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真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真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文/敬一丹
敬一丹:中央电视台名牌栏目《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主持人,并主持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感动中国》等一大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节目,曾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感慨万千,30岁,我的人生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3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个女人在大学里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老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以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绝对没有回报。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入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
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她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2、迟到的开始也不晚
迟到的开始也不晚
要充分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就要有开发的意识,就要克服开发自我的各种心理障碍。各种心理障碍中,有一种是自暴自弃、自我原谅。“晚了、晚了”就是人们常常躲避开发自我的一个心理防空洞。
经常听到有些人对自己,也对别人说:“现在晚了,这辈子算了。”也有的人常常这样安慰自己:如果10年前开始就好了,如果当年怎样怎样就好了。仿佛现在就不能够开始,他们总是不肯开始。许多本来能够达到的目标,就在“晚了、晚了”,“算了、算了”的惋惜声中付之东流。这种心态使一些人始终做不成一件事,学不成一样东西。许多人一事无成,就在于没有开始。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早点开始当然比晚点开始要好。学外语早点开始好,学文化、学技术也无不如此。不过,如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能早一点开始,那么,有一个晚的开始总比不开始要强许多倍。80岁学吹打,迟是比较迟了,但总比不学好。
发现雷电的秘密、发明用避雷针征服雷电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是在40多岁时开始学电学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听到了英国科学家爱斯宾塞关于电学的演讲,还看到了电学仪器莱顿瓶的实验,从此他便开始了电学的研究。这个年龄开始向电学进军,当然是迟了。但是,正是由于有这个迟到的开始,富兰克林才发现了雷电的秘密,创立了电流学说。
美国的莫尔斯开始从事电报的发明是在53岁那一年。他原来是个画家。在从英国去美国的轮船上,听到了一位科学家关于电磁铁的奇异性能的介绍,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他放弃了艺术,专心从事电报的发明。这个年龄,对于不少经常感慨“算了、算了”的朋友,该是太晚了。但是,他却毅然向一个陌生的领域进军。经过许多艰难困苦,迟播的种子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发明了莫尔斯电码,为信息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如果没有那一个“迟到的开始”,他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电报发明家的。
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是在37岁那年开始决定从事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他在原来从事的生化研究领域中已有了相当的成就和知名度。有一次,他的中国研究生跟他谈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辉煌,引起了他的兴趣,他开始学习汉语。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终于成了一个中国通。他54岁那年,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第一卷,到90岁那年,共出版了15卷,他成了中国科技史的着名学者,这个成就开始于37岁那年,一个迟到的开始。他的夫人去世后,他与从事科技史研究的80多岁的鲁桂珍结婚。李约瑟在婚礼上致辞说:“两个80多岁的老人站在一起,似乎……有点滑稽。但是,我的座右铭是“就是迟了,做也比不做强。”
日本哲学家江兆民的两部最重要的着作都是在他身患癌症之后写出来的。53岁时,他患了喉头癌,只能再活1年半,来日无多,他开始从事《一年有半》这部书的撰写。完成以后,他又开始《续一年有半》的创作。他说:“一年半,若说短,十年亦短,百年亦短。”如果他没有死神来临前夕那个很晚的开始,他就不可能达到思想的高峰。
还有很多事例可以说明比较晚开始的人依然可以做出成就来:如俄罗斯的科学之父罗蒙诺索夫是在19岁时开始上小学的;英国发明家、铁路之父史蒂文森是在18岁开始与五六岁的工人子弟一起学字母的;中国作家李尔重是70多岁退休后开始从事300多万字的《新战争与和平》的创作的;宋美龄是60多岁后才开始学习国画的;等等。
一万个叹息抵不()上一个真正的开始。不怕晚开始,就怕不开始。没有第一步,就不会有万里长征;没有播种,就不会有收获;没有开始,就不会有进步。因此,勇敢地开始吧,再迟的开始也不晚;即使是迟了,也比不开始要强。
3、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文/周礼
我常听一些人抱怨,“算了,不想再努力了,都一大把年纪了”“这辈子没什么希望了,就这么凑合着过吧”。其实,说这些话的人并不老,他们大多在四十岁左右,年富力强,精力充沛,只是他们遭遇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打击,以致灰心丧气,得过且过。
当一个人错过了黄金学习时期,错过了黄金创业阶段,就真的没有成功的希望了吗?事实并非如此,只要你想上进,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安娜·麦阿利·莫泽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州一个农民家庭。27岁那年,她嫁给了个农场里的雇工,先后生育了11个孩子。从此,她将生命的大部分时光都消耗在了孩子身上,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家庭主妇。为了照顾家人,她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年华,牺牲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牺牲了自己想要追求的生活,数十年来,她几乎没有出过门,一直默默地坚守着,洗衣,做饭,干农活……时间一晃就是四十年,此时的莫泽斯已不再年轻,她已是一个67岁的老太婆了。而这一年,她的丈夫又被马踢伤,不治身亡,她不得不和小儿子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失去经济来源的莫泽斯成了儿媳妇的眼中钉,尤其是她患上风湿症,丧失劳动能力后,儿媳妇变本加厉,恨不得将她扫地出门。看着儿媳妇阴沉的脸,莫泽斯决心自食其力,她勇敢地拿起了画笔。做一名画家,一直是莫泽斯的梦想,只是年轻时被贫穷所困,中年时又被孩子和家务所缠,直到70岁,她才心无旁骛,无所牵绊,可以安安心心地画几幅画了。
没有画笔,就用刷漆的板刷代替;没有画布,她就在门廊和厨房的地板上画;没有素材,她就到田野里、山坡上去寻找。经过五年的刻苦努力,莫泽斯终于创作出第一幅作品《农场·秋》。这幅作品一问世,就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被托马斯·德拉格斯特亚收藏,摆放在商品陈列窗内。随后,“莫泽斯老奶奶画家”的名号传遍了纽约,她的作品被刊载在各大报刊杂志上。不久,莫泽斯的作品流传到法国,卢浮宫近代美术馆出资100万美元,收购了她的一幅作品。而在普希金美术馆举办莫泽斯的作品展时,排队参观的人竟然高达11万。
在102岁以前,乔治·道森一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直到90岁时他才猛然意识到自己的这一生都虚度了,似乎应该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儿什么。于是,他进了扫盲班,开始学识字,学文化知识。后来他爱上了写作,并孜孜不倦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终于在他102岁那年,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索古德的一生》。这本书刚刚上市,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美国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乔治·道森也一下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荣升为一个人们喜闻乐见的大作家。
一个人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改与不改,什么时候改变,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只要你想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