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一)
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红军的各种困难。包括经济问题、人力资源问题、军事素养问题、反水问题、内部矛盾和分歧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革命的斗争造成很大影响。
在当时由于红军力量的扩大,经济问题更加的捉襟见肘。毛泽东在文中说道:“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工农的生活好些。现在则相反,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以为继。仅仅发油盐柴菜钱,每月也需现洋万元以上,全靠打土豪供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革命并没有把握到经济权。没有经济保障的战争无论是否能够获得最终的胜利,其过程都必然是十分困难的。而与对手相比较,当时的国民政府以及土豪已经拥有了大量的生产资料,有相应的保障。所以毛泽东在当时以及后面的战争所采取的主要对策就是“将敌人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这其中不仅包括了经济还包括了人力。
在文中,我们发现其中有大量的兵源是来自对方的俘虏。另外的一些新的兵源也有来自自募,但是由于队伍的发展太快,兵源还相当短缺。因为士兵伤太多、敌军俘虏兵的作用不大、加上新招的士兵军事技术太差等。而当时红军的发展速度又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土豪的打压。在这样的情况下,又使得队伍必须不断地扩大才能让队伍能够在接下来的斗争中有足够的人力与之抗衡。
军队的反水问题也相当严重,包括中间阶级的反水,还有投机分子的反水甚至土籍农民大部分反水等等。而这样的反水事件的发生,将使得决策者中间会出现大量的对于相同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见解。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又会因为失败而上升为内部矛盾和分歧。一旦,分歧扩大,又将出现新的失败,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有很好的群众;有很好的党;有相当力量的红军;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二)
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对敌人所有情况的知晓。毛泽东也是遵循此道的。他在这篇文章中,深切论证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时,对冒险主义和盲动主义就行了极为深入的批判。
他主张工农武装割据,主张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主张摸清敌人的每一步小动作。从当时情况来看,国内的局面属于他所说的统治阶级稳定时段,各个军阀形成了暂时的妥协,合力进攻红军,使得我军生存状况极为艰难。其他根据地有失败的情况,是贸然出击和讲江湖义气的结果。而我井冈山根据地则发展势头十分好,就是躲避了敌人嚣张的势头,集中兵力攻其虚弱的结果,并等待反动军阀破裂时段的到来,有利于我军的大规模反击。井冈山的军事政策也是较为合理的。无论从对待兵俘,还是扩充兵员,都能做到谨慎合情。关于土地分配,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分配政策,不可以鲁莽行事。政权组织方面要加强领导,这样办起事情来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对待少数民族,主要是土客籍问题,则应理清思路,区别对待,不能意气用事,采取一刀切的方法。关于革命性质的理解,他也着重从对待资产阶级这个角度来深入分析的,不能生搬硬套,将资产阶级一棒子打死,而应该打击死硬分子,孤立顽固分子,争取中间分子,团结进步分子,鼓励先进分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文章的最后,他机智地批评了当时中央的错误政策,为扭转当时局面起了好的作用。
井冈山的斗争读后感(三)
最近几天,我读了几篇毛泽东选集中的词。其中有《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我最喜欢的是《井冈山的斗争》。
一九二七年十月,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一九三八年四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转移到井冈山根据地,同毛泽东的部队胜利会师。随后,两支军队合编为工农第四军,不久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四军。()
革命军第四军,这是军所部叶挺率领的独立团中共党员很多,政治素质优异,战绩辉煌,纪律严明,所到之处,坚决支持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备受人民爱护。
一九二八年,湖南、江西两省敌军各一部,趁红四军主力还在南欲归之际,向井冈山进犯,红军不足一营,凭借黄洋界天险奋勇抵抗,激战一天,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这个革命根据地。
这首词是毛泽东在黄洋界保卫战胜利后所作。我的感受是:红军动员能力很强,也很勇敢。他们红军不足一营,只奋勇抵抗。还能击退敌军,保卫了革命根据地。
这也让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在斗争中用生命换来的。祖国的今天,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
2、红色电影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
红色电影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一)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红色电影——《井冈山》,感触非常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今天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红色电影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二)
众所周知,井冈山是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在观看了《井冈山》这一红色励志电影后,我更感到井冈山这个地理位置在党的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影片讲述的是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后的队伍进入井冈山并建立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的内容。
在井冈山上,中国共产党在上面的时间并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在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领导人的带领下在井冈山上多次反围剿成功并建立革命根据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实践。正是因为井冈山上毛主席的大胆创新,从此为中国革命迎来新的面貌。在井冈山上人们发扬传统并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
在党的老一辈领导人的坚强领导下,同志们建立起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这是我从影片中学到的最大的知识,这更加让我坚定了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决心。井冈山精神精髓的第二点实事求是的精神路线,这也是当下中国共产党工作的重点。实事求是是对工作的认真,毛主席就十分深刻的理解并落实了这四字的真实内涵。实事求是这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三严三实”中的“三实”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还是
说毛主席在当时情况与我们现在十分类似呢?无论怎样,实事求是都应该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
井冈山精神时是毛主席所创立的而其第三点更是鲜明提出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即当下我们喊得最多的听党指挥,这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也是我们不变的信念。井冈山精神的第四点是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在红军出现之前,只要是军队就会和普通百姓有化不开的仇恨,而在红军来到井冈山的第一件事便是与当地老百姓搞好关系,开展群众工作。老百姓也是第一次发现红军与其他军队的不同,从此也就发展成了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从影片中这一点更是得到多镜头的描写。第五点就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当时的军队没有谁给发军饷,没有谁给发粮,枪都是从别人手里抢过来的。当时的军队一穷二白,如果当时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就不可能有现今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不可能会有现今的新中国。创业精神是我们党和军队立根发芽的一个重要基础。联系到现今,我们军队正是缺乏这种精神,没有好好发扬创业精神。
《井冈山》这部红色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当时共产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发展到今,经历了多少次的艰难险阻,而其中所体现的精神是我们最不应该忘记的、也是当代军队缺乏的。我们军队现在正在慢慢遗忘一些东西,如果我们那天真的忘记了我们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这只人民军队就会失去应有的战斗力。军队的战斗力来源不仅仅是平时的军事训练,还有我们军队必须要铭记和传承的精神。《井冈山》这部影片应该多看,看后多思考多反思,当下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否对得起当年那些为中国革命而流血牺牲的人,我们平时的懈怠消极是不是就是对革命先烈的不尊敬?
看完《井冈山》后,()我有了很多的思考和感触,特别是其中所体现的井冈山精神——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管武装的基本原则、血肉相连的干群关系、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更应该是我们去铭记和传承的。
红色电影观后感:《井冈山》观后感(三)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红色电影——《井冈山》,感触十分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十分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正因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这天的完美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就应忘记他们,不就应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这天能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这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3、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
《西江月·井冈山》
作者:毛泽东
原文: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注释:
1、井冈山:在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
2、旌旗在望:指山下的部分红军和井冈山一带的赤卫队、暴动队等地方武装。这里用“旌旗”是为了增加诗的鲜明的形象感。作者说,其实没有飘扬的旗子,都是卷起的。
3、鼓角:本指古代军中所用的战鼓和号角,此处借指军号。
4、岿(kuī)然: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至德,道者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
5、森严壁垒:森严,严整。壁垒,古代军营中的围墙,也就是防御工事。指阵容严整,不可侵犯。
6、黄洋界: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另四个是八面山、双马石、朱沙冲、桐木岭。
7、宵遁:指敌人乘夜逃跑。
8、众志成城:《国语·周语下》:“故谚曰:众心成城。”,章昭注:“众心所好,莫能败之,其固若城也。”。意思是说万众一心,就坚如城堡。
翻译:
战旗在山下摇荡,战鼓及军号声响彻山头,任凭敌军团团围困,我依然傲岸不可撼动。
整饬的防御工事已严阵以待,所以更加团结一心如筑成的堡垒。黄洋界上红军炮火轰鸣,快马报之敌军在渐浓的夜色中逃去。
赏析:
这首词毛泽东通过对黄洋界保卫战的描写,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井冈山将士坚守根据地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从容不迫,以不变应万变,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般的战略战术的思想。词上阕写战斗场面,下阕写战斗经过。全词采用描写与叙述的方法,描写景象宏伟,叙事清晰凝炼,极富艺术感染力。
词首两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展现了红军民战备的气势,栩栩如生,为全词的雄伟气势以及词的结尾与红军的胜利作了铺垫。黄洋界处在井冈山上很高的位置,从这里向下远望各山头,到处是红军迎风招展的战旗;到处军号高鸣,战鼓齐奏。说明我方早已严阵以待。“敌军围困万千重”,虽然敌人在数量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把红军一层又一层地包围起来,然而英勇的红军毫不畏惧,视万千敌人如虫蚁,“岿然不动”。而“岿然”一词,充分表现了红军巍然屹立的雄姿。下阕开头“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这两句写出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原因。这里“森严壁垒”、“众志成城”,与“岿然不动”前后照应,既显得典雅雄壮,又韵味深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极为形象地描绘了这次保卫战,巧妙地嘲笑了敌人,有力地鼓舞了红军民,同时与上阕红军民的备战与岿然不动的情景照应,前后贯通,无懈可击。西江月是极少数平仄韵混押的词之一,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是以湖南方言押的韵。
典型概括是这首词一个突出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词里热烈赞颂了井冈山的黄洋界保卫战。虽然这次保卫战只是井冈山红军军事战争中的一次战斗,却具有十分典型的意义。它是整个井冈山斗争的一个缩影。它高度概括了整个井冈山斗争的形势和特点,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军民最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同时也概括了在白色的政权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区域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形势,生动地表明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对于争取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它是所有革命根据地能够胜利发展的生动写照。
4、井冈山读后感
井冈山读后感(一)
看《井冈山》这部电影一事隔多年,但他具体的内容仍清晰的刻画在我的脑海中。
看到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武装起义打响,当时的我是如何的激动中国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因此,毛泽东与朱德成了我所崇拜的对象,每在电影上看到他们总有种说不出的激动。
龙潭口大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刀不断的舞动,枪声不断响起,炮火不断的轰鸣,不知是什么力量,让战士们在死神面前仍前赴后继?不知是什么信念,让战士们在炮火面前仍向前冲杀?更不知是什么勇气,让战士们在敌人面前挥动大刀,奋勇杀敌?是开辟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力量;是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的信念,是一万多人凝聚一堂,共同抗战的勇气。我感动过,我敬畏过,也立誓过——心中树立永远的井冈山。
“我们只有维护人们民的利益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这是千千万万个战士心中永记的话,有了这句话,才有那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我曾想过,作为当代少年,我应该以怎样的面貌来报答井冈山,回报井冈山千千万万的英雄,如果没有当时井冈山这个革命根据地,后边的压迫也许是无止境的,用血汗,用身躯,筑起保卫中华的“长城”,他们感动过亿万中华人民,登上井冈山,无论是谁都会体会到井冈山会师的精神,那里灵魂永驻。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武装革命,包围中华。一团烈火,燃烧着中华大地,燃烧着我的心。
井冈山读后感(二)
暑假,我在家看了一部红色电影——《井冈山》,感触非常深。《井冈山》这部电影讲述的是老革命家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辟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与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
看了以后,我非常有感触,老一辈们为了解救劳苦大众,抛头颅,撒热血,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就因为有了他们的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不应该忘记那艰苦的岁月。我们今天可以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而在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却挑起了革命的重担,不惜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幸福的今天。我作为一个团员要继承革命前辈的遗志,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为祖国、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切!
井冈山读后感(三)
近期我阅读《井冈山》这本书,读后收获很多。
井冈山斗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不仅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军事上频繁进行“会剿”,而且在经济上严密封锁,妄图把红军饿死、困死在山上。井冈山斗争时期,异常艰苦的斗争环境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革命精神形成的外部条件,但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宗旨、理想是艰苦奋斗精神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因。 80 年过去了,井冈山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这种精神,不仅革命时期需要发扬,建设时期同样需要继承和发扬。历史已雄辩证明:什么时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得到发扬,我们的民族就精神振奋、士气昂扬,我们的事业就兴旺发达。相反,什么时候侈靡享乐之风刮起,社会精神就会萎靡,思想涣散,以至事业衰败。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虽然我们今天不再像井冈山斗争时那样每天吃红米饭、南瓜汤了,但光荣的井冈山革命传统一天也不能忘掉。让我们在党中央领导下,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发扬革命传统 , 争取更大光荣,努力延续继承这种精神,艰苦奋斗,认真学好知识,为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