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
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
文/贝聿铭
我17岁就到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一直成绩优秀,所以1945年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31岁时我做了一个让人惊讶的选择:离开哈佛,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去工作。因为觉得学校里不够自由,希望能学点新的东西。当时的公司负责人对我很信任,眼光长远,能给我一点自由,让我自己开展工作。
当时纽约最具有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对一些廉价的房屋利用开发,我说服上司,创造性地用水泥墙代替了砖块墙,采用舷窗式的窗户来扩大屋子的空间,改善采光,并在楼与楼之间留下空地作为公园。这次设计思路改变了部分市民的生活环境,当时得到了一个称号,——人民的设计师。
正在叫好的时候,我再次做出选择,离开房地产公司去发展,因为那里还不够自由,尤其是发展建筑构思非常困难。那时候有25人跟着我做,我要退出,这25人怎么办?只好带着这25人一起走,责任非常重大。有人说一个设计师的命运75%来自他招揽生意的能力,我不同意。建筑师不能对人说:“请我吧!”自己的实力是最好的说服工具。怎么表现自己的实力?要敢于选择,敢于放弃,决定了的事情,要有信心进行下去。
64岁,我被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参加卢浮宫重建,并为卢浮宫设计了一座全新的金字塔。当时法国人非常不满,说我会毁了“法国美人”的容貌。当时的确有压力,我面对的是优越感极为强烈的法国人,而且卢浮宫举世闻名。不过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十足的信心,必须相信自己,把各种非议和怀疑抛诸脑后。旁人接受我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总而言之,建筑设计师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和主见,随波逐流就肯定被历史淹没了。
后来金字塔获得了巨大成功,改建之后参观的人数比之前翻了一倍,法国人称赞“金字塔是卢浮宫里飞来的一颗巨大的宝石”。那天记者采访我,我仍然保持一贯的低姿态说:“谦恭并不表示我有丝毫的妥协,妥协就是投降。”这么多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我生在中国,长在中国,17岁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20世纪70年代初,我首次回到阔别40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无限感慨。中国就在我血统里面,不管到那里生活,我的根还是中国的根。我至今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平时的衣着打扮,仍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建筑不是服装,可以赶时髦,建起来以后不能说明年不流行了就立刻拆掉。我从来不赶时髦,你问美法两国的建筑师,他们都知道我比较保守;但我也从来不把自己定位于古典或现代派。(励志故事 )还有人称我是现代主义大师,相当多的作品都是西式建筑,但在设计方面我力争把古典和现代相结合,并摸索新路改进自己的风格。很多人对此不习惯,不接受。大多数人都喜欢守旧,觉得以前的很好,为什么要改呢?
我曾受邀在日本东京的静修中心建造一个宗教的钟塔,这座钟塔的形状很像日本的一种传统乐器:底部是方的,往上逐渐变平变扁,越往顶端越锋利,日本人很喜欢。后来再次邀请我为博物馆作设计。博物馆的馆址被选在偏远的山上。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读过一个中国故事叫《桃花源记》,很羡慕那种世外桃源的感觉。日本人知道这个故事,都说要是能把博物馆做成那种感觉就好了。博物馆选在山上,在山上修了一座桥,穿过山谷通向博物馆。日本人非常接受这个设计。
我用自己的方式铨释建筑,注释人生。真正想赚钱的业主不会请我,真正有眼光的人并不多,评论并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走自己的路。
我从不缅怀过去,而是专注于现在。我把每个睡醒后的早晨都当成一件礼物,因为这表示还有一天可以工作。
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是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
在我的几十件作品中,博物馆的项目占到很大的比重。我希望博物馆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就是担负起自己的一份文化责任感。我尤其喜欢年轻人来看我的博物馆,人越多我越是开心,所以我常常到以前做过的博物馆溜达,看看观众里面年轻人多不多,因为将来是他们的世界。我一直尽力保持活力。在纽约,人们常常看到我像青年人一样敏捷地冲过第57街,赶着回家。
去年,我86岁,把自己的“封刀之作”选在苏州,想用全新的材料,在苏州三个古典园林——拙政园、狮子林和忠王府旁边修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设计方案一出台,又引起了各界的强烈争论。很多人认为,这座全新的博物馆将破坏原有建筑的和谐,损害这些古建筑的真实和完整,但这不能改变我的设计初衷。苏州博物馆真正呈现在世人面前时,我想他们会理解并喜欢的。那不仅是人们对贝氏建筑光环的追逐,而且是一个建筑师在年近90岁的一份认真、执着和创新。会给他们一份满意的答案。
没有人能永远风光,但建筑是悠久的,最要紧的是看你的工作如何,工作能否存在,50年以后,100年以后……任何名份都会随时间流逝,真正留下的只有建筑本身。
2、各种机会像睡醒了一样
各种机会像睡醒了一样
远在澳洲教中文的kiki最近在邮件里说,有了三年做对外汉语老师的经历之后,她最近得到了好几个绝好的机会,都是她曾经梦寐以求的。只不过以前资历太浅,只有站在人家门口流口水的份儿,但是现在,当她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到第三年的时候,各种机会像刚睡醒了一样,排着队来找她了。
她跟我说,一个工作,无论行业开放性有多大,无论你的工作地点在哪里,都有无处不在的可能性。所以,亲爱的,不管是岔路还是阳关道,认认真真走下去很重要。
认认真真坚持一件事当然是很难的,特别是遇见困难的时候。比如我自己,从实习到正式工作,从事公关行业已经整整五年了,中间不可能一直都那么顺利,也曾信誓旦旦,决心不干了,太累了。那阵子,我每天做报告做到恶心。有一次连着写了好几个新闻稿,到最后对着电脑屏幕恶心得直想吐。每天都要面对高强度的压力,加班到很晚。
可是每当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比如这个会写了,那个也会做了,认识了好多如果不上班就不会认识的人,看到行业里很牛的前辈做出来的漂亮的案例,还是会慢慢说服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就这么放弃真的很可惜。偶尔我会帮朋友出主意、想方案,或者写个什么东西,总会得到对方的赞赏,夸我很专业、很标准。每到这种时候,我便会念起公司的好。虽然我很辛苦、很难过,压力大得睡不着觉,但仔细想想,这几年的专业训练把我从一个什么都不管不顾、乱穿衣服、乱说话的野孩子,训练成一个做事有边有角,说话有模有样的职场人。
我的一个朋友频繁跳槽,半年一次,理由就是不喜欢了。结果跳来跳去,工作内容基本没变,一直都是不喜欢。我没说什么,只是有点替她着急。
我记得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也觉得对很多事情不屑一顾,觉得什么都很简单,觉得自己应该能力很强,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学这个学那个,学历、学校、背景、英文哪个都不差,结果跑到跨国公司里递快递、画表格、数数字来了。那时候我跟很多人一样,觉得自己出去也应该能谈个生意吧,或者能带几个人做个项目吧。
求职的时候我投了三个简历,百发百中,接连拿offer,最后挨个跳槽。我在第一家公司画表格、打电话两个月,在第二家公司画表格、打电话、写ppt5个月。我以为以我7个月的跨国公司经历来第三家公司,能有什么高级点的事儿干,结果却发现我干什么都不扎实。同事一起吃饭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永远闷着头沉默地吃;和媒体谈合作不知道说什么,永远瞪着眼睛听;出去吵个架都抓不住重点,吵着吵着就忘了论据是什么了,丝毫没有逻辑性。
只有一切从头开始,才能让我自卑的小心脏踏实一点点。所以我又画表格、写ppt,6个月之后才宣告扎实地转正入职,开始做项目。
日子长了,坚持的久了,自然而然地能做出一些特色和擅长的东西来,所以机会便无处不在了。
当我开始有能力延伸到更多更广更深的地方时,我看到了自己越来越多的不足,也便有了越来越强烈的学习欲望。我喜欢这种谦卑的感觉,下意识地让自己从容地走到更远的地方,抓住更多的机会,触碰到更多无处不在的可能性。
我很享受这种倒空自己的学习感觉,也喜欢自己走向越来越大的世界。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这几年艰苦的训练和培养,我希望自己能够认认真真地走下去。为了那些我还不知道的未来,为了所有傻呵呵地矗立在心里的不会消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