,天快黑了看见了一栋房子,里面的老人收留了她,该做饭的时候,大女儿只做了自己吃的饭,没有给老人和里面的小动物做,睡觉的时候,大女儿也只打扫了自己的床,不管老人和里面的小动物,老人很是生气,就把她沉到地窖里。第二天,小女儿去给爸爸送饭,也迷路了,到天黑时也走进了这栋房子,但是小女儿很勤快,不光是给老人和动物做饭,还给老人洗了衣服,打扫了房间,晚上睡得很香。第二天醒来后,小女儿惊呆了,她发现自己在一个宫殿里,金碧辉煌的宫殿,很多仆人忙着侍奉她,有很多漂亮的公主裙,她的爸爸也在宫殿里,正和王子说着话呢。原来是王子施的法术,老人原来就是王子扮的,小女儿和王子还有他的爸爸很快乐的在里面生活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能像大女儿一样自私,懒惰,要像小女儿一样善良勤劳,多关心他人!
林中小屋读后感(二)
《林中小屋》是前些天朋友推荐给我的,开始我只是不以为然的笑了笑,朋友却执意要我看,我只好把他放在书架的角落里。闲暇时,我随手翻了翻《林中小屋》,我不禁被这精彩的内容吸引了,我开始了森林之旅。我认识了工人叔叔,我体会到工人叔叔的爱国之情,我学会了爱国爱家;走在林子里,我感受到了森林的奇妙与宽广,我学会了倾听自然;流送木材给我长了见识,我学会了斗智斗勇;董爷爷珍惜生活。总之,这本书给我太多太多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的道理。
和张梅溪阿姨笔下的童年一样,我的童年也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度过的,我的童年也很快乐。
儿时,父母外出打工,把我留在了姥姥家。姥姥住在一个小山村里。清晨,我同朝霞姐姐一起唱歌;傍晚,我和一个叫小叶子的女孩一起嬉闹,我们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村里的人管我们叫合二而一。那时的快乐,一点儿都不逊色于张梅溪阿姨笔下的孩子在森林时的快乐。
嘭,嘭,嘭。这时,传来了一阵敲门声。哦,是姥姥家的小狗“小三儿”在催促我起床呢。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叫它三儿呢?哦,因为张梅溪阿姨笔下的小鹿,小孢子叫小三儿。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女孩吧,我从小就喜欢小动物。儿时,我总是悄悄给姥姥家的小鸡们喂一把米,虽然被发现了总少不了姥姥的责备;在吃饭时,我也总给小三儿留下一块肉;甚至对于地上的蚂蚁,我也常从给它们一块饼干。读了张梅溪阿姨的《林中小屋》,我更发自内心地喜爱小动物了呢。
唔,其实儿时的我,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呢。自从姥姥给我讲了甲午海战,九一八事变,我小小的心房里就对帝国主义充满了仇恨。读了《林中小屋》,我被兴安岭的工人的爱国的情坏感动了。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少年立则国立,少年强则国强。是啊,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振兴中华的重大责任,我们不更应该好好学习,振兴中华吗?
童年像一把吉他,尽情演奏生活的欢乐;童年像一首诗,尽情诠释着世间的美好;童年又如昙花,过去了便不再回来了。童年的记忆,隽永而清新。
噢,童年的故事,总是说不尽,道不完。读完了《林中小屋》,我越发留恋美好的童年,逝者如斯,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林中小屋读后感(三)
今天,我读了这个小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樵夫家的三个女儿在给樵夫送午饭过程中遭遇和经历。因为三个姐妹的性格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结果和命运。大女儿、二女儿她们俩都是属于知恩不懂回报,凡事只考虑自己,没有集体主义观念,而聪明玲俐的三女儿却与两位姐姐截然不同,()她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一直悉心照顾着那位老人和那三只小动物,时刻先想到别人,最后才想到自己,她的善良和仁慈感动了佛主,让林中的那间小木屋变成了原来的王宫。最后,小女儿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王子的美丽的新娘。
读了这个小故事我受了很大的启发:它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善良,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因为我觉得做好人、做好事一定会有好报的。
3、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精神的三间小屋
面对那句——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的名言,自惭形秽。我们难以拥有那样雄浑的襟怀,不知累积至那种广袤,需如何积攒每一粒泥土?每一朵浪花?每一朵云霓?
甚至那句恨不能人人皆知的中国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也许我们在敬仰之余,不知所措。也许因为我们不过是小小的草民,即便怀有效仿的渴望,也终是可望而不可及,便以位卑宽宥了自己。
两句关于人的心灵的描述,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空间的概念。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人常说,安居才能乐业。如今的城里人一见面,就问,你是住两居室还是三居室啊?……喔,两居室窄巴点,三居室虽说并不富余,却也算小康了。
身体活动的空间是可以计量的,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有个基本达标的数值?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凄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第二间,盛放我们的事业。
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着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既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备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晃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赘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决。
第三间,安放我们的自身。
这好象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流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三间小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指挥生灵的义务,每人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以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的宇宙,是如此地辽阔啊。
4、《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精神的三间小屋》读后感
文/blue sky
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里提出人的心灵活动至少也需要“三居室”,分别盛放“爱恨”、“事业”和“自身”。其中“爱恨”代指我们所有对立的情感,因此我给这三个居室分别命名为“情感居室”、“事业居室”和“自我居室”。
按照毕淑敏的观点,“情感居室”的敞亮程度“爱”与“恨”的比例问题。“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假若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事业居室”的优雅程度取决于你对事业的热爱程度。“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须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而“自我居室”的坚固程度则取决于自我的坚守程度。
我也多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三居室”都敞亮优雅而坚固的人。爱远多于恨,全心全意热爱自己的事业,有足够坚定的自我。然而我已经感受到这三个小屋正在经受人生的风吹雨打,对社会和人生了解越多,爱起来就越困难,对待事业的心也越来越难以纯粹,而自我也渐渐被抛在一旁,假装听不见她的呼唤。
所以,这三间小屋需时时修补,随时加固,以防止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