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犁:移家天津_天津快板台词

1、孙犁:移家天津

孙犁:移家天津

一九四九年一月,我随《冀中导报》的人马,进入天津,在新办的《天津日报》工作。很多同志,都有眷属。过了春节,我也想回家去看看。还想像来时一样,骑那辆破自行车。

可是没走出南市,我就退回来了。一是我骑车技术不行,街上人太多,一时出不了城。二是我方向也弄不清,怕走错了路。我到长途汽车站买了一张去河间的票,第二天清晨上车,天黑了才到河间。河间是熟地方,我投宿在新华书店,先去雇了一辆大车。第二天车夫又变了卦,不愿去了。我只好步行到肃宁,那里有一个熟识的纸厂,住了一宿,再坐纸厂去安国的大车,半路下车,走回老家。

这次回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把二女儿带出。先由她舅父用牛车把我们送到安国县,再买长途汽车票。那时的长途汽车,都是破旧的大卡车,卖票又没限制,路上不断抛锚。二女儿因为从小没有跟过我,一路上很规矩,她坐在车边,碰掉一个牙齿,也不敢哭。

到了天津,孩子住在我那间小屋里,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屋里,闷了就睡觉,有一天真哭了。我带她去投考附近的一所小学,老师随便考试了一下,就录取了。

以后,母亲随一位要去上海的亲戚,来天津一次;大女儿也随她堂叔父从河道坐船来天津一次,都住在我那间小屋里,都是住上十天半月,就又回老家了。

第二年春天,才轮到我的妻子来。我先写了一封信,说是要坐火车,不要坐汽车。结果她还是跟一个来天津的亲戚,到安国上的长途汽车,也是由小孩的舅父套牛车去送。她带着两个孩子,一个会跑,一个还抱着。车上人很挤,她怕把孩子挤坏,车到任邱,她就下车了,也不知道,任邱离天津还有多远。

那个带她们的亲戚,到了天津,也不到我的住处,只是往办公室打了一个电话说:

“你的家眷来了。”

我问在哪里,他才说在任邱什么店里。

我一听就急了,一边听电话,一边请身边的同志,把店名记下来。当即找报社的杨经理去商议。老杨先给了我一叠钞票,然后又派了一辆双套马车,由车夫老张和我去任邱。

我焦急不安。我知道,她从来没出过远门。只是娘家到婆家,婆家到娘家,像拐线子一样,在那只有八里路程的道上,来回走过,身边还有两个小孩子。最使我担心的,是她身上没有多少钱。那时家里已经不名一文,因此,一位邻居,托我给他的孩子在天津买一本小字典,我都要把发票寄给人家,叫人家把钱还给家里用。她这次来得仓促,我也没有寄钱给她们,实在说,我手里也没有多少钱。

不管我多么着急,大车也只能明天出发,不能当晚出发。

第二天,车夫老张又要按部就班地准备,等到开车,已经是上午九点了。在路上打尖时,我迎住了一辆往南开的汽车,请司机带一个纸条,到任邱交给店里。后来知道,人家也没照办。

第二天下午三点左右,才到了任邱,找到了那家店房。妻和两个孩子,住在店掌柜的家里。早有人送了信去,都过来了。我要了几碗烩饼,叫她们饱吃一顿。

妻一见我,就埋怨:为什么昨天还不来。我没有说话。她说已经有两顿不敢吃饭了,在街上买了一点棒子面,到野地去捡些树枝,给男孩子煮点粥。

她去和店家的女主人说了说,当晚我也和她们住在一起。

那时老区人和人的关系,还是很朴实的。

第二天一早,告别()店主,一家人上车赶路,天晚宿在唐官屯店中,睡在只有一张破席的炕上。荒村野店,也有爱情。

她来时,家里只有一件她自己织的粗布小褂,也穿得半旧了。向邻家借了一件旧阴丹士林褂子,穿在身上。到了天津,我去买了两丈蓝布,她在我屋里缝制了一身新衣。

我每天上班,小屋里住了一家四五口人,不得安静。几口人吃公家的饭,也不合适,住了大约有半月时间,我就叫她回去。先是说跟报社一位同志坐火车走,我把她们送到车站,上车的人太多,太拥挤,怕她带不好孩子,又退票回来了。过了几天,有《河北日报》的汽车回去,她们跟人家的车,先到保定,在那里工作的熟人,照顾她们,给雇了一辆大车,回到家里,正是麦收时候。

又过了半年,报社实行薪金制,我的稿费收入也多些了,才又把她们接出。稍后又把母亲和大女儿接出,托报社老崔同志,买了米面炉灶,算是在天津安了家。

我对故乡的感情很深。虽然从十二岁起,就经常外出,但每次回家,一望见自己家里屋顶上的炊烟,心里就升起一种难以表达难以抑制的幸福感情。我想:我一定老死故乡,不会流寓外地的。但终于离开了,并且终于携家带口地离开了。

1984年4月23日

2、天津快板台词

天津快板台词

打竹板,响连天。同学们,听我讲: 中华文明五千年,礼仪之邦美名扬。 我是祖国新一代,传承文明任在肩。 言谈举止有规范,人文奥运献力量。 献力量! 快板甲说: 讲讲我们的生活: 清晨离家上学校,出门问候父母好。 上街要走人行道,靠右慢行不乱跑。 横过马路左右看,绿灯通行红灯停。 盲人叔叔行不便,一脚踩到香蕉皮。 我们赶快来帮忙,主动上前搭把手。 避免危险除后患,捡起扔进垃圾筒。 叔叔夸我真懂事,大家开心我欢喜。 快板乙说: 过马路走斑马线,不要逞能跨护栏。 走天桥,下通道,保持距离是关键。 向人问路先称呼,文明用语不可少。 有人问路要帮忙,热情应答讲礼貌。 知道告诉正确路,不知也要道声歉。

排队候车讲次序,不争不抢不挤闹。 先下后上多礼让,遇到碰撞把歉道。 车上不能扔垃圾,不能随手窗外抛。 坐车不吵不嘻闹,保持安静有礼貌。 遇到老人把座让,相互体谅多协调。 谢谢再见对不起,文明用语要记牢。 快板甲说: 衣装整洁到学校,互相问好不能少。 遇见老师行个礼,见到同学问声早。 要想显出精气神,站要如松坐如钟。 颈要伸直腰要挺,两肩打开手摆正, 女生姿态要稳当,动作不宜太张扬。 穿裙入坐要并膝,两手不能放腿间。 坐着不宜倚和靠,站立不要把腿抖。 好的仪态从小养,严格要求是关键。 甲、乙同说:: 上课时间快要到,提前备好工具书。 精力集中认真听,举手提问尊师长。 进入老师办公室,喊声报告等回复。 如果没有应答声,不能偷听不乱闯。

甲、乙同说:: 同学们,听仔细:在家也要讲礼仪。 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当个好儿女。 认真学习写作业,适当做些家务活。 快板甲说: 客人来访要接待,主动上前问个好。 请入客房请上坐,双手递杯热茶水。 父母到来我撤退,大人谈事不打扰。 不去偷听不插嘴,说声再见就告退。 快板乙说: 接待外宾要礼貌,事先准备事项多。 献花时候要微笑,右手拿着左手托。 菊花纸花黄色花,都是忌讳不要犯。 惹来变脸与麻烦,及时提醒多注意。 了解花语与禁忌,以免费力又尴尬。 快板甲说: 就餐礼仪讲究多,大人先坐我后坐。 左侧入座左侧出,互不妨碍都方便。 大人动筷再动筷,筷子不能乱指点。 不挑不拣不乱翻,乱敲乱插是忌讳。 站起夹菜不礼貌,转到面前再来吃。 快板乙说: 想替别人把菜夹,使用公筷受欢迎。 给人敬酒要适量,不要灌酒出洋相。 礼字当头度为先,热情过头惹人嫌。 安静就餐多和-谐,我们大家都做到。

甲、乙同说: 礼貌礼节用处广,律己敬人是关键。 中华复兴礼当先,发扬光大靠大家。 弘扬传统讲美德,倡导文明树新风。 共迎奥运零八年,文明礼仪代代传。 文明礼仪代!代!传!

3、我的家乡天津作文

我的家乡天津作文(一)

我的家乡天津,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东边,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我爱天津的人。天津人热情。外地人一来到天津,便会马上感受到天津人热情好客的性格,如果你对哪个地区不熟悉,天津人会毫不犹豫得帮助你。

我爱天津的海河,天津的母亲河-海河,是天津的象征。天津人日常生活闲逛、休憩的地方都离不开海河两岸,海河两岸是一览天津人面貌的最佳地带。

天津的古建筑也很引人入胜,几乎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令天津人引以自豪。天津的小洋楼,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物争奇斗妍,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杨柳青的年画、泥人张的彩塑、砖雕等民间艺术珍品也很令人过目难忘。

我爱天津风味小吃,除闻名中外的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麻花这三样外,还有张记果仁、曹记驴肉、石头门坎素包子以及贴饽饽熬小鱼等特色小吃。

天津也拥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海的湿地是许多珍稀鸟类栖息、繁殖的基地。

天津东临渤海,有着很丰富的海资源和优良的海产品:有大闸蟹、皮皮虾、龙虾、对虾、各种各样的海鱼和海带等。……

天津实在太美了,我为生长在这片土地上而自豪!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更好的美化天津。

我的家乡天津作文(二)

天津是我的家乡,她东临渤海,是通往北京的重要通道。天津名胜古迹,自然景观繁多,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沿海河两岸架起了一座座独具风格的桥梁:有解放桥、大沽桥、金汤桥、慈海桥等等,犹如一道道绚丽多彩的彩虹。而我最爱的是海河公园,踏入公园,迎面扑来草的清香,花的芳香。河岸边有一片片绿油油的草草地,和一朵朵千姿百态、姹紫嫣红的花,使我仿佛来到了花的海洋。五彩缤纷的花朵竞相开放,有的花儿娇艳欲滴,像害羞的小姑娘;有的花儿富丽堂皇,仿佛在说:“我要当世界上最美的花中皇后!”;有的只是一个含苞待放的花蕾,饱胀得每分每秒都可能绽放。

夜晚,天上的星星像千万盏灯,地上的灯像千万颗星,灯和星融在一起,照亮了美丽的海河之夜,游船连成蜿蜒的长龙在水上驶过,河水中一条条彩色的波纹不停地荡漾着,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人间仙境。天津民俗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如杨柳青年画画得十分逼真,活灵活现。我最喜欢的一幅是连年有余。画中一个胖娃娃抱着一条大鲤鱼,象征富足有余,看起来惟妙惟肖。

我爱我可爱的家乡—天津。

我的家乡天津作文(三)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天津,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想知道我的家乡有多美,就让我来给你画几幅图画吧。

第一幅图画,我要画美丽的海河。我是河流中一条快乐的小鱼,()流水把我带到一座座美丽的桥下,有像竖琴一样的金汇侨,有像蝴蝶一样的大沽桥,有形态各异的铜狮子的狮子林桥,海河上的桥一座比一座精彩。

第二幅图画,我要画天津的新客站,改造后的新客站焕然一新。神奇的“和谐号”动车就像一条白色的飞龙,我们乘着这条飞龙,只要半个小时,就到北京了。

第三幅图画,我要画的是居民小区,他们穿着淡绿的、粉红的、桔黄的衣裳,高高地耸立着,在高楼环绕的中间,是小巧美丽的花园,在假山上、花丛中我们快乐地玩耍,白头发的老奶奶牵着棕色的小狗在花园里散步。

你们看了我画的图画,一定也会夸我的家乡越变越美,古老的海河变得年轻了,缓慢的列车变得快捷了,低矮的楼房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大楼房。好美啊,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

4、郁达夫:移家琐记

郁达夫:移家琐记

“流水不腐”,这是中国人的俗话,“stagnant pond”,这是外国人形容固定的颓毁状态的一个名词。在一处羁住久了,精神上习惯上,自然会生出许多霉烂的斑点来。更何况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移家的心愿,早就有了;这一回却因朋友之介,偶尔在杭城东隅租着一所适当的闲房,筹谋计算,也张罗拢了二三百块洋钱,于是这很不容易成就的戋戋私愿,竟也猫猫虎虎地实现了。小人无大志,蜗角亦乾坤,触蛮鼎定,先让我来谢天谢地。

搬来的那一天,是春雨霏微的星期二的早上,为计时日的正确,只好把一段日记抄在下面:

一九三三年四月廿五(阴历四月初一),星期二。晨,五点起床,窗外下着蒙蒙的时雨,料理行装等件,赶赴北站,衣帽尽湿。携女人儿子及一仆妇登车,在不断的雨丝中,向西进发。野景正妍,除白桃花,菜花,棋盘花外,田野里只一片嫩绿,浅谈尚带鹅黄,此番因自上海移居杭州,故行李较多,视孟东野稍为富有,沿途上落,被无产同胞的搬运夫,敲刮去了不少。午后一点到杭州城站,雨势正盛,在车上蒸干之衣帽,又涔涔湿矣。

新居在浙江图书馆侧面的一堆土山旁边,虽只东倒西斜的三间旧屋,但比起上海的一楼一底的弄堂洋房来,究竟宽敞得多了,所以一到寓居,就开始做室内装饰的工作。沙发是没有的,镜屏是没有的,红木器具,壁画纱灯,一概没有。几张板桌,一架旧书,在上海时,塞来塞去,只觉得没地方塞的这些铜烂铁,一到了杭州,向三间连通的矮厅上一摆,看起来竟空空洞洞,象煞是沧海中间的几颗粟米了。最后装上壁去的,却是上海八云装饰设计公司送我的一块石膏圆面。塑制者是江山徐葆蓝氏,面上刻出的是圣经里马利马格大伦的故事。看来看去,在我这间黝暗矮阔的大厅摆设之中,觉得有一点生气的,就只是这一块同深山白雪似的小小的石膏。

向晚雨歌,电灯来了。灯光灰暗不明,问先搬来此地住的王母以“何不用个亮一点的灯球”?方才知道朝市而今虽不是秦,但杭州一隅,也决不是世外的桃源,这样要捐,那样要税,居民的负担,简直比世界那一国的首都,都加重了;即以电灯一项来说,每一个字,在最近也无法地加上了好几成的特捐。“烽火满天殍满地,儒生何处可逃秦?”这是几年前做过的叠秦韵的两句山歌,我听了这些话后,嘴上虽则不念出来,但心里却也私地转想了好几次。腹诽若要加刑,则我这一篇琐记,又是自己招认的供状了,罪过罪过。

三更人静,门外的巷里忽传来了些笃笃笃笃的敲小竹梆的哀音。问是什么?说是卖馄饨圆子的小贩营生。往年这些担头很少,现在却冷街僻巷,都有人来卖到天明了,百业的凋敝,城市的萧条,这总也是民不聊生的一点点的实证罢?

新居落寞,第一晚睡在床上,翻来覆去,总睡不着觉。夜半挑灯,就只好拿出一本新出版的《两地书》来细读。有一位批评家说,作者的私记,我们没有阅读的义务。当时我对这话,倒也佩服得五体投地,所以书店来要我出书简集的时候,我就坚决地谢绝了,并且还想将一本为无钱过活之故而拿去出卖的日记都教他们毁版,以为这些东西,是只好于死后,让他人来替我印行的;但这次将鲁迅先生和密斯许的书简集来一读,则非但对那位批评家的信念完全失掉,并且还在这一部两人的私记里,看出了许多许多平时不容易看到的社会黑暗面来。至如鲁迅先生的该谐愤俗的气概,许女士的诚实庄严的风度,还是在长书短简里自然流露的余音,由我们熟悉他们的人看来,当然更是味中有味,言外有情,可以不必提起,我想就是绝对不认识他们的人,读了这书至少也可以得到几多的教训,私记私记,义务云乎哉?

从半夜读到天明,将这《两地书》读完之后,已经觉得愈兴奋了,六点敲过,就率性走到楼下去洗了一洗手脸,换了一身衣服,踏出大门,打算去把这杭城东隅的侵晨朝景,看它一个明白。

夜来的雨,是完全止住了,可是外貌象马加弹姆式的沙石马路上,还满涨着淤泥,天上也还浮罩着一层明灰的云幕。路上行人稀少,老远老远,只看得见一部漫漫在向前拖走的人力车的后形。从狭巷里转出东街,两旁的店家,也只开了一半,连挑了菜在沿街赶早市的农民,都象是没有灌气的橡皮玩具。四周一看,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中国的农村,果然是破产了,但没有实业生产机关,没有和平保障的象杭州一样的小都市,又何尝不在破产的威胁上战栗着待毙呢?中国目下的情形,大抵总是农树及小都市的有产者,集中到大都会去。在大都会的帝国主义保护之下变成须民地的新资本家,或受成军阀官僚的附属品的少数者,总算是找着了出路。他们的货财,会愈积而愈多,同时为他们所牺牲的同胞,当然也要加速度的倍加起来。结果就变成这样的一个公式:农村中的有产者集中小都市,小都市的有产者集中大都会,等到资产化尽,而生财无道的时候,则这些素有恒产的候鸟就又得倒转来从大都会而小都市而仍返农村去作贫民。辗转循环,丝毫不爽,这情形已经继续了二三十年了,再过五年十年之后的社会状态,自然可以不卜而知了啦,社会的症结究在那里?唯一的出路究在那里?难道大家还不明白么?空喊着抗日抗日,又有什么用处?

一个人在大街上踱着想着,我的脚步却于不知不觉的中间,开了倒车,几个弯儿一绕,竟又将我自己的身体,搬到了大学近旁的一条路上来了。向前面看过去,又是一堆土山。山下是平平的泥路和浅浅的池搪。这附近一带,我儿时原也来过的。二十几年前头,我有一位亲戚曾在报国寺里当过军官,更有一位哥哥,曾在陆军小学堂里当过学生。既然已经回到了寓居的附近,那就爬上山去看它一看吧,好在一晚没有睡觉,头脑还有点儿糊涂,登高望望四境,也未始不是一帖清凉的妙药。

天气也渐渐开朗起来了,东南半角,居然已经露出了几点青天和一丝白日。土山虽则不高,但眺望倒也不坏。湖上的群山,环绕的西北的一带,再北是空间,更北是湖外境内地发样的青山了。东面迢迢,看得见的,是临平山,皋亭山,黄鹤出之类的连峰叠嶂。再偏东北行,大约是()唐栖上的超山山影,看去虽则不远,但走走怕也有半日好走哩。在土山上环视了一周,由远及近,用大量观察法来一算,我才明白了这附近的地理。原来我那新寓,是在军装局的北方,而三面的土山,系遥接着城墙,围绕在军装局的匡外的。怪不得今天破晓的时候,还听见了一阵喇叭的吹唱,怪不得走出新寓的时候,还看见了一名荷枪直立的守卫士兵。

“好得很!好得很!……”我心里在想,“前有图书,后有武库,文武之道,备于此矣!”我心里虽在这样的自作有趣,但一种没落的感觉,一种不能再在大都会里插足的哀思,竟渐渐地渐渐地溶浸了我的全身。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