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个春天》观后感
《四个春天》观后感
文/湟水鱼儿
这是今年我看过的最精彩的一部纪录片,想要推荐给大家。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的话,这部影片里藏着许许多多平凡的中国家庭为什么能够走过坎坷的内在的力量。1月4日全国上映,还请大家不要错过。
这部纪录片的视角很独特,镜头下是一个平凡的小镇上的一个平凡的中国家庭,记录的也是那种简简单单、普普通通的日子,但是看完之后,却带给人一种内在的力量。这个冬天是有点寒冷,希望这部影片能带给你一些温暖。
他们所住的屋子,也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那是一种典型的,以前的那种装修风格,有些潦草,有些不修边幅。看上去就是请镇上的手艺人来做的,远远没有我们现在的这样的精致。屋子里有许多的东西都是老物件,有搪瓷做的容器,有打农药用的喷雾器,有缝纫机等等
这些东西,在我小的时候,也是家家户户都要用的。
记忆中最深刻的是喷雾器,每次大人们打完农药,我和我表弟就把它拿到水边去清洗干净,一打开,就是一股刺鼻的农药味,小时候闻起来还挺香的。洗干净后,我俩就在喷雾器了灌满水,然后背着它到处去洒水,尤其喜欢背着阳光洒水,只有这样才能看见彩虹。
每次看到这样的纪录片,心中总是会有一种魔幻的感觉。我们日常的生活是一个样子,在电视上或是网络上看到的有钱人的生活是另一个样子,而我们平时接触不到的,在较为偏远的地方生活又是另一个样子。虽说生活的样子不一样,但是,生活中同样是有着欢乐,也有着痛苦。
最后,我想说说在开头我所提到的那种“力量”,第一,我认为是亲情,是亲友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扶持。第二,我认为是乐观,是中国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种沉默的,隐秘的乐观。
“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断桨出发了。”
2、《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文/李荣富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主要讲诉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遭遇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大跃进的失误和苏联的连续逼债,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在毛主席的亲自率领下,1961年,中央领导人几乎全部深入到了一线调查研究。其中,周恩来总理从贵阳的花溪赶赴河北武安的革命老区伯延进行调研。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总理刚到伯延公社,下车伊始,就对前来迎接的公社领导说“一路上过来,看见树上的叶子都光了,这里的叶子也不多,哪里去了?”通过一路上的细心观察,总理就了解到当前公社农民的生活之疾苦。总理走进农家,和主人拉家常的时候,跟随的记者在一旁拍照,总理说“不要拍了,不要跟着我,你这个咔嚓,把人家吓住了”。这样就拉近了和农民的距离,了解到真情真话。通过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总理做事非常细心的特点,值得我们技术条线的员工,尤其是负责关键系统开发和运维的同事学习。我们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处处细心,保障生产稳定。
锲而不舍,追本溯源。总理为了完成好伯延公社的调研工作,和公社领导进行了多次座谈会。在第一次座谈会上,公社领导老蔫说“就现在这吃法最好了,同甘苦共患难,国家有了难处,大伙勒紧腰带一块挺,挺过去了,腰带一松,想吃啥不就有啥,啥灾害也不能老冲着咱呢,总理,您放心,一个字,就是好”。第一次座谈会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接着总理召开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座谈会。在第四次座谈会刚开始,总理就说“我们牺牲无数先烈才建立的新中国的目的是什么?毛主席在转战陕北的时候,就明确指出了,要让老百姓六个有: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有地种、有工作、有书读!是,我们新中国成立才刚刚十一年七个月,一切都在恢复、在摸索经验,我们的经验从哪里来?就是需要你们实事求是的反映情况,通过实践调整不足,完善各方面的政策,真正达到毛主席说的六有的目标啊!”总理真诚的态度打消了大家的疑虑,取得了大家的信任,打开了公社社员思想和语言的闸门,大家踊跃发言,指出了当前公社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建议。总理这种只要有一个问题不清楚、一个问题不解决,就绝不放弃、绝不离开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绝对不能放过,一定要刨根问底,彻底解决问题才行。
宽严相继,赏罚分明。公社为欢送总理,特别准备了落子戏,其中“端花”这个节目,原本是一个人来端的,但这回却由八个社员来完成。有人指出这是糊弄总理,总理却说“继续演吧,这样很新颖,每个人端花的喜悦心情都不同,从前只有一个人演,只能感受一种情绪,这样,等于我一下看了八次端花这出戏,非常好,继续吧”,这样的胸怀和智慧折服了现场所有人。而遇到公社领导多吃多占时,总理说“这是你们领导班子的事情,你们自己处理。第一要还,如何还,自己想办法。第二要深刻检讨,如果人民不原谅,要离开领导班子,如果严重的,可以党内处分”。宽于群众,严于党员,这才是人民的好总理!
充分的调查研究,加上总理敢于自我批评的精神,使伯延公社终于纠正了之前错误的做法,解散了大食堂——这是当时全国第一个解散公共食堂的公社。伯延人民感恩总理,感恩共产党,直到今天他们仍然在诉说:他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周总理给的,周总理永远活在他们心里,五十年,一百年,永远,世代相传!
3、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
文/李蓉
电影讲述了主人公王永乐,一名19世纪70年代末山东某地的三元村的生产队长,在与癌症抗争之后,在无法预测的有限的生命中出任三元村团支部书记。他带领着一批勇于带头、敢拼愿拼的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走上一条脱贫致富的尝试之路。在经历粮食、果树种植收效甚微后,他远赴东北学习大棚技术,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各种艰辛、力排阻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
该片由北京龙儿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拍摄、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发行,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三元朱村发挥种菜的传统,在新形势下,他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闯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以王乐义为原形的电影主人公王乐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的党的代表人物。影片对于他的生活经历的诸多精彩瞬间进行艺术再创造,并且同时塑造了梁书记、母亲等极具个性的艺术形象,影片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朴实的生活场景、人物对于角色的细致刻画,真诚的对主人公不屈于命运,敢于挑战生命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礼赞。
1970年代末的的三元村,是极其闭塞落后的村庄。邻里可以为了一个鸡蛋,一点洗衣粉厮打,亲兄弟可以为了一个水缸大打出手。生产队长王永乐在党的支援之下刚做完直肠癌手术,就被三元村人一致推选为新一任村支部书记。王乐义带着村民脱贫致富的期盼,毅然而然的拖着自己并不康健的身体承担下了这个重担,即使不顾家人的反对。
王永乐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这些不仅是他的所说所想,也是他的所为。
为了带领三元村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摘掉全公社集体经济倒数第一的“帽子”,王永乐带领全村党员和群众,开阔耕地,种植果树,试图通过建造“花果山”来改变三元村长期贫困的面貌。虽然村里的经济在慢慢有所好转,但是与大伙的展望还是相差甚远。但王永乐还是一直执着着、努力着想让村民们过得更好。所以他在村民的要求下让出了工厂招聘的指标,以致于害得自己的大女儿小月跌落桥洞不治身亡,作为一名父亲他抱头痛哭,在雨中嘶吼,可是他仍然没有放弃自己一直的信念。
秋去冬来,时光荏苒,有一次王永乐在妹夫带回来的黄瓜中寻找到了契机。他带着生产队长徐大富和全村最有文化的年轻人李家林,踏上去往东北的火车。在王永乐的真诚之下,孙师傅将自己苦苦研究了三年的私密反季节种植黄瓜技术其中的一部分传给了王永乐,并且不时的说上一句:“希望你能理解”。
回来后的王永乐在众多村民的阻碍之下,力排众议进行的大棚技术的建设,“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永乐带着部分党员先富了起来。在村民看到了利益之后,也要求加入种植,团支书王永乐一直心里装着群众,对于技术也并不私藏。最后在他的带领下,三元村人民全部走上种植大棚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王永乐是一名普通的团支部书记,却同时是农村党员心系人民的典范。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任务,王永乐这样的党的带头人是党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的。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他的廉政清明对于当代的党员教育也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二)
7月1日,我校组织党员观看了电影《永远是春天》。看完电影后,影片中主人公村支书王永乐的形象,一直在我的头脑中不停地打转,让我无法忘记,无法释怀。
影片《永远是春天》主人公王永乐身患癌症。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他带领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大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该片以全新的视角独展现了中国农村三十年间惊天动地的大变化,旗帜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辉煌成就。王乐义说,“作为一名村干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必须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做事,离开这一条,本事再大也干不好。”几十年来,王乐义一直坚持“当村干部就得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的信念,在他心里,“乡里乡亲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重大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一大批像王乐义这样的带头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广泛宣传王乐义的先进事迹,大力弘扬乐义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事业的需要,是人民的意愿,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重要作用。
看完影片后,我备受感染。()在今后工作中,我要以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为镜,修身正己,践行群众路线,认真发挥好党员的作用,做好本职工作。
永远是春天观后感(三)
4月30日下午,城建党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收看了专题片《永远是春天》,从影片中接受了一次生动、形象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
《永远是春天》以山东省寿光县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为原型,如实地反映了在王乐义带领下,我党一批乐于奉献、敢于带头的优秀农村干部和群众,在推广棚蔬菜种植过程中克服艰辛万苦、力排阻挠和障碍,改变了中国北方冬季蔬菜无法种植的历史。《永远是春天》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线,描写了农村广大党员心系党的伟大事业,领导群众顽强创业的精神风貌,是一部表现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旋律电影。该片对教育共产党员坚持群众路线有积极意义。
王永乐这样的群众带头人是党员的典范,也是我们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作为党员,不仅要认真学习该项精神,更应当将群众的利益放在头位,在日常的工作中,解决好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将群众路线精神落实到实处,在现场生产中,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同时,更要做好预控工作,不放过一个微小的事故苗子,不漏掉一个微小的隐患,以员工的生命安全为重,生产安全两手抓,效益安全两丰收,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
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学习王永乐的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学习他为民、务实、清廉的情怀。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持重实际、鼓实劲、求实效,不图虚名,不务虚功,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影片结束后,深受王乐义同志先进事迹的感动,《永远是春天》充分展现了党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展现了党和人民群众淳朴真挚的鱼水之情。表示要学习主人公对党忠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学习他无私奉献共同致富的崇高品德,学习他矢志不移埋头苦干的扎实作风,学习他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党性原则。切实改进工作作风,着力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扎实做好社保的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提高为民办事能力、推动社保事业贡献力量。
4、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一)
文/姚泉名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国范围发生了空前绝后的大饥荒,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为克服困难,中央领导同志几乎全体出动,分赴农村调查情况。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的就是在此背景下,周恩来总理与夫人邓颖超来到革命老区河北邯郸的伯延公社考察调研,在四个昼夜中与当地群众之间发生的故事。
在中国电影百花园中,特别是伟人题材的作品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只能算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却在认真回答“党的群众路线怎么走”的大问题。纵观之,电影给出了三个“建议”:即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
听一听什么?听一听以“刘邓大军”为代表的党的队伍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伯延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人民群众和革命队伍水乳交融。抗战期间,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部带领人民群众在这里抵抗侵略;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曾在这里会晤高树勋,揭开了著名的“邯郸起义”序幕。为了避免喧宾夺主,影片并没有影像重现这些历史画面,只是借众多人物零星的语言来构建这段史实,用以说明伯延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有着历史渊源。来到伯延的第一天,周总理就曾深情地回忆“刘邓大军”在伯延的战斗经历。然后,片中的其他角色如连弟奶奶、老党员郭百岁等也经常在关节眼上提及“刘邓大军”的往事。最触动我的是郭百岁的那句:“过去刘邓首长都拿我当块干粮呢!”干粮在战争年代就是宝啊!着墨不多,但一个纪律严明、团结群众的刘邓大军形象,就已经出现在观众的心目中了。而且这个形象如同影片的潜在布景一般,始终伴随着剧情的发展。正因为刘邓大军当年在伯延成功播下了走群众路线的种子,才使遭受大灾之后的伯延群众仍有那么高的革命觉悟,愿意相信党,替党分忧。因此,我们不妨认真听一听群众的口碑。
看一看什么?看一看周总理在伯延的四个昼夜是怎么走群众路线的。周总理是中外政坛的一个奇迹,现在仍有许多人每每提及他,眼角都会情不自禁地湿润。群众对他的赞誉发自内心。作为开国元勋,周恩来总理不是以驾驭战争的魅力征服群众(那是毛主席的活儿),而是以诸多执政细节来打动人民的心灵。《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导演陈力无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为了再现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在调研伯延、戳破谎言、改变政策的大框架下,影片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来处理细节,使整个故事丰满真实。我可以信手拈来:总理去吃饭,一条腿已迈进屋子,但一看桌子上的红烧肉和鸡蛋,又迈了出来;而后来吃连弟奶奶的拽面,却毫不犹豫地迈进门去;他到连弟奶奶家,往炕上一坐,听老人唱落子戏,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里一样自然;他到张二廷家里去抱养孩子,就坐在门坎外和二廷像两个老朋友对话;在地里种红薯藤,被一位有些调皮的女社员三番两次纠正“错误”……这些,仅仅是电影技巧吗?不!这是一位人民公仆坚定地走群众路线的清晰脚印。他用自己的行动把“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不搞特殊化”等等词汇激活了,我们不应该认真看一看吗?
想一想什么?党员干部们必须想一想自己的脚应该怎么走在“群众路线”阳光大道上,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既避免让自己身败名裂,也避免让群众利益受到侵害,更避免让党的事业遭受损失?这个“建议”电影屏幕没有直接提出,但却是少不得的题中应有之义。影片中有个“好干部”——伯延公社主任郭凤林。他父亲是老革命郭百岁,他自己也为革命做过很多贡献,在面对困难时总能挺身而出,身先士卒,可在周总理调研过程中,他却专门和总理对着干:总理要听真话,他就说假话,并威胁公社其他干部不许讲真话;总理要见群众,他就把“落后分子”都关起来,把老父亲也瞒得死死的;更有甚者,纸包不住火之后,他居然“善意”地劝周总理也不要对毛主席讲真话。而这一切的理由,居然是不想让主席和总理看到农村的困苦实情而堵心。真是一个“替党分忧”的好干部、好同志啊!想一想,如果今天的干部都这样冠冕堂皇地走“领导”路线,对上做报喜鸟,对下做猫头鹰,长此以往,将置人民福祉、国家兴亡于何地?这难道不是与“群众路线”背道而驰吗?影片最后让郭百岁在周总理面前为儿子说情的情节,虽然合情合理,而且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能搏一直有泪意的观众一笑,但我却认为这是影片的败笔:对“报喜鸟”们的处理太轻了!用一笑而过的手法处理欺上瞒下的官员,不就是在姑息纵容他们吗?长此以往,假如党和国家再遇到重大困难,群众们还会和党并肩站在一起吗?
影院的灯亮了。听过、看过、想过之后,我们的党员干部们,但愿你们能走好自己的“群众路线”。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二)
今天学校组织党员利用下班后的时间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
这个电影不像过去的主旋律影片那样会出现反面人物。这个电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反面人物。所有的人物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好。
老区人民国家主人翁精神的照亮了全片,从一个独特视角唱响了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镇是有名的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伯延人民作出了卓绝贡献和伟大牺牲,他们在创造历史的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对伯延人民深入骨髓的国家主人公精神的新发现是:所谓老区精神不只是吃大苦、耐大劳,勇于牺牲,艰苦奋斗,而且是即使在党的决策出了问题、国家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他们首先想到的也不是消极等待、怨天尤人,更不是向国家伸手,而是要为党分忧、为国解难,勒紧裤带去履行国家主人公的职责!影片真实而又巧妙地反映出伯延并不是真空地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浮夸风和共产风也刮到了伯延,老百姓一样忍饥挨饿,当地的树叶和树皮也被吃光。但是当周恩来带队到这里搞调查时,许多干部和社员却为总理的操劳而忧心,不愿因自己的困难给总理增加负担。公社主任郭凤林为掩盖真相甚至把“落后分子”关了起来,这无疑是错误的,但他激动地对大家说:“解放前咱啥苦啥罪没遭过,饿几天肚子周总理都来了,犯不上鸡一嘴、鸭一嘴地喊叫,眼下国家建设比咱这重要。”这又分明透露出他的本意是要靠自己勒紧裤带渡过难关。这不正是老区人民的国家主人公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延伸和闪光吗?
影片中的落后分子,反而让人觉得真实而温暖。他们急于找到周总理反映问题,也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大家的生活更好。
影片中对总理的光辉人性做了深入的刻画。不论是给永福的衣服,还是老人的寿材。周总理都是默默的做好这些事情。影片中让我落泪的是邓大姐坐在周总理对面,她那么渴望带孩子走,可是总理却非常理智的从父亲的角度剖析着家长的心理。那一刻我哭了。他们一辈子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邓大姐那迫切的眼神真让人心碎啊!
影片中以画外音的形式反复提醒着大家总理休息的一天比一天少,包括和主席通电话时的画外音。都在告诉我们总理是在用实际行动实干兴邦。总理的精神品质就是我们检验自己党性修养的一面镜子,他纯粹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我们自己的努力目标。
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观后感(三)
上周,我校自行组织观看了教育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本片采用简单的黑白片的朴素的方式,讲述了60年代初,中国面临三年自然灾害的危难时期,周总理不顾自己的病痛,大病初愈,来到河北邯郸伯延公社,在短短的资格昼夜,不到100个小时的时间里,夜以继日走村入户,深入群众,走进群众生活,与劳苦百姓通吃同住,不搞特殊化的,以身作则的感人故事。()本片再中周恩来同志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以及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精神,让我感动不已。
在影片中周总理,一进村,就对百姓就说:我这个总理没当好,让你们吃苦了。这样的周总理的总理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形象。他与百姓同时同住,不高特殊化,这样的周总理又是一个亲民者形象。他不顾身体的疲惫日以继夜的工作,带着工作人员与群众抢救地瓜苗;彻夜总结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与毛主席通话汇报情况……这一个个画面,让我深深的感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要把他落实到行动中。这是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是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需要有强大的信念支撑,才能坚持下去。
在影片中周总理的工作求真务实。总理一步步揭开公社干部的“善意隐瞒”,最终了解当地群众的生活情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总理用感人肺腑的语言激励人民说出真相,周总理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有深刻的启迪。这让我联想到现在许多工作人员的工作不认真,抱着过一天是一天的态度工作,工作中慵懒散漫,对上才用期满手段,对下采用“恐吓”手段,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惭愧不已。
作为一名教师,观看《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部影片,我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工作不积极,态度不端正,我要努力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教育工作中应该更深入的践行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的工作作风,细心了解发现适合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班主任工作中对学生要做到”严、爱、细“,把学生工作做到位,不能浮于表面,敷衍了事。更好的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