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与人的随想读后感](http://www.wenzidahui.com/tu/539.jpg)
1、书与人的随想读后感
书与人的随想读后感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每当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有了这根接力魔棒,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因此,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
书籍是平行于物质世界的另一个精神世界,它不仅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更使人们获得了极大的精神自由。作为物质的人,正常人刚生下来是没有任何疾病的,一张白纸,生机盎然,傲对世界。以后就灾病渐起,有一种病就减少一分活动的自由。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迷蒙蒙,怯生生,茫然对世界。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分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哥白尼一生研究日心说,备受教会迫害,到晚年生活困顿,双目失明,举步维艰,但他终于完成了划时代巨着《天体运行》。到去世前一刻,他摸了摸这本刚出版的新书欣然离开了人世。这时,他在天文世界里已获得了最大自由,而且还使后人也不断分享他的自由。
读书之后还要实践。这里又用到了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脚下不踏一梯,你的实践又能走出多远呢?古话说:读书明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读书给人最大的智慧。爱因斯坦在伽利略、牛顿之书的基础上,发现相对论,物理世界一下进入一个新纪元。马克思穷读了他之前的所有经济学着作,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一下子就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一个人只有当他借助书籍进入精神世界、洞察万物时,他才能跳出现实的局限,才有了时代和历史的意义。()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为下一班乘客留点东西。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写作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糅进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说的吃进草,挤出牛奶与血,这是一种创造。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着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这船票自然也轻重不同,含金量不等,像《资本论》或者《红楼梦》,那是怎样一张沉甸甸的票据啊。
2、青云谱随想读后感
青云谱随想读后感(一)
青云谱,乍一看像一本书名或是琴谱什么的,细细阅读,才知道是位于南昌市郊区边八大住的道院。青云谱,作为道院,一改人们习惯的某某观某某寺的称呼,从而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仰慕之情。
作为明朝皇室后裔,八大与原济选择两条不同的画风,这也许和他们的经历、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不管何种风格,他们都是强悍的呈现个体生命以及利用笔墨丹青把人格内核直接外化,从而奠定了他们在画史上的地位。
八大的冷寂,青藤的疯癫,或多或少的有人拿来比较。是的,两人都是那样直视其内心世界的最真实的想法,才会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就会不自然的去比较。
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和强烈的精神能量,让八大的画面中的整体氛围在芸芸绘画作品中独树一帜。八大,说不清,道不尽。
青云谱随想读后感(二)
我承认,诸门艺术中我最不懂画,无论是中国的水墨还是西洋的油彩。若有人拿一幅大师的水墨精品与一幅书画班里学生的优秀作品让我看,我定是分不出谁优谁劣。油画同样如此,我实在是看不出一个个被画得有些扭曲的人物包含着什么感情。()
所以这篇《青云谱随想》,细读了近十遍,还是不知所云,因为几乎全篇都在写水墨画技法。
那就说说朱耷好了。一个崩溃了的王朝的皇室,改朝换代后,在旁人看来他只是少了些财宝,其实他在精神上丢失的远比物质上的多。于是朱耷只敢躲在一个小庙或者小院里,独自面对悲伤。
悲伤之余,自然要找缺口宣泄,画就成为了最好的选择。画不像诗书,一不留神就被抓个“谋反”的罪名,扔进文字狱。这画则没这么多危险。
我一直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在艺术上有成就,那成就的大小一定与其快乐或忧伤的程度成正比。
3、巴金随想录读后感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一)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二)
约10年前,巴金先生去世了。前几天,我在书店见到了作家出版社再版的五集合订本《随想录》。捧起《随想录》,一个形象越来越清晰、熟悉,那就是可亲可敬的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的名字对我们年轻一代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在历史课上,他似乎属于民国的旧时代,属于着名的“激流三部曲”。对我们这些吃汉堡、听mp3的一代而言,他已经很遥远了。对我们而言,他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符号,属于某段过去的历史,和我们的现时代并无关联。
如今,捧着沉甸甸的《随想录》,我感到先生面影逐渐清晰、亲切,仿佛并未离开。从《随想录》第一集慢慢读到最后的《无题集》,我仿佛和他越来越熟悉。读着他平实、真挚的字句,仿佛在听亲人回忆过去的时光、诉说身体的病痛和对世事的感叹。
全书最令我感动之处,是巴老纪念亡妻的那篇《怀念萧珊》。字里行间,我能深切地感受到巴金先生对夫人的依恋、怀念和……愧疚。萧珊女士最初是他小说的读者,后来他们相识相恋并结合。在战争年代,他们“分散了,又重见,相见后又别离”。每当巴金先生遇到困苦的时候或者朋友们都各奔前程的时候,夫人总是亲切地对他说:“不要难过,我不会离开你,我在你的身边。”在四人帮横行的时候,巴金先生在单位里被当作“罪人”、“贱民”批斗。但是一回到家,看到夫人的面容,他满脑子的乌云就都消散了。在那样艰难的时世里,和夫人的相濡以沫给了巴老多大的安慰啊。
然而,先生的十四卷文集在文革中成为“大毒草”,萧珊女士也成为“巴金的臭婆娘”被批斗,积劳成疾,癌症病发,不久就去世了。()更遗憾的是,夫人去世时,先生不在他身边,没能跟她见最后一面。先生的遗憾、愧疚可想而知。
当我在《怀念萧珊》中读到先生在太平间门口看到夫人的遗体,“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我的眼泪便扑簌簌地滴落在纸页上了。我耳边仿佛听到先生痛心地低声唤着:“蕴珍……”。巴金先生在《随想录》中说,等到他去世,要把他的骨灰和夫人的骨灰搀在一起。如今先生已逝,不知他的这个愿望是否实现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巴老所说的:要讲真话!他是国人中少有的坦诚的人。他勇于剖析自己,把文章当作手术刀,切刮十年文革留在他身上的脓血。他敢于直陈丑恶,把文章当作利箭,射向林彪、四人帮一干人等,射向造成文化大革命的欺世盗名的强盗们,射向文革留给社会民众的后遗症。他直言社会弊病,指出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特权思想、官僚风气、买卖婚姻、填鸭式教育仍在腐蚀着社会主义社会……
巴老的勇气令我钦佩。讲真话难,难在讲真话不合时宜,难在会得罪人,甚至于丢了性命。文革时,巴老就因为十四卷文集的白纸黑字无辜受屈,受尽折磨。但他在灾难过后仍然勇敢地站出来,直指形形色色的卑鄙与丑恶,直言社会需要讲真话,办实事。即使在拼尽力气喊出“要讲真话”以后遇到极大的压力,受到种种流言的袭击,他仍不屈服。这正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的品格。
在《随想录》发表三十年之后的今天,“要讲真话”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歌功颂德、虚报数字、缺乏诚信,正是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讲真话仍然需要极大的勇气。什么时候,“讲真话”不会再是一种社会理想,而是公民普遍的道德水准呢?到那时,若以此告慰九泉下的巴老,他想必会很欣慰。
巴金随想录读后感(三)
《随想录》里让我篇篇都看到的是关于说真话。这让人更深地明白,一个百岁老人用自己少有的为文生涯得到的,用自己的颤抖的笔写出的最深刻的就是一个“真”字。只有真,才有善,才谈得上美,才有其他。假的再好,也是假的,也是会害人的。他的一生中,看到过无数的假,领受过各式的假把式,遭受过种种假的残害,也最清楚假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所以他不遗余力地揭露假的东西,假的危害;用真情真事真话来向读者表达真实的情感,说明真实的情况,告诉真实的道理。我感觉到,这些似乎有些啰嗦的关于说真话的真话,就是他从自己经历中得来的最重大、最关切、最刻骨铭心的人生经验教训。所以他要反复告诫人们,就是因为过去的假的教训并没有得到人们的吸取,假的事例还在不断涌现,他担忧假的东西会为害人们的生活,会损害我们的民族国家。
巴老用很大部分文字回忆了故人,回忆了不堪回首的十年岁月。他说这是“还债”。我看到,他所说的“债”,一方面是说了错话的亏欠,一方面是对故人的怀念,更主要的是为读者的所表达的歉意,他为他几十年里没有好的作品,为他这样一个受到人民敬仰的作家没能更坚强一点作出表率,也为曾经言不由衷说过的错话身不由己做过的错事。由此我看到了一个作家的良心,他的可爱可敬,他的童真。在这里,我看到一个人民作家的责任,一个人民作家的道义在那里。
4、随想录读后感
随想录读后感(一)
在起笔之前,我想说:“我并未完全看懂这本书,到目前还没看完。”因为巴金先生要求我写真话。既然巴金先生将心交给读者,把写作当成与人交流,那么我就要延续他的道路。如果连真话都不敢说,那就等于白看此书。
很多人将此书认为是对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回忆,可像我这样的人对这段历史能有多少了解呢?我只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与我触膝而谈。
随想,也许就是随便想想罢了——巴金先生就是从随便谈谈开始解析自己,重新审视自我。从无标题到有标题,从无计划到有计划,从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渐渐写成了这本启示世人的书稿。我看到他始终摆脱不了过去的阴影。为了净化心灵,不让内部留下肮脏的东西,他拿起笔一次次解析自己,获取心灵的慰藉。
与这位老人对话,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我每天一点点地看,像蜗牛一样慢慢爬,可我没有背着重重的壳,因为那一切压力由先生承担。
他每写一篇,那些不曾愈合的伤口就流出脓血,挤出它们必须经历苦痛。对于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要是我这样的人早已经麻木了,变成一个木鱼随人敲打都能发出声音,腔调自然是一个味道。
《随想录》感觉像是《忏悔录》,我也看到巴金先生将卢梭当作老师,学习他的真诚。他推崇将心交给读者,敢于说真话。鲁迅先生是旧社会里的呐喊者,那巴金呢?在风雨过后,一位真诚的呐喊者。当很多人淡忘过去,胆怯得躲在心的炼狱里,一直庆幸毒火已不在燃烧。可先生不一样,他无法将罪恶推脱得一干二净,而是将埋在心里,积累十年的怨恨与悔悟留给世人。他像一个对社会主义虔诚的信徒,将自己不断剖析,让鲜血流淌在历史的缝隙里。让这段错误的历史为后人留下借鉴。
如此压抑,如此沉闷,每次阅读,总感觉先生的眼里含着苦泪。他以自己的方式来回归纯真。
在我狭小的视野里,究竟有多少真诚的人像巴金先生那样?那么这个社会呢?应该有一些吧。至少巴金的读者是坦诚的,是可以说真话的。
在书本里,巴金先生去了一些地方,见了一些人,也想到了另一些事与人。我有时徘徊在巴金先生门前,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是一件难事。在他面前我感到惭愧,懊恼曾经的假话,为此难受。我迟疑着,因为做个敢讲真话的人太难。
我想:社会上缺乏像先生那样的作家。谁曾是在乌云密布的旧社会里,刺破天际,打破沉寂呢?是那些作家,握笔与恶魔作战。还记得鲁迅先生竭力呼唤猛士,激起国民觉醒。
在当今提倡诚信,建设和谐社会的时期,更加需要一批人来提出意见,指出得失与利弊。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挤出一些时间,来认清自己,审视自己,完善自己。
在我的日记中,每一个字将成为一滴水,洗净心中的污垢。
我没有资格再写什么,因为我还得继续阅读。巴金先生是我的领路人,我将试着沿着他的足迹来遨游书海。
每本书有它存在的意义,那便是一本好书。能将自己的思想赤裸裸地展现给读者,那便是一位勇者。
随想录读后感(二)
作为80年代后的一代,我对于文革的认识从来都是很模糊,都是从父母的只言片语中才有了很少的了解。从来不觉得那个十年与我们经历的任何一个十年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甚至经常开玩笑般的说,反正现在也不是文革时期,说什么也没有人管的!总之是谈起了那个“十年动乱”总是没有所谓动乱该有的沉重。也就是一些红卫兵到百姓家里读一下毛主席语录;学生都不用上课,就是在搞运动;上大学不用考,直接来保送工农兵大学生(高考前我都羡慕过那个时候)。
前几天读了巴金的晚年作品《随想录》,我对文革有了崭新的认识,多了我以前所没有感到过的沉重和压抑。在序言中,巴金写了自己在十年牛棚的生活后急切的倾吐的心情,语言不是很尖刻,却有一种泣血的感觉。他说自己明明记得自己曾经由人变兽,十年关牛棚的生活可以说把人变成了兽!巴老在终于恢复成了人以后,挣扎着拿起了沉重的笔继续写着表达了心声的滴血的文字。虽然道路仍然是艰辛,但是总算是有了坚持下去的可能。比起来那个十年,什么能算是挫折呢?我只是在电视里面见过那种头上戴着高高的帽子,胸前挂着着写有罪名的牌子。但是在这个十年里面,巴老一定是经常被拉去作为批斗的对象,承受着子虚乌有的罪名。这个痛苦应该是我们这些没有见过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体会的。
《随想录》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怀念萧珊那个部分。作为从读者变为妻子的伴侣,萧珊从来都是对巴金表示全面的支持,从未红过脸和吵架。甚至在十年的时候,她想通过把罪名转移到自己身上来排解巴金的窘迫。就是这样一位贤妻,最后在十年动乱的时候是什么结果呢?由于李先生(萧珊对巴金的称呼)做了“坏事”,成了“臭老九”,她也跟着成了“臭婆娘”。默默承受着劳动、学习、写检讨,承受着斥责和侮辱性的“示众”,还有连先生都不曾经受的铜头皮带。期盼着自己先生有朝一日能够沉冤得雪,决心一直陪在自己先生的身边。就是这种只能共患难的日子都不能长久,长期的精神折磨使她患了癌症却因为历史问题得不到治疗,最后终于怀着不能亲眼见到先生昭雪的遗憾孤独的离开人世。这一切,都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吧。那个十年人不像人,如果那个时候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有现在在么密切的话,美国一定会斥责我们中国丧失人权吧?其实,有知识就是走资派吗?那么我们国家科教兴国的政策不是会让那些资本主义国家高呼万岁?我一直都不明白为什么那么明智的毛主席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也许真的是身边的奸佞蒙蔽了他的双眼。后来的平反也就说明了主席还是很明智的。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就想像自己要是在文革的时候会是什么下场,()也许也就一起进了牛棚吧。
关于萧珊的部分是我觉得对于巴金来说意义最重大的部分,还有一些是我也很有感触的,最主要的就是文革对人性的泯灭。对于自己曾经的亲人朋友,一但是给扣上了反革命的帽子,就不再敢接近,就此断绝联系。小狗包弟那篇文章我没有看完,因为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人做不到的狗都能做到,但是一只单纯的小狗却得到的是那样的结果,真的让人不忍心继续看下去,当人还不如动物的时候,那是什么世界!统治者和走狗是禽兽不如,受迫害者是行尸走肉。一片肃杀的景象。文革,文革,说到底就是十年的动乱换来了二十年的倒退。到后来能够允许用动乱来形容这个事件足以说明事件的严重程度。一般的小的过错是可以掩饰过去的吧。
书里提到老舍的死,以及《望乡》的有关内容。每一个内容都不是随便说的,都是作者的心声表露,是对一段痛苦的回忆,虽然痛,但是却不曾忘记,不再回避。
整本《随想录》里面说的提到的大多数都是与文革、良知有关的话题。都是值得读者思考的问题,这五个集子是巴金留给读者的伟大的精神财富。
随想录读后感(三)
看了巴老的《随想录》,读了《怀念萧珊》、《望乡》等若干篇,胸中沸腾的气泡已经快要漫溢了,眼睛看不清楚字迹,脑海中只充满着一种复杂的情感,那是面对一位巨人时的尊敬、仰慕、钦佩、共鸣……
读他的随想录,思维跟随他的思维,他带领我体验我无法体会的事件,他坚持着他的写作原则和唯一的技巧:用心写作。他的一生,仿佛一碗放过所有调料的面条,他吃了一辈子,而我们也只能一根一根地吃才可能稍稍分享一些他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我想,我们是可以理解他的,这不是我们的狂妄,而是他的仁慈和伟大,他这101年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为读者工作、服务,用他的心、灵魂和生命,如果我们还不能说我们理解他、了解他、懂他,那么我们就真的是连禽兽都不如了。
表达他最真诚的感受,表达他的一切,他的人生是用文字累成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巴金,一般人由细胞组成,而他却是用由灵魂的文字组成的巨人。他拥有的是一般人见了就惭愧地无地自容的灵魂。
《随想录》,我不知道要用几次才能勉强自己的精神承受那样的痛苦。现在终于知道为什么大官都怕听真话,接受事实真相是要有极大的超越自己一般承受能力的勇气的,而且那勇气必须在短时间内仓促生成、拔地而起,何其困难?
我仅仅是在阅读别人的真实生活,就这样无法承受,可见,我要走的路不是普通的长,我要建的楼不是普通的高,现在唯有勤勉勤勉再勤勉,除了埋头疾追没有任何方法。他的痛苦我们无法减轻,那么就让他的痛苦成为教诲我们的导师吧,愿他的作品和灵魂的价值里也有我们的一分贡献,我们愿意为他的精神所净化而后蜕变成长,以此来纪念一个真正的巨人曾经存在,现在存在,将来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