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读后感300字_读后感之《围城》

1、围城读后感300字

围城读后感300字(一)

《围城》,我看到了本书的题目——《围城》。我惊呆了。当时,我凭题目感觉《围城》这本书应是写一些抗战时期的事情——"围城"吗!即八路军把日本鬼子围在一座孤城里无路可逃,被迫投降一类的事。但是,内容和我先前的所思所想根本对不上号。它倒是讲了一个上海的青年,出国留学后骗来了个博士学位,回国时候和回国后发生的事情。我终于明白了这大学生的平常生活和艳遇等事件与"围城"二字有什么关系。不过,在说"围城"二字之前,还是先来说说这本书,这对理解有好处。作者钱钟书的夫人杨绛说:"这书写的正是作者本人的故事。"也许正是这样,作者才写出了本书。读完后我暗下决心:无论做每件事,都要像鸿渐最初对待唐晓芙一样对待它们。不知我是否做到了,也不知我是否能做到,但,然我立下了决心,就尽最大力来将它实现吧。

围城读后感300字(二)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丁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围城读后感300字(三)

又读《围城》,感觉很不同,尤其是对于孙柔嘉的印象,感觉孙柔嘉并非如大多数人的评价,处心积虑,把方鸿渐拖入围城,他反而是认准目标,努力实践,不离不弃,对生活、对家庭从来没有失去信心的正面形象。相对几乎所有男人的梦中情人唐晓芙而言,孙柔嘉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象征,一个理想。

在《围城》里,身逢乱世的人们,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知识分子为主的主人公,活在自己的围城里,面对着转瞬即逝的财富、事业和爱情,经历着人生的幻灭,电光石火的美妙,注定只是回首的惘然。

在乱世,活着就是一种成就。

当然,钱钟书之写《围城》,对于战争只是点到为止,书中的人物并没有在战争中悄然而逝,他们依然以一种常态生存,战争对于他们仅是一种不和谐音,一种避重就轻的背景音乐。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总有一些东西会深留在人心中,吹尽黄沙始见金,那些人性的美好,人格的魅力,对于生活的挚爱,是怎样的围城都不能围困,多久的历史都不会冲淡的。

围城读后感300字(四)

第一部分的感情纠葛很吸引我,最后一部分的婚后生活也很有趣。中间工作的部分我不喜欢。

方鸿渐和苏小姐之间,写得太精辟了!夫妻俩吵架也好玩。()原来男人吵起架来和女人一样小心眼。

苏小姐后面的形象很可怜,她的优美气质哪里去了?!孙小姐千方百计和方结婚了,可结果呢;这个女人订婚前后判若两人,悲哀!

更坚定了我的信念,爱情里面不要耍手段,要真实坦诚。嗯,说不定最后嫁不出去的就是我,呵呵。

文中所谓的精彩讽刺,不好意思,我看不懂,也体会不到它的精彩。悲哀!我是一个文学素养极低的人。

2、读后感之《围城》

读后感之《围城》

真后悔自己这么晚才读《围城》!这本书真的很对我的胃口! 有些东西出名是虚名,看过后也不觉得,不过有的却名副其实,就像这本书,不会让我向往次一样,充满希望的开始,失望至极的结束…不多说了,略谈浅见!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1910——1998年)的作品,已成为二十世纪重要的学术和文学经典。

通读全书,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确很博学多才,他的学位很高,我想他还是一个充满幽默感的人吧,看这本书我明知它不是笑话,但我却不止一次大笑,为作者某些生动恰当又不至于古板的比喻而笑,真的很有趣。 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全书塑造了那么多人物,却没有一个是我打从心底里喜欢的。鲍小姐很无耻,自己是有未婚夫的人,却忍不住旅途的寂寞而勾引方鸿渐;苏文纨呢?除了名字好听,简直让我讨厌,得不到自己喜欢的人,也不嫁喜欢自己的人,真不知她怎么想;可能大多数读者喜欢唐小芙,我也不觉得,二十岁左右在今天或许还太小,但在那个年代理应是懂事了的,真正喜欢一个人又岂能因表姐的一面之词而放弃?对她的描写也止于书的三分之一处,可见她也不过如此。孙柔嘉呢?看了她和方鸿渐的婚姻,我又想起那句经典老话:强扭的瓜不甜!

我想说的是,岂止不甜,简直是苦不堪言。千方百计地嫁了,挖空心思地得到了,结果呢,也不过如此;至于方鸿渐,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要说他卑鄙吧,有些时候又觉得他挺“君子”的,但假文凭的事也不是别人冤枉他的,被鲍小姐戏弄之后又跟苏文纨玩暧昧,继而喜欢唐晓芙,最后无奈地娶了孙柔嘉,他的感情是不是太过复杂,关键是结果照样悲苦…或许作者正是要这样安排才能有力地论证那个不衰的真理吧:英国版的把婚姻比喻成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版的呢,则比做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看过之后不经让人对婚姻产生了恐惧感,或许是个人见解,我觉得结婚不是儿戏,我们是不是应该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呢?相互喜欢的人也不能保证婚姻永远不面临危机,勉强凑合的更不行,在他们的生活中,一顿饭、一张桌布、甚至一句无心的话也可能成为争吵的引子,吵多了,疲惫了,绝望了,心死了,感情自然破裂,婚姻理应结束。所以方鸿渐跟孙柔嘉的结局是意料之中的,不难理解!

3、围城读后感1500

围城读后感1500(一)

看完了《围城》,感受颇深。曾经看到过某本书上将《围城》列为中学生必读的课外书。我认为不太合适,并不是围城有多么高深难解,而是书里某些内容阅读时需要社会阅历,人生历程。高中生能读懂里面诙谐的语句,巧妙的比喻,辛辣的讽刺。但不一定能读懂里面的人,人的心以及人的心里感受。

《围城》并不深奥,是的,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人物也不多,篇幅在长篇小说中也不算太长。但是那数十个人物的性格却在寸土寸金的字里行间里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例如写小人,小人物的表现无不是无耻,奸诈,虚伪,气量狭小。钱钟书笔下的小人,各自有各自的小人法。李梅亭的小人,就跟高年松的小人不一样。

初读《围城》的那一次最大的心里感受也是这篇小说跟我以前读过的小说相异。它并没有去塑造一个正面的形象或者是去赞美它。

唐晓芙是钱钟书疼爱的一个女子,也是《围城》中唯一一个没有被讽刺利刃所砍杀的人物。唐小姐一出场,作者就有大把大把的好话送她:

唐小姐妩媚端正的圆脸,有两个浅酒窝。天生着一般女人要花钱费时、调脂和粉来仿造的好脸色,新鲜得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谗,仿佛是好水果。她眼睛并不顶大,可是灵活温柔,反衬得许多女人的大眼睛只像政治家讲的大话,大而无当。

古典学者看她说笑时露出的好牙齿,会诧异为什么古今中外诗人,都甘心变成女人头插的钗、腰束的带、身体睡的席,甚至脚下践踏的鞋袜,可是从没想到化作她的牙刷。她头发没烫,眉毛不镊,口红也没有擦,似乎安心遵守天生的限止,不要弥补造化的缺陷。总而言之,唐小姐是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 一个真正的女孩子。

在围城这部小说当中,虽然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捏造的,但对于物欲横流的今天来说,某些地方却不谋而合。乙君说:钱钟书的《围城》反映的是抗日战争初期的知识分子的群相,满腹才华,饱读诗书。迫于现实,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围城”当中,过着让自己并不满意的生活。

《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步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最伟大的一步。钱老在自序当中提到,称用两年的时间写完《围城》,这两年来忧世伤怀,“锱铢积累”而完成。

围城读后感1500(二)

无锡作家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是一部40年代就引起轰动,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优秀小说。

《围城》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一群原离战争烽火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后,进出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围城”,屡屡抗战,最后仍免不了失败的命运,书中还塑造了另一些“归海派”人物和国内的知识分子,如空虚无聊的赵幸楣,矫情浅薄的苏文纨,纯真可爱的唐晓英,巧于心计的孙柔嘉,虚伪卑琐的李梅亭。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运用讽刺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发掘了人物的隐秘心理。

《围城》初看让人觉得是一部言情小说,细看我觉得更是一部人情小说。作品描写的不仅是方鸿渐的感情经历,而是一代知识分子对工作、爱情、婚姻迷茫的心理状态。书中把婚姻比作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伦中的夫妻关系。书中孙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聪明,千方百计地追上了方鸿渐,结婚后,经过生活的磨练,工作的变迁,渐渐得地发觉他的许多缺点,他既善良又迁就,既正直又软弱,婚姻慢慢地出现了危机,整天在吵架中度过,最终走自破裂,这样的婚姻生活,现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工作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爱一行,富有兢业精神,有的人频频跳槽,也难觅如意的工作,他们厌烦本职工作,老是觉得别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换了新的工作后发觉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来工作的种种好处。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幼教工作来说吧,在网上我时常看见这样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师当初考幼师时觉得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种种好处,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对着一群活泼无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心理也变的轻松快乐多了,也让自己变的年轻了许多了。回头再想想有这样让你愉快的工作,还为什么要去羡慕人家呢?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着诸如此类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说:同仁们,让我们好好爱孩子,爱我们的幼儿园,爱我们的幼教事业吧。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还想说一句,愿我们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快乐更美好的。

围城读后感1500(三)

钱老钟书的《围城》是我榻侧几前的必备读物。钱老不愧为大家,对人物场景素描式的勾勒,创造性的谐趣语言,不是很连贯性的情节描述。不苛求华丽辞藻的铺陈,寥寥数笔,就把读者溶了进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欢嘻怒。

据说有段时间《围城》在台湾被列为禁书,但是我从里面没读出什么政治性的东西来,也没看到有什么言辞对国民政府产生了攻击,或许自己的政治敏感性太弱的缘故吧。有时反而觉得当时的世风还没沉沦到现在这个样子,就拿方鸿渐办假文凭来说,要从报纸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联系方式,当今大街小巷墙上地下涂的到处是这样的广告,确实方便了许多。方鸿渐办假文凭之前内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种理由宽慰自己:“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准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方鸿渐确实还有着知识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头衔被刊在报纸上,听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会脸红、心跳加速甚至恼怒。

《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是个可悲、可叹、可怜又有些可爱的人物。他出生于一个无锡没落乡绅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读学,后来依仗了准岳丈的资助去英国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涩无奈回国。实际上在回国的邮船上方鸿渐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庙堂武不能理关河,只能带着玩世心态随波逐流,所以跟鲍小姐发生的拎不清的关系正是他内心苦闷的写照。方鸿渐的运道是衰的,回来后正赶上中国处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发现已经没办法融进功利的世态之中了。先是寄准岳丈篱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晓芙后被学友苏文纨棒打鸳鸯。只好在赵辛楣的提携下卷了铺盖去当了个副教授,一连串的打击,方鸿渐心中残存的那一丝自信已消失的无影无踪了。钱老用纯白描的手法把一个有些虚伪,有些乖张,有些懦弱的小知识份子形象勾画的淋漓尽致。

方鸿渐后来跟同样沦落天涯而胸中颇有心计的孙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争吵失败告终。方鸿渐彻底失败了,钱老最终没写到主人公的归宿,实际上也没必要了,方鸿渐是张大众脸,他代表着千千万万小知识份子的真实生活:试图改变现实,而又处处碰壁,试图融进世俗,而又不被接纳。

“人生如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只有超脱于世冷眼旁观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语,对人生的概括简约明了,钱老钟书就是这样的人。

4、十月围城读后感

十月围城读后感

今天看了《十月围城》我颇受感动。它体现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的精神。

这部影片讲述了孙中山先生要来香港捐款,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有商人,有车夫,有小贩,有赌徒,还有乞丐……他们在香港,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就是为了保护孙中山先生,暗杀了一场行动。负责接待他的义士商人知道有一批满清政府派来的刺客暗杀,所以请了一批身怀绝技的保镖护送,最后顺利将孙中山安全送去日本。

真的,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流泪了,而《十月围城》,却会让我眼眶湿润,心为之跳,气为之促。每一个人都能让我感受到他的那份爱国之心。陈少白,他是一个有知识分子的人,人们都觉得他很懦弱,很胆小,但是,就是这些看似胆小的书生,才是民族的精英,他们是不可缺少的。李重光,他只是一名学生,又是李玉堂唯一的儿子,。他不顾生命危险,坚决参加暗杀活动。那些市井人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们抗起了中华民族的大灾大难,他们才是民族的脊梁!

爱国,意义很深。我们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作为学生,我们首先要好好学习,努力读书,长大用自己的知识来报效祖国。其次我们要在升旗仪式的时候庄重,眼睛要注视国旗,想想那些革命战士英雄。我们还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在危难时刻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平时要主动帮助同学;反对反动派;接受的任务要努力完成,不能见到困难就退缩等等。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受感触。()大家也要想一想:当时死了多少人,才换来你现在的生活?那些不热爱祖国的人,你们不感到自卑吗?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