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们需要的是执着与淡定_我们最需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1、孩子,我们需要的是执着与淡定

孩子,我们需要的是执着与淡定

 

      期末考试,我们的成绩尽管在年级依然前列,却十分痛心却也客观的看到与兄弟学校的差距!看到差距,很早的看到差距,不一定是坏事。但愿我们化害为利。        尽管差距的产生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事实,也无法接受的现实。

      孩子们昨天到校听到成绩,都无法正视现实,都似乎在幻境中。三个半小时过去方才缓过神来。几个优秀的孩子谁都没有去吃晚饭,仅吃了些零食。一起痛心分析此次大规模整体失利的原因,差距巨大的原因。孩子们都是千人之中的佼佼者,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体系,有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也一定会想办法找到差距和缩短差距的措施和办法,并且也知道如何消解内心的不快。

      老师班主任没有说一句话,年级主任在他们的教室来回转了三次。老师对于这样的差距也是难以接受的。为什么会这样!?不可能啊!

      孩子回来,我心里也是一沉:不会吧!怎么会产生这样大的距离,仅仅半年的时间!每次他们的期末考试,虽然与兄弟学校有点点差距并不大。要说50分60分的差距,那感觉有些离谱了!一样的在学习,一样的在拼搏啊!老师一样的在兢兢业业,起早贪黑的干啊。

      早晨醒来,心里先是沉了一下,就睡意全无。因为老师高高的期望值,家长的期望不得不也要随之降下来。不知道该怎样来指挥打仗了,乱了阵脚。

      是题目的问题吗?是老师的指挥的问题吗?是老师不够敬业不够努力吗?是学校的策略不够到位吗?还是学生的方法方向出了问题?如果是一个孩子出现问题,那是个体出现了问题;一群孩子出现问题,那就是整体的问题、群体集体的问题了!

      还好,孩子竟然反过来安慰我:妈妈,你别上火就行了。

      给经历了心理考验没有心思吃晚饭的大熊煮了两个鸡蛋。不管怎样都要吃饭。大熊依旧从容,依旧平淡,看不出此次失利的痛苦,吃完照旧坐在自己的写字桌前做功课。没有看到大的波动。但要知道孩子们已经在学校群体消解了内心的不快!还好,经历才是宝贵的财富!还需要这样来劝解自己。

      一早就听到孩子的咳嗽声,心里一动,孩子们真的是不容易。煎熬,苦痛的煎熬。

      相信学校会比学生和家长还要着急,因为,他们肩负的责任:学生成才人生前途的责任;家长的期望和嘱托;为社会输送人才的责任!太多的责任给了高中领导、老师太多太重的压力,哪一个高中老师能够如同其他单位人员坦然、安然!他们给人的感觉总是疲惫,给人的感觉总是睡不够。有老师说,你不要请我吃饭,让我好好的睡一觉,就是最好的享受。可见,高中学生辛苦,高中老师更是辛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学生有出狱越狱的时候,我们是无期徒刑!有高中老师如此打趣!

      考不好就会上火,考不好就会自责中寻求解释,寻找措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作为家长,我们希望能够与学校携手,一起努力,共同托起我们手中的希望之星。

      真诚恳切的希望学校能够俯首鞠躬,倾听八方良言吉策;真诚的期望孩子们吃苦耐劳,执着打拼;真诚的期望老师们再坚持,再寻求良策,让我们一起铸就高考辉煌成绩。那是我们的共同的企盼!唯有努力,唯有一同努力!

强烈推荐:[让孩子自立的励志故事] [史蒂夫·乔布斯:找到并执着于自己喜爱的事情]

2、我们最需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我们最需要给孩子怎样的教育

我小时候特叛逆,用好听的词汇来讲,就是特别淘,特不招人喜欢。每次挨骂时,心里总是不服,总想着大人什么时候才能够懂得小孩啊。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看到作文报上一篇文章里的一段话:“在大人眼里,我们是小孩;在小孩眼里,我们是大人;在我们眼里,我们就是我们。”当然很快就记住了,放学回到家,就拉住我妈“显摆”这段话,就是想让妈妈能够别老找自己的茬儿,能够懂得儿子,能够容忍我常常制造的“恶作剧”。挨批哭鼻涕时,邻里会劝说教导,爹妈也会劝说教导,大多都是些大道理,什么三岁看老啦,现在不被教育,不努力,不改正,大了就改不过来了,穷山沟里出凤凰啦等等。当然,最后“谈话”的结束几乎都是“要有出息,就得努力”。而在农村,有出息的人,都是特受尊重的,谁要能上大学,在城里找到了工作,他就会成为左邻右舍吃饭时的话题主角。

我在想,等到我的孩子将来到了我的年龄,有了他们自己的孩子,他们会怎么来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呢?我的女儿总想拥有一条狗,我工作实在太忙了,当然是一口拒绝,说我连你都没有时间照顾,怎么还能有时间去养条狗啊。她就会想各种办法来和我“讨价还价”。她会去卖狗的地方呆上很长时间,她会大讲特讲同学家养的狗如何如何,她会看很多关于狗的故事书和漫画书,她会到百度上搜寻她认为最聪明的边境牧羊犬,她会看到别人家的狗都问这是什么品种的狗……我的女儿也会说:“爸爸,你们大人不会理解我们小孩的,因为你们是大人思维啊。”我说:“我当然理解你们小孩啦,我也曾经小孩过啊。”女儿说:“你们那个年代,你生活的农村,我们这个年代,我生活在北京,怎么会一样呢。你要知道一代比一代聪明,现在的小孩可聪明哩,很多东西你们大人都不懂。”

看来一代人与一代人必然会有不同,话语环境不同,生活条件不同,同学资源不同,思维方向也就会有所不同吧。不过,肯定还是会有不少东西是相同的,比如说,要诚实,正直,真实,善良,勤奋,乐观,包容,坚持……那么,我们在培养教育孩子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教育着我们;我们在影响着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影响着我们;我们在成就着孩子的时候,孩子也在成就着我们;我们在快乐着孩子的成长的时候,孩子也在享受着我们给予他们的快乐。我们要成长自己,做好父母,培养好孩子。诚然,绝大多数孩子未来不会成为领导人,但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成为领导人的气质;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成为像孔子一样的圣人,但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成为圣人的智慧;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成为天使,但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成为天使的善良;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成为林书豪,但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成为林书豪的专注、自信和坚持;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都成为笑星,但我们要培养孩子有成为笑星的快乐。

今天新东方第二届基础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作为主办方,我同时也是一个学生,来寻求教育孩子或者与孩子一起成长的答案。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致辞时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确实,一个学生成绩好,但是没有爱,也就不会有健全的人格,也不可能健康成长,也就谈不上是在教育孩子,恐怕是在折磨摧残孩子;一个学生的兴趣如果不能被激发,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学习,也就不可能有大的学习成效,也就谈不上是在让孩子进步和成长。北大招生办主任秦春华开场说自己是新东方最早的学员之一,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新东方人的距离,讲话很具有“新东方范儿”,很幽默的那种,特有让人听得进去的味道。秦春华没有说孩子应该怎么教育,但他谈到了北京大学希望招到学生的特点,我想对于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有很大的启发吧。

学生必须要有远大理想和抱负。只是想挣钱,那就挣不钱或挣不到大钱,当有天没有赚到钱,人也就崩溃了,就会无比痛苦。这如同要登月,目标就不能是只是为了见嫦娥,月亮上见到环形山也很好啊,恰巧这时又邂逅嫦娥,那就是个当然之当然的惊喜,否则到了月球见不到嫦娥,人也就崩溃了,就会无比痛苦。我们要记住:远大理想与抱负不是钱,不是嫦娥,而是一种情怀,一种使命,一种上进心。

学生必须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狂热的激情。有一个成绩总是第一的学生想上北大,问他来过北大吗,不说话;问来过北京吗,不说话;问喜欢什么啊,不说话;问到北大想学什么专业呢,终于回答说,你去问我的老师吧。对生活没有好奇心,只会考试死读书,这样的学生怎么会有美好未来呢。要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再加上狂热的激情,就会产生超越自己想象的结果。

学生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乔布斯说,领导者与模仿者的最重要区别就是创新。看到灯泡,人们想起爱迪生;读到报纸,人们想起王选;学习英语,人们想到俞敏洪;使用搜索,人们想到李彦宏……他们被想到,无不是因为他们有创新,在创新。要想被更多人记住,就要从小就要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学生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孩子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做事情,而是要为更多的人做事情,为影响更多人更好的生活做事情,而社会责任感的最初培养是从爱家孝敬父母开始的。(名人名言  )设想自己走前边,父母走后面,自己坐着,父母站着,怎能奢望别人相信我们能很好地为别人服务,怎能指望别人相信国家有难时我们会挺身而出?

我想,未来社会需要的学生要有远大理想,要有强烈的好奇心,要有创新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那么这些就应该是我们培养孩子时应该注意和应该关注的吧。孩子和我们是不一样,不论是年龄,抑或是语言,就连现在的90后的语言已经与我这个年代的人不一样啦。记得我在江西上饶演讲会南昌途中,发送了一条“我是小清新,我是小文艺”的微博,就有很多回复私信说我的微博是否盗号了,说明我们已经被90后定义为那样的人,可想而知,2000后的孩子会对我们有什么的定义啊。不过,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去和孩子对话,聆听孩子的声音,成为他们的好朋友,从而沟通诱导帮助他们,让他们懂得做人做事的价值观和道德要求,我们才能算得上是称职的父母吧。

我在新东方经常讲,一个好的管理干部,需要三方面的历练和提升,一是要提升mental toughness,二是要提升业务能力,三是要提升沟通能力。换句话说,一个好的管理干部需要“三强”:mental toughness强,业务能力强,沟通能力强。我也经常在讲过后测试大家,很多人经常把这“三强”的顺序弄错了,我就会经常纠正说,请注意,“三强”的第一强是mental toughness,顺序绝对不能搞错了。那么,mental toughness是什么意思呢?是精神力量强大?是抗压抗挫折能力强大?还是包容让步能力强大?在这里,我想,mental toughness指的就是胸怀远大理想和抱负之下的践行坚持不放弃、永葆好奇心之下的探索发现不认输、发扬创新精神之下的专注执着不中断、履行社会责任之下的担当风险不自我吧。

秦春华说,不要以为了考进名校就是人生第一步,比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究竟要走往何处。第二步走好了,就又开始了人生的下一步,而这下一步,可能才是你人生真正的第一步。我想,我们做大人如果算是做的不错的,那也只能算是第一步走的不错,而比第一步更重要的第二步就是我们的孩子往何处走。孩子走好了,方向对了,才可以再去追求我们与孩子一起要走好的下一步。而这下一步,可能才是我们人生真正的第一步。这样看来,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多做学生,才会做的好,才有可能在某些方面某些时候某些场合当个好老师,才会与孩子一起走好人生的下一步。

3、崇拜——孩子心理成长需要

崇拜——孩子心理成长需要

 

    心理学发现:对强者的崇拜,是孩子成长的需要。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明星”崇拜,让其健康成长起来?

    一、孩子在“崇拜”中成长

    人的成长多数从“崇拜”开始。心理学发现,人的“意识”是阶段性发展的,以七年为一个周期;而人为了成长,在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崇拜的对象。

    第一个成长阶段:从出生到七岁。这个阶段,是孩子快速长身体的阶段。此时,在幼儿的意识中,他自己和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周围的一切都影响着他的生命的构成,因此幼儿本能地以模仿来学习。因为父母为其提供了生存的保障及生活指导,所以,这时,父母是幼儿崇拜的偶像。

    第二个成长阶段:七岁到青春期。这时孩子的身体发育已经完成,从心理上说,他要像小狐狸那样脱离母亲而独立生存了。此时,他再不视父母为偶像,而是在家庭之外寻找“父母替代者”,寻找新的楷模和权威力量来追随,并通过感觉来学习,模仿,崇拜,在“崇拜”中成长。

    第三个成长阶段:青春期到二十一岁。此时,孩子的心智逐渐走向成熟,形成了个人的判断力、独立的思想和抽象的理想,他们开始在外部世界寻找榜样和追求自己的理想,“榜样”是他们崇拜的目标,给了他们成长的动力和方向。

    二、人生发展阶段都有崇拜对象

    1、强者崇拜是心理需求

    “崇拜”,是人的一种原始而本能的需求。动物世界,猴群有猴王,蚂蚁国有蚁王。只要是群居的,没有“头领崇拜”,群体就无法有序和谐地延续。人类,脱胎于群居动物,“崇拜”在进化过程中,刻进了基因序列,成为人类与生俱来的某种欲望。

    在人类发展的蒙昧时期,出于对自然的惧怕,人们需要凭借某种神奇的力量来驾驭自然,消除内心的恐惧,所以就有了创世神话,有了英雄史诗(中国有“三皇五帝”),这就是人类最初的“明星崇拜”。之后人们崇拜那些能改变他们命运的人,能保证大众生存的人,以及对大众有用的人,诸如政治家、军事家、宗教家、科学家等。

    2、人们崇尚“完美”的人

    现在“明星崇拜”已经统治世界。这种崇拜,实际上源于人类信仰的现代转向,即,当人的基本生存问题解决后,就开始追求“完美的人”的目标。人们崇拜体育明星,称刘翔为“飞人”、菲尔普斯为“游泳之神”等,在于他们在探索身体的潜能方面,取得了最高成就。

    杰克逊因曼妙的太空舞步与勾人魂魄的天籁歌声,被人们称为“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人们为何如此崇拜娱乐明星?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把自己的“肉体”,创造为或者演绎为最接近人类理想的艺术品!以至于人们认为“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人类的胜利,“他”的崇拜者们想成为他,以一种近似于朝圣的心态走向他,不顾一切地去模仿他,企图通过接近他来分享他的美和力量,这就是生物学和心理学双重意义上的“欧赫美尔”现象。

    三、孩子陷入明星崇拜怎么办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崇拜明星了,父母应该高兴,那说明,孩子的身心非常健康。如果孩子谁也不崇拜,反而应该着急,那说明您孩子的心理年龄还没有进入青春期。

    如果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广义的“明星崇拜”,或“明星崇拜”的欲望被父母抑制,很可能会造成“安全感”的缺失。孩子进入青春期,心理上想脱离父母,( https://)到外面去探索世界,但面对纷繁未知的世界,他内心会感到惶恐,必需找个“强者”来崇拜,来学习、模仿,希望自己强大起来,这样他内心才会产生安全感。

    如果孩子进入青春期没有经历“崇拜”的过程,即第一步,最基本的社会化的过程还没有结束,他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将来到了适婚的年龄,很可能会出现问题。

心理学发现,人的心理也遵循“能量守恒”原则,即,当人在某一方面有所缺失时,必会寻求补偿,以保持心理的平衡。那些在青春期没有建立起“安全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女孩,进入适婚年龄后,都会找一个强势的人来恋爱,或者有钱、或者有势、或者年长、或者高大,唯有这样,他们内心才会有“安全感”。

有的父母会说,我希望他崇拜英雄,但不是什么娱乐明星。即使这样,也不能硬行制止,因为此时,孩子的感觉能力,比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都要来得快而深刻,故很多行为都显得缺乏理性指导,理性化教育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很多时候是徒劳无功的。

而且,因为“光环效应”的结果,娱乐明星在孩子的眼里,是完美的,是强大的,同样会满足他成长的心理需要。同时,因为社会的成长标杆并非“明星”一种,其他参照,会对孩子的明星崇拜进行调整,如,有一位中学生说,他曾非常崇拜某明星,但上高中参加军训后,又开始崇拜军人。所以请不要压制孩子的明星崇拜心理,最好让他自行调整。

有一位年轻记者说,她上初中时,特别崇拜电视台的一位主持人,曾课也不上了,到电视台去等候,想见其一面,没有见到,就写信,那位主持人回信中给她邮了一包花籽,她精心饲养,花开得很好,但搬家时,父母没有将花带走,她大哭了一场。等她上了高中,视野开阔了,又开始崇拜女政治家,觉得自己当初的大哭很可笑。

    此例说明什么?说明崇拜是弱者对强者的崇拜,待弱者强大起来,就会寻找更强大的目标进行崇拜,所以请父母不要拔苗助长地为孩子寻找崇拜的对象,崇拜是心灵的崇拜,要合乎孩子的心理年龄才好。

站长推荐文章:[高考考前心理克服焦虑] [高三考生高考前心理压力舒缓]

4、爱孩子需要正确的方式

爱孩子需要正确的方式

 

1.有回报的爱,不让孩子做“白眼狼”

      母爱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但母爱所带来的危害也往往正是因为这“无私”。母亲像大地一样默默付出,不求回报,其精神固然高尚,但若一不小心,也可能“爱你成了害你”,培养出一些白眼狼来。

      反面:一个并不富裕的职工之家,辛辛苦苦供养儿子上研究生,什么要求都满足他,自己吃咸菜馒头,却给儿子买笔记本、高档西装。平时家里有个什么事,却从来不肯麻烦儿子,连父亲得了重病都因为怕儿子耽误学习没告诉他。后来儿子毕业了挣了钱,当他母亲问他要钱给父亲治病时,他却以还要结婚买房子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了。

      正面:一个母亲在刷牙时,牙龈出血,水池里红了一片。女儿见了皱着眉头表示恶心。这位母亲就说:你上次大便不正常,我亲手收集好送到医院;我牙龈出血,你不仅不问怎么回事,还表现得这么厌恶。女儿听了后,忙关心地问母亲为什么会出血,要不要紧。

      “关心他人”是每个人都具备的本能,但如果长期处在被关心的环境中,这种本能就会弱化。尤其是形成了习惯,被关心的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他人的优待,而关心他的人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得不继续牺牲下去。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白眼狼,一个不孝顺的人也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正因为如此,母亲们要及早地从泥潭中拔出来,早点学会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要求孩子给予力所能及的感情回报。要让孩子知道:母亲也是人。

2.有距离的爱,不让孩子做“金丝雀”

      人到中年,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与孩子长相厮守,感受孩子带给她的平和的快乐。但孩子总是要长大的,不会长久地呆在母亲翅膀的庇护下。他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空间,而不是做笼中的“金丝雀”。

      反面:儿子上初三了,突然变得像个小倔牛,开始跟父母无缘无故地顶嘴。母亲却非常恐惧,只要儿子有什么事都要跟着他,不管是跟同学逛图书馆还是游泳,都像个保镖一样寸步不离。结果同学们都笑话儿子,假期也不再来找他玩了。

      正面:女儿要上小学了,为了怕她不适应离开妈妈的日子,妈妈特意把她单独送到远方的孩子小姨家住了一阵子。虽然头几天女儿有些不适应,但很快她就跟小姨家里的人混熟了,很招大家喜欢。这样开了学之后她也能很快开始结交新朋友了。

      孩子是娘身上的肉,要是一会儿不在身边,就觉得像是心都被人偷走了。但孩子终究要走向社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况且,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就像学会飞的小鸟,他们渴望尊重,而这尊重大多数时候就是“距离”的代名词。父母恰当地保持距离,既有助于维护亲子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有限度的爱,不让孩子做“寄生虫”

      现在因为学业繁重,许多妈妈成了“后勤部长”,家务全包不说,还要帮着孩子择校、打听考试信息、跟老师处好关系……别提有多累了。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可是,学习好就能应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了吗?只会学习的人跟寄生虫有何区别?

      反面:女儿回到家就哭,妈妈还以为她受了什么欺负,仔细一问,原来是因为不会用剪刀剪圆被同学们笑话了。妈妈一听,不屑地说:这算什么事?不就是不会用剪刀吗?一会儿我给你剪一百个不一样的圆你带到班上去。

      正面:某大学教授的儿子在高三前,不仅没有受过母亲的多少指导,反而还被“逼”着洗衣服、做饭。虽然他一直表现都平平,但能力和人缘都特别好。到了大学里更是当选了学生会干部。这时候,母亲看他确实刻苦踏实,才开始有意识地给予一些学习上的指导。每年大学新生报到之际,都是父母们最忙的时候,他们帮着孩子忙里忙外的,而孩子们却束手旁观。孩子要独立生活了,父母们想帮孩子做点事,这是人之常情。但做什么事?是做点实际的劳动,还是教给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两者的差别却很大。帮孩子洗衣服,不可能洗一辈子,总有一天孩子要自己洗衣服;但教会孩子怎么洗衣服,却能让他受益终生。

      鄙视劳动、轻视实践,绝对不应该是今天的母亲应该具有的观念。“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人,很难自己独立生活,也很难与他人相处融洽,更很难在工作中做出什么成绩来。只有从小就让孩子“自己来做”,他才会走出依赖,走上独立。

4.有担当的爱,不让孩子做“替罪羊”

      母爱有时候会成为一种借口,成为母亲犯错时拿来辩解的挡箭牌。“我做这些还不是因为爱你”,这话经常被一些母亲挂在嘴边,但是,真的是因为爱吗?可不要让幼小的孩子当自己的替罪羊。

      反面:儿子快中考了,母亲从他的抽屉里搜出一封情书。过了几天,母亲趁着儿子不备到学校里大闹了一场,那个写情书的女孩从此再也不敢同儿子说话。( https://)到了快考试的时候,母亲又拉着儿子给校长送礼,请他在监考时“放一马”。尽管儿子几千几万个不愿意,母亲却打着“母爱”的大旗强迫儿子。

      正面:某才女高考的时候得到了北大的保送名额,但她更希望去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编剧。北大是每个高考生都梦寐以求的目标,自己考的话,却很有可能鸡飞蛋打。她为此犹豫了好长时间。而她的母亲不仅没有给她压力,还鼓励她不要被别人的眼光所左右,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做个有担当的母亲,可真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嘴上说着“为孩子着想”,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些私心、一些虚荣……罢了。更有甚者,反正孩子也年幼,没有辩解和反抗的能力,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能推到孩子身上的都推到孩子身上。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负责,敢于承认错误,不拿母爱做幌子、强迫孩子达到自己要求的目的。要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权利,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为了孩子长久的发展着想。

5.有原则的爱,不让孩子做“霸王龙”

      “护犊”,这是动物界普遍的现象,人也莫能例外。护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母爱的表现,不管别人怎么说,“我的孩子就是最好的”,“我的孩子没有错”。正是有了这份保护和支持,孩子们才能有坚定的心理基础去适应以后更加复杂的人生。但如果护犊超出了正常范围,不论孩子犯什么样的错误都姑息包庇,那孩子就会变得是非不分、无法无天,成为一条难以驯服的“霸王龙”。

      反面:小军的妈妈最头疼的事就是每到天一黑,就有女生到家里来告状,说小军又打她们了。但每当女生们一走,小军妈妈就会在院子里装腔作势地拿筷子敲树:“跟你说多少遍了?别招惹那些女生……”表面是在训小军,其实却是在嫌那帮女生太多事。

      正面:亮亮不小心用弹弓把另一个同学的眼睛射伤了,但是在场的人都说不清到底是谁。亮亮妈知道了这件事,主动带着亮亮去赔礼道歉,不仅赔偿了同学的医药费,还要求亮亮必须每天去陪同学一个小时,给他讲课、讲故事。

      教训孩子、惩罚错误,好像一直是铁面无私的父亲做的事,而母亲只会死死地搂着孩子:“不要打他、不要打他。”今天,我们反对再打孩子,但更反对姑息孩子的错误,混淆孩子的是非观。爱不代表不惩罚,正因为爱孩子,才要让孩子能明确是非,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如果护着孩子,结果就会“小时偷针,大时偷金”,那时候,做母亲的就悔之晚矣。

6.有表达的爱,不让孩子做“没头苍蝇”

      中国的父母都很含蓄,不喜欢直接表达对孩子的感情,有时,明明很想对孩子好却总要用截然相反的方式表达。所以孩子有时候就会猜疑:父母是不是真的疼我?他们也许根本就不爱我!时间久了,他们就像没头苍蝇一样,时而自卑,时而自弃,时而又因为父母的一句话欣喜若狂。

      反面:母亲节,琴琴辛辛苦苦帮妈妈做了一张会动的贺卡,原本以为妈妈会很高兴,没想到她收到后,看也不看,第一句话就是“你作业做完了没就做这个?”又接连训斥了好几句。琴琴伤心地回到屋里哭了半天,直到妈妈亲口告诉她:其实我很喜欢你做的这张贺卡!

      正面:小颖参加学校的跑步比赛跑了倒数第一,她扫兴地回到家里。妈妈听说过后,很高兴地说:“你年龄这么小就敢参加跑步比赛已经很不错了。下次再跑肯定会超过这一次的,对吧?”小颖听了,知道就是倒数第一在妈妈眼里也是很光荣的,这才开心地笑了。

      爱,藏在心里,偶尔迸发一次,固然显得很珍贵。但几千年来,正是因为母爱藏得太深,我们才变得犹疑不定,变得不自信。我们看到的,多是母亲失望的担忧的面孔,听到的多是否定和批评,在这种氛围下,我们缺少了行动的勇气,失去了一次又一次机会。今天,新世纪的母亲,要敢于把心中的爱表达出来,要用语言和行动去支持孩子,做他们永远的精神动力。我们要永远都能让孩子看到我们信任和支援,让孩子从“没头苍蝇”变成装备齐全的战斗机,勇敢地向前方冲去。

7.有保留的爱,不让孩子做“小蜗牛”

      外国人说“上帝不能时时在我们身边,所以他发明了母亲”。但问题是,母亲也不可能时时陪在孩子身边。她在的时候,固然可以帮助孩子挡住外界的风雨,但她不在的时候,她却不能给孩子装一个壳,让孩子像小蜗牛一样保护自己幼嫩的身躯。

      反面:鹏鹏在班里总是“常胜将军”,不管同学们比什么,他只要回家跟妈妈一说,妈妈都会帮他准备得好好的。就像有一次,同学们比赛“脑筋急转弯”,头一天鹏鹏一个也没猜对。晚上跟妈妈一说,妈妈立刻帮他从网上下了一大堆脑筋急转弯的题让他猛背。但是鹏鹏中考的时候差点连最差的高中都没考上,他受不了打击,差点就要开煤气自杀。

      正面:下雨了,母亲还在加班,她心里纷乱无比:要不要给孩子送伞?后来,她索性想:就当我现在在美国呢,他总不能靠我一辈子。结果,儿子等了好久,雨也没停,自行车也没法骑,坐车又倒错了车。回到家的时候,他浑身都湿透了,还开始发烧。虽然如此,儿子却变得逐渐坚强起来。

      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常客。只有躲在壳里的蜗牛不会遇到外界的风雨,否则不管是鹰也好,鱼也好,都难逃各种劫难困厄。保护孩子只能保护一时,而如何让他们变得坚强,学会应对困境,才能让他们受用一世。对孩子所遇到的困难,我们要反应得“慢半拍”,要鼓励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甚至,偶尔我们还可以“没有困难制造一些困难”,让孩子的生活中充满了难题,也充满了挑战。这样,他才能从弱不禁风的小蜗牛成长为处变不惊、应付自如、独当一面的勇士。

阅读了本文的用户还阅读下列精彩文章:

[家庭教育:孩子最想要的10种精神需求] [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