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_60个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苟且的父母,养不出孩子的诗和远方!

1、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不懂得退出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文/罗家豆豆

1

上周五老家有事,我爸叫我弟请假回去。

中午时分,弟弟说车间主任不准假,今天晚班9点才能走,但那会已经没有回乡下的班车,但事出紧急必须回去,我弟就一句“请不到假”,一副无奈何。

后来不知怎么他按时回到家,原来是我爸电话给一个亲戚兼我弟同事,让他带着弟弟一起到车间主任那说明情况,最后得到假。

忍不住唠叨我爸,明明可以让弟弟自己想办法解决,他每次都大包大揽忙前忙后东奔西走,这样下去,弟弟什么时候才能成熟懂事?

应该让他自己想办法请假,我爸说来说去还是那一套:他还小。

是,还小,30好几的人,没有一点独立办事能力,作为父母能操心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后如何办?

同样是请假,同样需要麻烦亲戚,完全可以由弟弟自己邀请他去说明情况,即便他想不出此方法,作为父母应该是教他方法,而不是代劳。

养孩子,就是一个渐行渐远、慢慢放手的过程。

但我们身边很多父母却不这么认为,青春期不许早恋,上大学孩子想学文父母偏说理科好,进入社会孩子想做这个父母让做那个;

好不容易有个合适对象挑三拣四考查祖宗八代,子女成家后想何时来就随时登门介入子女家庭生活。

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弟弟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成熟没主见。

这里面有他自身的不足,更多的可能是因为父母不懂得放手,永远把他拴在自己视线和能力范围之内,所以弟弟永远什么都做不好。

父母总觉得孩子还没长大,总认为对孩子的事包办和干预是因为他们“不懂事”“还小”,殊不知,这样下去即便年过三十也无法真正成熟,更别提顺利融入社会,挑起家庭重担。

龙应台曾说:“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渐行渐远,你站在路的这一端,看着他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然后,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把对孩子的爱藏在心底,放手,让他走,成长是孩子份内的事,让我们彼此相爱,又彼此独立。

2

有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她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60多岁的老太太,儿子快40岁,独生子,大专毕业就没认真上班过,进厂嫌晚班累、当保安嫌工资低、跑出租嫌来钱慢,几年下来手上空空如也,赚的还不够自己花,怎么办?

只能吃住靠父母,很普通的双职工家庭,就这样的情况,还将一辈子的积畜全拿出来给儿子买一套两居室,帮他张罗对象,最终将媳妇娶进门。

原以为这下该安心过日子,谁知即便结婚生子他仍不长进,起初儿媳在超市上班,工资不高,勉强还能生活,时间久了也不愿出去上班。

老太太每天做好一日三餐,给儿子家送饭,一来二去年纪越来越大,做饭送饭不知哪天是头,于是问我朋友,这样下去怎么办?

朋友也好奇,问老太太,如果不送饭,会怎么样?

老太太说,那他们会叫外卖吃快餐,糊一顿是一顿,但是这样没营养孩子可怎么办?

原来在儿子结婚之前,经常玩游戏废寝忘食,老太太就将饭菜送到房间电脑桌前。

这种奇怪的父母子女关系看似儿子没出息不争气,追根溯源,还是父母愿意让他“啃老”所致,啃到父母年迈不能动弹才惊觉再没资本和能力让孩子啃下去。真的是孩子不愿意独立吗?

不是。别说成年子女,哪怕蹒跚学步的孩子,套着学步带也会时时想挣脱父母怀抱。

这是一种本能,走向自主独立的本能,但父母总是有意或无意地阻挠孩子想走远的心。

那些正在啃老的子女,与其说孩子不愿意“断奶”,不如说是父母一直没有主动剪断“脐带”。

父母不懂得放手和退出,只会加剧孩子自身能力的退化,让孩子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和实现自身价值。

父母的初衷是爱,而最后的结果是“害”。

你想让孩子避免走弯路,却不知这些你替他避开的弯路,会以另一种形式在未来的某一处等着他,那时只会比现在更艰难。

孩子已经长大,总要经历这个困难的过程,越早独立行走越容易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活出自己的价值。

父母懂得得体退出永远不嫌晚,孩子已长大,世界在变化,只有走在路上,他才会明白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

3

远房亲戚孩子考上大学,父母送他去报到,来了后再也没离开。

父亲在大学旁边找份看门的工作,母亲在学校食堂当勤杂工,他们说孩子在哪我们就在哪,这样能更好的了解情况。

据孩子说从高中起,爹妈就关掉经营尚好的店,到高中所在地打工陪读。

小伙子特别喜欢电脑,一台电脑拆拆装装玩得很溜,同学电脑坏了都找他,乐在其中。

毕业几经周折,终于在品牌电脑的维修中心做上客服,开始父母不懂,想着电脑公司也不错,后来知道整天和坏机器打交道,死活不同意非让他辞职。

可孩子就喜欢这个,辞职也找类似的工种,这下父母整天吵着闹着让他考公务员,说什么公务员稳定清闲有保障,不听话就不孝顺云云。

最后只能考试,孩子也争气,真的就考进县城某个局机关当起小科员。

孩子对别人说,“你知道吗?我最开心的事就是哪个科室有电脑坏了找我修。”

听起来好心酸,我想到女儿偶尔上舞蹈课都不愿意我在门口伸脖子张望,何况堂堂三尺男儿。

后来谈恋爱遇到现在的妻子,鼓励他辞职,父母连着女孩一起骂,于是俩人下决心跑到父母鞭长莫及的沿海城市。

遇到很多挫折,也曾经想放弃,但心里一直明白目标是什么,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熬到今天终于拥有两家电脑销售门店,他说:

虽然这个行业现在赚不了大钱,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比起温水煮青蛙的日子好太多。因为离家远,对父母有愧疚,但如果可以选择还是会离开,因为父母不懂放手,只能自己狠心。

父母逐渐年长,看到孩子一家过得不错,也不再提当年。

好比一棵树,想要长成项天立地的栋梁之材,必须要有自己独享的土壤和空间。

父母这棵大树如果一直帮孩子遮风挡雨,小树虽然可以少受风霜雨雪,但一定会缺少阳光照耀,怎能长得结实挺壮。

父母不顾孩子感受执意照顾到底,说是爱,其实是“枷锁”。

4

看过一个访谈节目,金星问孟非,“假如你的女儿,谈了一个男朋友,你一点都不喜欢他,怎么办?”

孟非说:“少来往。”

他说的很淡定,他没有说会和女儿交流一下对方如何不好,他的态度是虽然不认可孩子的选择,但是尊重她的选择。

然后接下来的节目他说:“上一代人对下一代人介入的越深,子女的幸福可能性越低。”

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任何一个家庭,当父母之爱凌架于一切关系之上,这个家和孩子离完蛋不远了。

父母爱孩子,支配孩子,孩子想发展,因为角度不同,会让家庭关系失去平衡,总有一方会受到伤害。

父母之于孩子,界限感尤其重要,面对逐渐长大的孩子,父母懂得进退比满腔毫无克制的爱更重要。

希望所有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周密的照顾,与他同行,当孩子长大,放手分离,做一场智慧的远行,让他们有机会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看一看。

2、60个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苟且的父母,养不出孩子的诗和远方!

60个高考状元背后的真相:苟且的父母,养不出孩子的诗和远方!

文/桌子先生

1

高考成绩出来,是这几天大家最关心的事情了。

今天看到一个视频,江西省文科第一名是一个叫做刘梦的女孩子。在今年高考中,她考出了674的好成绩,超过一本线106分。

在采访中,刘梦表示,当听到自己获得江西省文科最高分的消息时,还有一瞬间的懵。

虽然预估到自己成绩不错,但这个成绩,应该是超过了她的预想。

在考试结束后,她整理自己的试卷,堆起来的试卷竟然达到了一人高!

我以为这就是一个寒窗苦读的故事,结果一个小细节却告诉我们,她能够有今天的成绩,和妈妈的帮助息息相关。

每次女儿考试出现的错题,刘梦的妈妈就会收集起来,然后分类贴好,这并不是简单的工序。每天刘妈妈花在整理错题上的时间,都有好几个小时。

能够知道错题是什么类型,还能分门别类地整理好,想必刘妈妈本身的知识水平也不低。

以至于了解她的朋友都这样说:你自己都可以参加高考了,你女儿考清华,你可以考北大!

刘妈妈此举,不但为女儿的复习和归纳总结节省了很多时间,在无形中也给女儿树立了一个榜样。

她通过言传身教,让女儿知道,自己一直在陪着她成长,她不是只要求女儿努力,而是和孩子一起进步。

这样以身作则的父母,一般都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

我见过很多家长,自己成天沉浸在牌桌上,却在孩子放学后就要求孩子马上写作业、上兴趣班;

自己每天拿着手机逛淘宝,刷微博,却要求孩子不准玩电脑,不要沉迷网络游戏;

自己下班之后只想躺在床上休息,却要求孩子周末也要坚持复习功课。

自己都坚持不了的事情,却苛责孩子一定要完成,这样的教育是最没有说服力的。

2

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很多人以为她是书呆子,靠刻苦攻读才得来如今的成绩。

但她不仅曾经获得了中国奥数竞赛金牌、小提琴专业八级,并且是国际象棋国家二级运动员,而且还是一名运动健将,在网球、羽毛球、长跑等各类比赛中斩获名次。

她因此被称为“全能学霸”。

而这一切,离不开她父母的栽培。

董吉洋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爸爸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妈妈是工程师。

自小就很注重对她的兴趣培养,学业上也从不给她过重的负担,反而在言行举止上,用身体力行做到了教育孩子。

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不是口头教育,不是光说不练,而是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孩子,这才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曾看到这样一个真实故事,有人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家很不一样,在客厅、书房、卧室都放满了书,而家里的墙上,则贴满了女儿的奖状,荣誉证书和奖杯也有很多。

短短的几个小时里,他们家的女儿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谈吐不俗。

他十分羡慕,向朋友取经。

朋友笑笑说:我们还真没有什么特殊的方法,我和我爱人都很爱看书。每天吃完饭,我们带着女儿去散步一小时,回来也不看电视,大家各自拿起自己喜欢的书坐在一起看。

有时候看到书里有意思的地方,还会和家人一起分享。女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也跟我们一样十分爱看书。

对她来说,读书就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看完不得不感慨,父母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所做的一切,皆是父母影子的投射。

孩子爱看书,父母大部分也是如此;孩子满腹戾气,父母必定终日怨天尤人。

孩子就是父母最好的镜子。

3

之前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他们调查了60余位高考状元及其家庭,发现这些家庭里,都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

北京理科状元施沁汝的妈妈说,女儿小时候就总喜欢问为什么,他们每次都是耐心回答,就算不知道,也不会简单粗暴地打断或者不理会,而是和女儿一起查资料。

女儿在耳濡目染之间,感受到了父母对知识的尊重。

广东状元张恒说爸爸是个比他还爱学习的人。考中级绘图员的时候,即使爸爸是培训班里年纪最大的学员,即使患上严重的颈椎病,他也没有放弃。

爸爸的行动就是他最好的榜样,深刻展示了什么叫活到老,学到老。

而还有一个颇为现实的现象,绝大部分高考状元来自于城镇。只有很少部分来自农村。

澎湃新闻在2017年也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高考状元进行过一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5%的状元是城镇户口,只有15%的是农村户口。

一个出身于地地道道农民家庭的高考状元陈星表示,“贵门”的孩子确实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机会多。

“家庭背景好,父母学历高,孩子从小能够接受质量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会交往和兴趣特长方面,这也是我和这些同学的差距。”

知乎上一个叫umika chan的清华学生,说他刚入清华的第一节课,老师让他们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后来老师公布了调查问卷的结果,他说他每年都会在清华做这个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大同小异。

调查结果显示,能够上清华的学生,绝大部分父母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能给孩子带来最好的教育资源。

那个老师对他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

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

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

刘强东讲过,自己曾给人民大学捐了1000多万,用来帮助那些经济有困难的寒门学子,可是一两年之后,就连申请的人都很少。

人大负责人解释说,现在能够上人大的,大部分孩子家境都不错,不需要这笔助学金,而来自农村家庭的孩子,连30%都不到。

到这里,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父母文化素质高,并且有充分的时间陪伴子女,是孩子成功的重要基石。

而父母具备稳定的物质条件和资源,在能力范围内能给孩子最好的条件,这是孩子成功的重要保障。

4

很多人说真正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财力和资源,当然,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父母能给孩子好的外部环境,意味着孩子的眼界能够更开阔,更有机会接触优秀的教育资源。

但是,我认为这还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教育,拼的其实是父母的见识、观念和学习习惯。

在对2007-2016年高考状元父母职业统计中,父母为教师的占比最高,其次是公务员和工程师。而最低的,是来自农村的父母。

教师是最有钱的吗?不是。但父母为教师意味着他们有一套教育孩子的理念,平时在家看书、备课,耳濡目染之间,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我们总说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好,自己家的孩子怎么不争气,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你带着孩子玩王者荣耀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背唐诗宋词,你带着孩子吃各种垃圾食品的时候,对方父母带着孩子学习怎么做手工面包,你家里到处是扑克牌和零食,而对方家里随处可见的是书籍……

并不是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差,而是作为父母的,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

为人父母的,不应该是拿着鞭子在后面驱赶着孩子向前,而应该在任何时候,都跑在孩子前面或者陪同着孩子一起进步。

每个孩子都要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只愿在他人生中最需要引导的那一段时间里,父母始终秉持着烛光,用自己的行动为他引路。

如果你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又怎么期盼孩子有诗和远方?

来源 | 桌子的生活观(id:zzdshg)

3、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为人父母最大的失败: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文/冰雪溪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去医院输液,我对面坐着一个十多岁的男孩,边输液,边玩手机。

妈妈在旁边陪着他,怀里搂着几个月大的小宝,费力地腾出手端着盒饭,一勺饭一勺菜,喂进男孩嘴里。

男孩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饭来了,就张一下口。

可能游戏打到最关键处,男孩摆摆手,示意不吃了,但妈妈还是坚持把饭送到嘴边。

因为勺子挡住了屏幕,游戏输了,男孩气急败坏,大声吼道:“走开,都怪你!”一把推开妈妈的胳膊。

妈妈一下失去了平衡,盒饭掉在地上,险些把怀里的二宝也摔了。

邻座大妈看不下去,说:“你这孩子!你妈这么辛苦,要照顾小妹妹,还要照顾你,你怎么不知道体谅你妈?”

这位妈妈慌忙解释:“孩子生着病,心烦。”

十几岁的男子汉,妈妈喂饭,不仅受之无愧,还各种迁怒嫌弃,多么令人寒心。

妈妈情愿默默承受,也不舍得批评孩子,这样的父母,应该是天底下最无私、最有爱的父母。然而,父母的无私,换来的却是孩子的自私。

难怪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的,却是一个真空的世界。

有一期《少年说》中,有个叫叶欣雨的女孩,一上台就声泪俱下,质问父母:“我想问爸爸妈妈,你们真正在乎过我的感受吗?”

父母本来一脸期待地仰望女儿,没想到一上来,就被狠狠打脸。

“自从你们开超市之后,就一门心思全在工作上,是钱重要,还是我重要?”叶欣雨泣不成声,气氛陷入尴尬。

超市是家庭的经济来源,父母搬砖和陪孩子两难全。

面对女儿的控诉,他们一直硬撑着,强颜微笑,最后一刻终于忍不住,双双掩面抹泪。

这对父母的硬撑,也是生活日常的写照。

他们默默负重前行,刻意留给孩子一片静好岁月,却也将孩子屏蔽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隐去了生活的真相,隐去了自己的心酸和无助。

一旦父母习惯了假装强大,孩子也会习惯对父母的付出麻木无感,熟视无睹。

相反,在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努力踮起脚,抓住拉环,咬紧嘴唇,用力保持平衡,只为支撑起倚靠在自己身上小睡的妈妈。

看到妈妈也会疲惫,也有依靠自己的时刻,男孩心头陡然升起担当的愿望。

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写道:“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那样的时刻,突然想快点长大,庇护父母,像他们曾经庇护我们那样。”

父母适当示弱,孩子才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实相,撞破父母的无助,发自内心地感恩和担当。

父母毫无保留地付出,模糊了与子女应有的界限。

网上曾有条新闻,山西太原一位83岁的老太太,每天都在火车站坐地乞讨。

经民警调查,老人有儿有女,正是44岁的儿子李某,每天一早把腿脚不便、视力不好的母亲送来乞讨。

李某没有稳定工作,每天打牌睡觉,靠母亲乞讨为生。

老病相缠、本该需要儿女照顾的耄耋之年,反乞讨养儿,任子女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可怜又可悲。

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导致子女错位寄生,没有丝毫反哺感恩的意识。

2018年7月,杭州街头有一对靠织补手艺谋生的母子上了热搜。

50岁的母亲王素珍和28岁的儿子董怀利,应客户邀请,乘飞机去青岛织补奔驰车篷,仅补两个洞就一万元。

王素珍已在街头摆摊缝补二十年,后来她把手艺传给儿子,让他另立门户,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扎根做生意。

母子俩已在杭州攒下一套房子,但儿子一直怀揣一个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家店面,让母亲告别风吹雨淋。

同样是无私付出,母亲毫无保留把手艺传给儿子,但拒绝吃大锅饭,而是让他另起炉灶。母子是师徒,也是同行竞争对手。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划清界限,适可而止,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当孩子具备了健全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对父母和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父母一味付出,容易忽略原则,无法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前几天,有位妈妈在朋友圈吐槽,现在养娃太奢侈,过个生日,花钱如流水。

原来,9岁的女儿参加了同学的生日派对,家长又包别墅、又请司仪,还有豪车接送参加生日宴的同学。

女儿回家就问妈妈:“以后生日可不可以也去别墅里过?也要带游泳池的!”

妈妈无言以对,转身在家长群发牢骚:“这要花多少钱?1万块都不够吧?下周孩子也要生日了,咱家哪里有钱给她这么造啊!”

相信,参加完这样的生日会后,想包别墅的不止这一个孩子。焦虑的家长,也不止这一位妈妈。

问题不在别人的炫耀,也不在孩子的虚荣,而是当付出成为一种惯性,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成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同事的儿子11岁,最近缠着他要一辆进口牌子的山地车。

本来他也一直想给孩子买一辆自行车,但儿子说了一句话,让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同学说,你都开这么高档的车,还舍不得给我买一辆进口自行车,这也太小气了吧?”

同事郑重告诉儿子:“我的车,是我自己奋斗,努力赚钱买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靠自己努力挣钱,买一辆你喜欢的自行车。”

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受过的苦,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当我们付出有形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忽略无形的东西。

巴菲特说:“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幼时从他身上学到如何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父母付出的重点所在。

龙应台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忍奢求感恩和回报,却也不希望活成被子女遗忘的孤岛。

前几天,孙红雷转发的一条微博打动了无数人。

地铁上,一位老人侧身躺在儿子的臂弯里,像个孩子,舒服地睡着。

父母垂暮之年,子女一句问候,一点亲昵,足以慰藉孤独的内心。

这样心存感恩的孩子,离不开父母懂示弱、有条件、有原则地付出。

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来源:微家长(id:weijiazhang-new)

4、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没有原则的父母,养不出有规矩的孩子

文/小禾妈

1

一位父亲带两个女儿逛超市,淘气的小女儿故意打掉姐姐手里的东西。

爸爸坚定地让小女儿道歉,小女儿执意不肯,爸爸态度坚决,一定要道歉。

小女儿开始耍赖,躺在地上为自己开脱,“我不是故意的”。爸爸坚持说:“不管你是否故意都要道歉。”

一旁的姐姐想打破僵局,就说:“算了吧,不用道歉。”小女儿赶紧给自己找台阶下:“她都说不用道歉了。”爸爸坚持己见:“不管姐姐要不要,你必须道歉。”

父女的行为引起围观,有人看不下去,鼓励爸爸抽她个大耳光。当然爸爸没有采用,只是再次表明态度,“必须要说对不起”。

最后,小女儿终于说出了“对不起”。

在爸爸看来,犯了错误,就要向人道歉,这是原则问题,容不得半点商量。坚持原则,一定要让女儿执行到底。

2

最近,邻居豆豆妈跟我说起烦心事:孩子要买玩具,不答应就又哭又闹赖着不走,无奈的她只好向孩子妥协。

可能大多数家长都遇到过,为孩子设置各种规则,但孩子一哭一闹,父母就乱了分寸,失了原则。

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分享过一个故事:

教授的女儿提出了一个无礼的购物需求,她拒绝后,女儿便大哭大闹。冷静的她任凭女儿怎么哭闹,也没有动摇自己的原则,坚持把女儿带回了家。

回到家后,陪着女儿待在房间里,对她的哭闹依旧不予理睬。最多递给女儿一条热毛巾,让她擦擦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脸。就这样静静地坐在她跟前,看着她哭,一直等到她哭得筋疲力尽。

孩子哭了好长一段时间后,见妈妈的态度丝毫不放松,便也作罢。从那以后,孩子再也没有提出过任何无礼的要求。

这位教授的做法,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无理要求不会因为哭闹有任何的改变,同时,也让孩子感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

3

前两天,一则新闻引起广泛热议。

一个四年级的“熊孩子”从背后猛推已经怀孕4个多月的孕妇,险些造成流产。问及原因,孩子却毫不在乎。

孩子的奶奶却说:“他还是一个孩子,你和孩子计较什么呢?”你就立马顿悟,“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了。

一句“他还是个孩子”毁掉多少孩子。父母从小告诉孩子是非对错,有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不能做,这些至关重要。

父母坚持自己的原则,给孩子立规矩,让他成长为一个品德高尚的大人,是我们的责任。

最后和大家分享美国一所学校给父母的备忘录:

别溺爱我。我很清楚地知道,我不应该得到每一样我所要求的东西,我的无理要求只是在试探你。别害怕对我保持公正的态度,这样反倒让我有安全感。别让我养成坏习惯。在年幼的时候,我得依靠你来判断对错。

来源:女儿派(id:nverpai),作者:小禾妈;综合:中国教育报(id:zhongguojiaoyubao),有删节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