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一)
关于《马可波罗游记》的传说很多:一个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在七百多年前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将他看到的中国写成游记,引得无数外国的英雄竟折腰,他们看了《马可波罗游记》引发了对中国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到东方来寻找发财机会的强烈欲望。据说哥伦布就是被《马可波罗游记》激励想到东方来发财,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我看这本书时想起了一个故事:文革结束后全国都开批斗“四人帮”的会,陕西农民批评毛夫人说蓝萍女士的床头和床尾都放了糖罐子和油条,睡觉前吃油条蘸白糖,一起床又吃油条蘸白糖,那日子过得比皇后还奢靡。马可波罗游记的语气有如陕西的农民,以一个倾慕的视角大胆进行想象,对于忽必烈各种穷奢极欲的生活有明显夸大之嫌,道听途说的成分太浓,说忽必烈身边的巫师可以人工影响天气,更加不靠谱了。和我有相同感觉的人很多,这篇游记在当时也引发大量争议,一些威尼斯人说那是他在波斯商旅的营帐中听来的,当时做买卖能去到波斯已是天的尽头了。英国学者披露意大利考古学家最新研究成果:一系列新证据显示,马可波罗其实从未到过中国。大英图书馆的弗朗西斯〃伍德于1995年出版《马可波罗真的去过中国吗?》一书,称马可波罗很可能连黑海都没到过。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所述的内容可信度不高,连该书的版本都没有定数,有的有四篇,有的只有三篇。那些关于西方人看了这本书引发对古老东方国度向往的说法大约也是个传说吧?不知道我的老师们是否读过这本书,他们介绍说这本书描绘当时中国的繁华、富庶,并要我们引以为自豪,我们的祖先也曾经阔过。看看书中那时哪里有我们的国家?我们的首都北京被他们称为“汗八里”,这里是鞑靼人、契丹人、突厥人、撒拉森人的乐园,哪里看得到华夏的子孙?就是到了云南这样偏远的西南边陲,都是由鞑靼人统治,鞑靼人禁止我们打猎、捞珍珠,只为那忽必烈一人享用。
在北京的北土城公园里有忽必烈进入北京的大型雕塑,那神气比解放军进入北京城还要英武许多。法国大儒孟德斯鸠说鞑靼人是世界的祸害,曾经两次征服中国,但我们中国人却不这么看,还自豪地说我们的祖先曾经打到了欧洲,我们的历史地图在那个时代是多么的辽阔。那个年代按顾炎武的说法应当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亡天下,按照“殖民地”的概念来看那时的中国只是蒙古人的殖民地。我们的文化是顺从的,被人家征服了就直接认他为祖先,明时的江山被大清国侵占了,于是大家都蓄起了长辫,做了大清国的顺民。但顺从不一定是中华一贯的思想,清末反清斗士们提出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的口号,直接指出满清就是鞑虏,鲁迅先生也提出成吉思汗应当是蒙古人的祖先。
《马可波罗游记》由一个不太靠谱的人记的不靠谱的传说,读了该书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判断,但是对待历史我们还缺乏评判的尺度和价值观念的基本准则。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二)
《马可·波罗行纪》由马可波罗在狱中口述,由狱友写成。《马可·波罗游记》是第一次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是影响极大的着作,描述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首先介绍一下马可波罗这个人吧,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人,中世纪着名的旅行家。公元1271年随同父亲和叔父前往东方。公元1275年抵达元朝的上都,此后旅居中国十七年,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多次奉命出使外地,游历中国许多地方。
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回到威尼斯后。次年,他在威尼斯与热那亚人的海战中被俘入狱,马可波罗把他丰富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作家鲁思梯谦,就此着成世界闻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文中记述了自己游历中国和沿途的见闻。
《马可波罗行记》原以为至少要看一个星期,但看了几页后,发现很有趣味,四天就看完了。里头奇事、怪事、以讹传讹事,怪不得当初西方人不相信此书所述之事为真,因为这本书里有太多不确切的描述事物的语汇,地名也有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丝织业发达,人们普遍穿着丝绸服装,山西,陕西等地丝织品生产丰富,黄河水运发达,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从河北涿洲--甘肃墩煌--西藏描写细腻,当时的生态环境良好,所到之处树林密布;当时马可说元朝建立了诸多澡堂,而且人们习惯洗冷水澡,只有当时来自欧洲的色目人洗热水澡,当时人们很爱干净,每天清晨洗澡,而且还用一种黑色的石头作燃料,热值高且燃烧充份,其实就是现在的煤。
元大都首领还过万圣节和白节,穿着华美的金服,上面镶满珍珠、宝石、钻石等,忽必烈一人穿着最华贵的衣服,朝拜的大臣穿下一等级的,以显身份的不同;蒙古人喜欢白色的衣服,象征吉祥,视数字九为吉数,纳贡物品必为九九八二一为福祉。
元朝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政府有专门部门提供给穷苦人衣服,而且都是丝绸衣服,有专门的部门制作衣服发给穷人;每当灾年政府减免什一税,让人民休养生息;当时社会道不拾遗,有专门的部门收留人们拾到的东西,丢东西的人及时反映所丢失的物品很快就能找到失物;夜间是不充许人们在外游玩的,有专门的人检查夜间活动的人,除了女子分娩等可拿灯照亮出行外,其余人必须必在家中,否则要判刑,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良好,做到上述几点实在不易啊。
此书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书中没有记录思想领域、文学、美术、音乐、哲学方面的任何成就,对宗教也只有大致的罗列,大约是马可波罗本人对这些没有兴趣或觉得不值一提。他对于政治制度只是略微提及,到底是商人眼光,眼中看到的多是金珠宝玉,赋税经济。比如元代的货币——纸币,书中有完整的纸币制造过程。
原本看这本书,我是把它当成类似山水游记一样来读。 可是后来我发现与山水游记不同的是:《马可波罗游记》着重描述商业与经济等内容,而山水游记却着重于游山玩水,人气地貌。看完后我不由的想,同样是走万里路,但是每个人的目的不同,看到的、得到的东西也都是不一样的。
马可波罗游记读后感(三)
最近花时间把从图书馆借得的《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读完,深感此书并非徒有虚名,全篇内容充实,言之有物,完全没有中国人写的游记那样娇柔造作寄情山水,过分注重山川景色的毛病,故而读来饶有趣味,引人入胜。这本举世闻名的游记,曾经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在中世纪时期的欧洲被认为是神话,被当作“天方夜谭”。但《马可·波罗游记》却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打破了宗教的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同时《马可·波罗游记》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据说15世纪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就是读了这本书才下决心冒险远航大西洋,寻找通往拥有无穷无尽财富的中国的新航路。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足迹遍及中国的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所见所闻后来在他的游记中有详细描述。1291年马可波罗在福建省泉州港登上了海船, 从此一去不复返,最后在1295年回到威尼斯。1298年9月7日,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一场海战,战败被俘,在狱中口述了他的东方见闻, 由狱友笔录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马可·波罗出生于意大利美丽的水城威尼斯。1275年5月和父亲一起第一次到达当时元朝首府上都。在之后的 17 年间,他们一直在元朝政府供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精通中国文化,学识广博,受到元世祖 忽必烈的重用。这使他在京城大都应差之外,还经常奉命巡视各省,出使外国。 还担任过扬州总督。马可·波罗与中国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也架起了中意友谊的桥梁,使中国众多先进技术传到了欧洲,推动了欧洲科技的发展。
《马可·波罗游记》 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 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 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 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 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 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 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中国人的 智慧,比如大将慧元发明的奶粉和肉松,当时的火炮,纸币等很多其他国家没有的东西。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 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马可·波罗游记》以前,更准确地说是在 13 世纪以前,中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都是通过中亚这座桥梁间接地联系着。在这种中西交往中,中国一直是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去了解和认识中国以外的地方,特别是西方文明世界。最早可以追述到周穆王西巡。尽管周穆王西巡的故事充满了荒诞和神话色彩,但至少反映了中国人已开始去了解和认识西方,西汉武帝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一条从中国经中亚抵达欧洲的“丝绸之路”出现了,中国对西方世界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等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一大批西方的商人来到中国,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认识 更深入了。但直到13世纪以前,中西交往只停留在以贸易为主的经济联系上,缺乏直接的接触和了解。()
而欧洲对中国的认识,在13世纪以前,一直停留在道听途说的间接接触上,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非常肤浅。因而欧洲人对东方世界充满了神秘和好奇的心理。 《马可·波罗游记》对东方世界进行了夸大甚至神 话般的描述,更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这又有意或者无意地促进了 中西方之间的直接交往。从此,中西方之间直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的新 时代开始了。马可·波罗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马可·波罗游记》直接或间接地开辟了中西方直接联系和接触的新时代,也给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事实已经证实,《马可·波罗游记》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积极的作用是不可抹杀的。 然而马可·波罗队中国的了解还是不够深入的。在书中竟然没有提到中国的 万里长城,也没有讲到印刷术。可能出于个人喜好以及元世祖忽必烈的喜好,对好些封建、迷信、婚丧习俗却津津乐道;一些言辞也不甚妥当,比如所谓“蛮子” 省,就是对南宋王朝的蔑称。 总体来说,《马可·波罗游记》仍是一部非常值得一读的着作。虽然书中描述的地名和现在不相同, 使我们不能清晰的了解到他所描述的故事究竟发生在何地,但是基本上还是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了解当时人情风貌的窗口。目前学者普遍都承认 《马可·波罗游记》在开拓东西方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弗列格游记读后感
弗列格游记读后感(一)
读书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气质,而且也能让人长精神。读书是我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
一本好书,就是一轮太阳。一千本好书,就是一千轮太阳。它会让这个世界所有的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就在这个假期我看了一本书,叫作《格列佛游记》。也许有些人都不知道这本书是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那个英国文学名着。在1872年的时候,就被翻译成《谈瀛小说录》,在《申报》上登刊出来,受到很多读者的欢迎。
外科医生列佛在一次航海中遇险了,变成了小人国的俘虏,这里的人大约是十八厘米高的小人儿,国内却是战火连天。格列佛才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却又因为一次航海遇险中进入了大人国里,当地居民高大威猛,貌似巨人,迈一步差不多有十码远。格列佛比大人国里的蜗牛还小,就成为了当地居民的小宠物,掌上小玩物。
这本书的导读里写过《格列佛游记》,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想象奇特,妙趣横生,以绝妙的讽刺艺术,对英国当时的社会、政治、法律和风俗习惯进行了辛辣地揭露和嘲讽。并且作者姜奈生·斯威夫特也曾被高尔基称为世界伟大文学创造者之一。
弗列格游记读后感(二)
一打开《格列佛游记》的目录,详尽有趣的内容就深深的吸引了我。小人国、大人国……一看就知道一定十分的有趣。我便迫不及待的翻开了书。
利立普特,也就是小人国。这是一个十分发达的国家,那里的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错,对人对事也很清楚、明事理。但他们的政府实在是不怎么样,国王听信小人的谗言,朝政之内拉帮结派、尔虞我诈,根据绳上舞蹈选拔官员,与邻国有连年征战。作者在这里其实并不仅仅写了利立普特的故事,更是讽刺了当时的英国政府,当时的英国朝政内也与利立普特相似,托利、辉格两政党争权夺利,英法两国战乱不休。这就是作者的高妙之处,因为当时英国内的作者看到利立普特就会联系到自己的祖国。作者的描写十分的生动,让人仿佛就跟着他在利立普特畅游,看见的那些可爱的小人。
布罗卜丁奈格,也就是大人国,这里的学术不发达,但却有一个英明的君主,布罗卜丁奈格的国王性格儒雅、聪明、善于思考,()格列佛给他讲述的有关英国的事情他听的很认真还提出的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主张。他公正无私、治国有方、蔑视权利、主张和平。在格列佛的眼中,他是一个理想君王的形象。但作者在描写这里的人时,却扩大了他们身上的缺点,我觉得的这对于人类的讽刺有些过分。
勒皮他飞岛国,作为读者,我十分厌恶这里愚昧的人,这里的人只回研究数学和音乐,对于其他的学科不闻不问,十分轻视,他们的飞岛是一个固定在金刚轴上的飞行器,据说写这个,作者是为了讽刺当时的皇家学院对飞行器的研究热情。这里的人研究数学纸上谈兵,不切实际,真是十分的讽刺啊。
慧胭国真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里的慧胭勤劳,干净,热爱劳动,有礼貌,举止端庄,乐于助人……更别说他们的诚实与真诚不说谎,在这样的一个社会里时间久了和野胡在一起就不习惯了。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读过《格列佛游记》的人,都要向布罗卜丁奈格的国王和慧胭学习,是社会和谐。
弗列格游记读后感(三)
六一儿童节我看了《格列佛游记》读后感。是一位定居在爱尔兰的英国人。由叔父扶养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时英国社会堕落与腐败的讽刺小说。
在这本书中,写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冒险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惊肉跳。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鸟的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的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更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读着读着,我仿佛随着格列佛一起走进了那个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长得像鱼的飞岛国居民,以及慧骃和耶胡们,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觉得最特别的要数飞岛国的居民。他们的眼睛都长在一侧,而且是一个爱好乐器的民族,在他们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欢的乐器。那里的侍从必须要时刻敲打大臣们的脑袋,否则他们总爱异想天开。……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环游世界,到处冒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渐渐觉得这些书其实很有意思,而且不会看不进去,反而读过几遍之后,越发爱上了这些书。
3、《格列佛游记》读后感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一)
当我第一次见到此书,我以为是像《鲁滨孙漂流记》那样的小说。而当我翻开书,看了书的前言才知道了,原来这个一部充满童话色彩的讽刺小说。但小说的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的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他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挖苦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屎尿横飞、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耶胡(yahoo)。他大谈人的天性,就是心甘情愿被金钱所奴役,不是奢侈浪费就是贪得无厌。作者不仅讽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种种,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否定了整个人类社会。耶胡代表人类,而主人公却是如此厌恶耶胡。书中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社会的不满。
另一方面,主人公在慧因国里与慧因的生活是最令他难忘的。他们的国家不会出现表示罪恶的字眼,像:欺骗、怀疑、狡猾等等之类的词。所以他们的社会不会有欺骗、怀疑、狡猾、陷害、阴谋、贿赂……那个世界才是一个真正充满幸福和快乐的地方。以至于当主人公离开那里时流下了悲伤的眼泪。
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像当时英国那样败落,但也好不到哪去。小偷小摸、乱扔乱丢、破坏公物。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事。杀人放火、贩毒走私、残暴疯狂。也是我们在电视中经常见到的事,都已经不足为奇了。
这么一个浑浊的社会,是要靠我们来澄清的。现在的我们虽然不能做出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来,但是可以做我们能做到的事。就算是低下头拣起一片垃圾,写一篇环保文章,号召朋友亲戚……这都是我们轻易能做到的。
我希望我们的社会能在我们一代一代的努力下,成为像慧因国那样的社会。我愿为此付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这个社会多一点阳光,少一点污染。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二)
连着三天,雨下个不停,下雨天读书是最惬意的,上次买的一本书还放在抽屉里,书名是《格列佛游记》,书很新,还透着油墨香味。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江奈生·斯威福特,是英国十八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家、作家和政论家。《格列佛游记》写的是一名医生,名叫格列佛,他曾去过许多与世隔绝的地方。在小人国里,他成了庞然大物,刀枪不入,一连吞几十头黄牛仍填不饱肚子;在巨人国里,他变成了巨人们的玩偶,被玩弄于手掌间,并与苍蝇和蜂子展开斗争;后来,他来到神秘的飞岛国,这里的人利用岛下部的天然磁铁和海底下磁铁的力量,随心所欲地移动,这同时也是一个可随时传唤鬼魂对话、专门搞些莫名其妙研究的离奇国家;还有令人深感汗颜的慧骃国,在这个人马颠倒的世界里,度过三年奇妙的生活并经过多次冒险,回到英国的经历。
这本书读来让人爱不释手。作者的想象,作者的文采,都令人拍案叫绝。可是,这只是表面的局部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是一把多刃的利剑,首当其冲被评点和挖苦的,即是当日之英国。那时,英国政府专制黑暗,目中无人。人们都奢侈浪费或贪婪无厌。富人享受着穷人的劳动成果,而穷人和富人在数量上的比例是一千比一。因此人民大多过着悲惨的生活,斯威福特看到上上下下的人都如此心甘情愿的被金钱所奴役驱使,不由要对人的本性生疑。
小说第二卷更是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英国。格列佛长篇大论的向大人国国君介绍英国的历史、制度和现状,以及种种为国家为自己“挣面子”的事。不过,用大人国的眼光看,英国是利立浦特般的蕞尔小国,它的历史充斥着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所产生的恶果。斯威福特的讽刺还横扫了英国社会其他许多重要方面。如:第三卷里对拉格多科学院人士描写是直接针对英国皇室学会的,表达了对现代科技的种种忧虑;有关勒皮他飞岛一段则影射英国对爱尔兰的剥削压迫。总之,在十八世纪早期,秩序更替、工商繁荣、物欲张扬、政界腐败、党争激烈及对外扩张等构成了英国生活的主旋律;而斯威福特则敏锐抓住了时代的特点和弊病,痛下针砭。
这部小说不但抨击社会现状,还有意识地模仿了某些语言和文体。()格列佛在抄下“领土广被”一语后,还在括号里不动声色地解释道:“周界约十二英里”。他似乎并无评论,只是在忠实客观地为我们解释利立蒲特的尺度。然而,随着这句解释,那“直抵地球四极”的无边领土就陡然缩为周长不过十余英里的弹丸之地,讽刺锋芒脱颖而出。
《格列佛游记》读后感(三)
本文写的是格列佛在利立普特的遭遇,格列佛与利立普特人的大小比例为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身高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他被小人们捆了起来,但后来由于他表现温顺并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该国正遭到另一布莱夫斯库入侵,格列佛涉过海峡把敌国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掳来,迫使敌国遣使求和。尽管格列佛立了大功,但后来因在几件事情上得罪了国王,国王决定刺瞎他的双眼,将他活活饿死。格列佛得知消息,仓皇逃向邻国,修好一只小船,起航回家。
格列佛又一次出海时,遭遇风暴,船被刮至一片陌生的陆地。这陆地叫布罗卜丁奈格。那里的居民身高有如铁塔。格列佛一到这里,由“巨人山”一下子变成了侏儒,置身大人国,自己仿佛变成了一个利立普特人,比例倒了过来,成了一比十二……
格列佛和鲁滨逊一样,是一个天生喜欢冒险,不甘寂寞与无聊的人。他记忆力很强,善于学习和观察,善于思考,有独特的思维,性情朴实温和,对人态度友好,举止善良,容易与人交往,知恩图报,有君子之风,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先进的思想知识和他人一起分享,愿意帮助朋友,为了朋友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也会随时准备抗击一切对朋友不利的人。同时他聪明机智,有胆识,处事圆滑合理,说话巧妙伶俐,做事坚决果断,能够急中生智,对于面前的困难不退缩,勇敢面对,能够见机行事,抓住一切机会追求自由,有着极强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他为人坦率,爱国,也十分姑息自己的面子,对敌视他的人充满了仇恨、厌恶与鄙视,但敬重高尚的人、知识丰富的学者。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具有质疑精神,酷爱真理的游者。难道我们不该向他学习吗?
4、格列夫游记读后感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一)
《格列佛游记》是英国的斯威夫特于1721年开始创作的一本书,1725年完工。这本书在第一版出版时曾遭到过篡改,变得面目全非。斯威夫特在寄给篡改人的声明信中说:“我差点认不出自己的作品了。”在当时,这本书由于写得太不现实,没有多少人认可;而在300多年后的今天,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欢迎。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很好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在第一次出海时,途中遇到了台风,被卷到了利立蒲特国——也就是小人国。在小人国,他遇到了很多新奇的事。三年后,格列佛离开小人国,回到英国。两个月后,他又想去异国他乡看看。于是在接下来的十三年里,格列佛游览了大人国、飞岛、格勒大锥、日本和慧骃国。
这本书共有四卷组成,我最喜欢的是第三卷:飞岛、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锥、日本游记。这卷描写了格列佛在“冒险号”上被海盗围攻,之后被流放到了一个小岛上。在小岛上,他发现了一个飘在天上的岛,岛上的人把他接了上去。这个岛叫飞岛,也叫浮岛,飞岛上的人样子十分稀奇古怪,他们的头一律都是歪的,眼睛是一只内翻,另一只朝上直瞪天顶。这些人旁边总会有一群穿着仆人服装的人,手持一种带气囊的短棍,气囊中都装着少量的干豌豆或小石子儿。在他们那儿,这些人叫“拍手”、短棍叫做“拍子”。贵族家中总养着一名“拍手”,到处都得跟着主人,伺候主人。这个国家的数学好,但又十分瞧不起实用几何学。由于这里的人们实用几何学得不好,下的命令又太过精细,工匠的脑子根本无法理解,于是他们的房屋造得极差,墙壁倾斜,还不见一个直角。
因为格列佛的数学和音乐都没有飞岛上的人学得好,两个月后,飞岛国王把格列佛送到了巴尔尼巴比。在巴尔尼巴比的首都拉格多,格列佛参观了大科学院,看见了这个国家荒谬的各种发明,比如从黄瓜中提取阳光,把粪便还原成食物等等。
在朋友的帮助下,格列佛来到了格勒大锥。格勒大锥,译名“巫人岛”,接待他的长官可以任意呼唤任何鬼魂。他便让长官召来了很多鬼魂,比如亚里士多德、荷马、亚历山大和凯撒等大人物,并和他们谈话。这花了格列佛十天的时间。最后,他又去了拉格奈格和日本,深得这两个国家皇帝赏识,授予他很高的官职。可是,格列佛思念祖国和亲人,坐船回到了英国,结束了他五年六个月的旅游生活。
读完了这一卷,我想提醒一下飞岛上的居民:数学无处不在,不要只限于纸上,一定要重视实用几何学,不要再把房子建成歪歪斜斜的了。我还想对巴尔尼巴比的人们说:不要整天做那些不现实的事情,还是想想那些切合实际的事吧!其实,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也同样需要警醒的问题。
三百年前,这本超现实的书受到人们的反对和嘲笑;三百年后,却变成了一本倍受推崇的小说,尤其受到我们这些中小学生的欢迎。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充满神奇,吸引着我们走出去看看的目光。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三到六年级的朋友们,一起读万卷书,一起行万里路。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二)
当我刚开始读《格列佛游记》,便被它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以为这是一部历险童话,细细体味发现这是部讽刺小说,童话色彩只是表面的局部特征,尖锐深邃的讽刺才是其灵魂。
书中写了格列佛心惊肉跳的冒险故事,他先后到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历经社会和人生百态,最终看破红尘,终生与马为友。
看完全书,我认识到当时社会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恨、嫉妒、阴险和野心。作者深深地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
如今我们国富民强,但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小偷小摸、破坏公物……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存,我们应当积极改善这一切。虽然我们还是青少年,但也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如主动捡起垃圾,写倡议书号召人们保持环境……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我们生活一定会幸福美满,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富强!
格列夫游记读后感(三)
《格列佛游记》是一部出色的讽刺小说,它以辛辣的讽刺与滑稽、离奇的想象与夸张,描述了酷爱航海冒险的格列佛四度环游世界,大大小小惊险而又有趣的奇遇。
游记中小人国、大人国里光怪离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然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0年格列佛泛舟北美,巧访了荒岛上的慧因国,结识了具备仁慈、诚实和友谊美德的慧因。在慧因国的语言中没有“撒谎”和“欺骗”这样的字眼,人们更不理解它的含义。他们不懂什么叫“怀疑”、什么是“不信任”,在他们的国度里一切都是真实的、透明的。
我很爱慕文中的主人公有幸能到慧因国,慧因国事我们所追乞降憧憬的幻想地步,在这里你不需顾虑别人谈话的虚实,而在现实的世界,()有着太多我们不愿看到的事件经常产生:有人用甜言蜜语骗取别人的心血钱、有人拐卖儿童谋取暴利、有人甚至为了金钱摈弃自己的亲自父母。难怪我们的老师、长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进步警戒,不要受骗上当。这与我们倡导的辅助别人、爱惜他人是很难统一的。当我碰到有艰苦的人,要伸出支援之手时,我犹豫;当有人替我解围时,我不敢接收。这些都让我心坎觉得苦楚、抵触,莫衷一是。既妨害了我去“爱”别人,同时也错过了别人的“爱”,在岂非不是一种悲痛吗?
无奈想象:曾经交往繁密,友爱的两个国家,不来夫斯古帝国和利里浦特国,受贪婪野心的驱动,导致兵戈相向,发动战役,主人公帮助利里浦特人战胜了不来夫斯古帝国的入侵,受到厚赏。而之后主人公因心存正义而直接谢绝他国国君的无理请求,却让国君无法接受,从此在国君心中种下仇恨的幼苗,再加上官员暗中中伤主人公,他在国君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宛如天使变为魔鬼,以至与个别朝廷官员想把主人公置之逝世。
这本书给我留下最深入印象的是格列佛在慧?国的经历。这个国家的统治者是富有理性,公平而又诚实的马,供马驱使的耶胡却是一群丑恶肮脏、贪婪淫荡、残暴好斗的畜类。耶胡好逸恶劳,贪得无厌,特殊爱好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还为了争取石头,大打出手,甚至动员大范围的战斗。从耶胡的种种特征来看,当时的社会罪恶者诸如贪财好斗、酗酒荒淫。作者所发明的耶胡无非是对当时英国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恶劣风气的集中讽刺。
作者讽刺地道出了当时英国的特点:“贪婪、党争、伪善、无信、残暴、愤怒、疯狂、怨尤、嫉妒、淫欲、阴险和野心。他奚落地描述了人兽颠倒的怪诞现象:马成了理性的载体,而人则化作脏臭、贪婪刁难的下等动物。他大谈人的天性,不心甘甘心被金钱所奴役,就是奢侈糟蹋、贪得无厌。看完《格列佛游记》之后,我们不能不审视自己,我们身上有没有这些顽疾劣根的影子。
有一句话,我以为评论得很:以夸大渲染时期的赌气,藉荒谬怒斥时代的弊病;在厌恨跟达观背地,应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我万万没有想到在那些朴素得犹如流水账的大口语游记中竟蕴含着这么深奥的内涵。
一本书就像一个向导,也像一盏明灯,它会率领我们走向知识的源泉。我们应当把一本书多读多少遍,只有这样才干领悟到书中的意思,只有领悟到书中的意思,能力学到常识,提高写作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