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在人间读后感100字
在人间读后感100字(一)
《在人间》主要讲的是高尔基四处打工,干过写东西卖钱、捕鸟、摘野果,在打工中还抽时间学习,并且生活中的阅历扩展了他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不为环境所屈服的人。
我真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做好自己认为对的事。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生活和高尔基的年代相比是多么的幸福啊!他使我明白: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坚强的意志,百折不挠、坚持不懈,那么他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最终会取得成功的。
在人间读后感100字(二)
我又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
《在人间》讲述阿廖沙从1878年到1884年来到“人间”后的苦难历程。此时,阿廖沙已从狭小的家庭走向了社会,一方面,阿廖沙了解并加深了对下层人民的认识,另一方面,阿廖沙开接触各类书籍和知识,让他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初步形成了激进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阿廖沙十二、三岁就离开了外祖母,从此,成为一个失学儿童,他到外祖母的妹妹家干活,此时,还是少年的他,要承担起搞卫生、照顾小孩等等保姆所干工作,东家只要有丁点不满意,就会对他严厉责打。此后,阿廖沙还从事了七种职业,幼小的他尝尽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阿廖沙接触到各类书籍,并像饥饿的人面对牛奶面包一样,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知识。
相比于阿廖沙,我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父母们对我们宠爱有加,家务我们平时顶多象征性的做一点,我们更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去外面赚钱养活自己,我们从没有经历过阿廖沙那样的磨难,所以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样的优越环境,好好生活,好好学习!
在人间读后感100字(三)
这次,我又看完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在人间》。这本书的作者是高尔基。()
这本书讲了高尔基的的母亲去世后,外祖父也家道中落,外祖父没办法,只好把高尔基送到城市去工作。一开始高尔基去了一家叫“时式鞋店”的店工作,他在这里遇见了很多的人,不过他很讨厌这样的生活,有一次,他的手被烫伤了,被外祖母带了回去。之后,外祖父又让他去的儿子学画画,可是,那个儿子一点儿也没教,每天都在干家务活,一天,他终于忍不住了说:“我是来学画画的,不是来干活的”。从此,他就开始教高尔基了。可是遭到了外祖母的妹妹的拒绝,高尔基受不了这样的生活,这次,他竟然逃走了。他自己找到了一个工作,就是在船上工作,在那了,高尔基被一个船员激发了读书的兴趣,后来,高尔基又回去了。之后,他遇见了一位夫人,夫人给了高尔基很多书,让高尔基沉入书的境界中。夫人搬走了之后,高尔基又找了一个工作,他在里面几乎每天都在看书,没时间才不看。后来,他遇见了以前的主人,主人推荐他去看管他的店。高尔基想改变自己,就走了。
这本书给了我深刻的印象,高尔基的人间真让人感动。
2、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词作的分析和总结,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个人观点,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并且这些观点不仅仅对词适用,对人生同样适用。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反思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西方哲学的研究。但后来他厌倦了对西方哲学的研究,转而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人间词话》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书中虽然时时体现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词论》,是相似的。
此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境界”这个概念,并且后面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境界”二字展开的。一开始,王国维先生便说: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生同样如此。我觉得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理想,都应该读一些经典着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有了这些,我们才能自成高格!
接着,他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不仅是词,造境、写境自唐诗便开始兴盛。其代表分别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借意象描意境,显得比较深旷,并且包含着一些对永恒哲学的思考,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而杜甫的诗大多借事说事,显得比较务实。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有我无我之境用于处理事情同样适用,若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皆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们必定会以自己的喜恶标准去定义它们。这样,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觉得它们违背了自己的意愿,所以觉得很郁闷。荷尔德林说:人当诗意的栖居。怎样才能做到诗意的栖居,每天都尽量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呢?最好的方法便是我们可观的去对待一些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三境界的概念。这三个境界不仅是这本词评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是学习、工作以及对人生的态度的精确的概括。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作词,在没有接受系统学习之前,我们会觉得作词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例如什么样的词牌名有什么来历,适用于什么气氛,应该有多少字,韵律应该怎样,这些都是很复杂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尚未接触过这类事物,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很深奥,很难懂,就像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天涯路。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初期,难免会对人生发展的方向,人生理想感到迷茫,因此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作词,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作词的基本理论常识之后,便是要漫长的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细节、培养自己的感觉。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基本入门之后,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而大量的训练必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就必须的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人生的路毕竟是很漫长的,所以我们的奋斗也许只有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能结束吧。但无论是上述哪个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理想,所以再辛苦我们也得坚持,再辛苦我们也不会后悔、遗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作词,当我们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再回首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出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经过无数枯燥、机械的训练后,我们会悟的很深奥的道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道理之后,再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其实我们早已超越了我们原来的目标。对于人生,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获得所有成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其实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会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发现但是却更为深奥的道理。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也许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而“境界”是什么东西?这或许是我们永远也不能说清楚的吧!或许境界就是一种道德修养,也许是一种思想品格,也许是一种行为方式。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总的说来,《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它总结了清代以前所有比较出名的词风,并对各词派的主要人物做了分析,最后来学者研究词作提供了重要材料。并且,他提出了对词作分析的新方法的理论,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更重要的是,这些这些理论不仅能用在词的品析上,同时也有着巨大的人生指导作用。总之,这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这个月在叙事者团队的带领下才拜读了《人间词话》。
我从未想过《人间词话》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我却也没考虑到这样晦涩难懂,需要时不时的网上查询检索。第一遍读完我竟对大多数段落依然是毫无头绪。没办法,我只好寻找注释版来阅读。
还好,参考着注释附带着诗词原文,再将《人间词话》细细读来,我最起码知道了王先生因何事做点评,点评的是何人。慢慢地,我竟也读出一点心得。
文章首先应有境界。无论描写的是事物、场景、情绪还是作者所闻、所见、所感都应该有作者自己的见解或是阐发。哪怕只是小情哪怕只是小感。“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文章的关键不是华丽的辞藻堆积,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文章的关键应在与意境,就是作者通过文字究竟是想论述何事,阐述何种观点,实质就是作者构建出怎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永叔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文章是有层级的: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无他在于作者内心对于世界万物的感触。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与周围人谈起王先生,皆曰不知,但提及三境界又皆曰知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重境界不只在于文章,也不仅限于治学。其实我们对于整个人生的追求和认知不也是如此吗?
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参加工作之后的迷茫和坚持,最后当真正明了世事之后才发觉最真诚和最纯粹的就在身边的怅惘。
《人间词话》其实不仅仅是在说诗词,也是在说人生。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
接触到《人间词话》,便不可避免地谈论到“境界”一词,王国维先生开篇便将“境界”一词作为评词的基准:“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在接下来,则是标举境界说的一些批评理论如“造境”和“写境”之说、“有我”和“无我”两种境界的讨论等等,后部分为批评的实践举例部分。
作为纯粹的诗词评论,“境界”一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地点出了优秀词作所必须具有的特点。境界为词之根本,而“兴趣”、“神韵”乃词的表象。有了意境, “兴趣”“神韵”便自然而然显现出来。无意境之词,纵然辞藻华丽,也不过是其外金玉而已。其实对于各种文学体裁,都是要有境界的,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这样才能久远,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常认为《人间诗话》是王国维关于诗词之学的着作,这只是说对了一半,可以说,王国维其实是以评词的方式,在言说着一种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归结到“境界”这一词上来说,境界不仅仅是对于词、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要求,其实更反映在人生的意义上。
大多数人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三种境界”开始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在这里,王国维将这三种境界讲的似乎很透彻分明,阐述了那些成就大业,有大学问的人所需奋斗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体现在“独”和“望尽天涯路”上面,指一个人在孤独中寻求自己的梦想,意为人生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第二个阶段,体现在“为伊消得人憔悴”上,确立目标后,应为之付出无悔的努力;第三个阶段,体现在“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上,就是说付出了努力,所追求的的目标便会自然的实现。在这里,作者用评词的方式说明了人生哲学的道理。在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地方,例如:“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这可以归到理想与现实的讨论;而“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的论述可以作为自身修养对于处事的影响的论证。()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我想,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但“境界”在文中到底该做怎样的解释,从自己的理解以及在对别人的评价做参考之后,似乎有了一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但终究只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那种朦胧的感觉,可能还是没有读懂的缘故吧,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在讨论他作品中比较难懂的“意境”以及所反映的人生哲学之余,我却更想将注意力放在他关于词的赏析上面,他的这些评注继承了中国文艺批评的传统形式,虽是断章零语,却都乃绝妙好文,很值得去品味一番,对自己文学修养的提高也是很有裨益。
3、天使在人间读后感
天使在人间读后感(一)
迟迟未下笔,是因为想写好它。
几年前,曾经读过这本书,因为年纪小,只是匆匆浏览了美丽的图片,并没有细细品读。如今的我已经能够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味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深刻内涵。
书中这样概括了奥黛丽·赫本的一生:她选择当了一名演员,获得了大众和批评家们的欣赏;然后她选择成立一个家庭,为爱她的人留下了两个健康的孩子和美好回忆;当她的孩子们都长大开始自己的生活时,她又选择了去帮助世界上那些不幸的孩子,选择了回报社会。我想,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一生,应该说是完美的一生。
她的完美,首先应该来源她的美丽。“上帝亲吻了一个小女孩的脸颊,于是赫本诞生了。”书中介绍了人们曾这样生动地评价她的美丽脸蛋。但是赫本真正的美丽是她独特夺人的气质。书中还说:“从整体效果来看,她的脸似乎有些太棱角分明,但是在她独特的气质下,所有的缺点都荡然无存了。”“仅仅依靠完美的个人魅力,你就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气质的美丽是从内心里释放出来的,是修炼出来的,不是装出来的,也不是模仿出来的,它是文化品德修养凝练出的气场。妈妈曾经跟我说,一个女人的外表美丽是天生的,也是短暂的;一张漂亮的面孔如果没有内涵,它只能是刻板的,不生动的;一个女人真正完美的美丽,是美丽的外表加上优雅的举止和声音再加内在修炼的气质。我觉得赫本就是这样完美的女人。就如书中的赞美:“奥黛丽·赫本的形象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她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时代精神。她身上带有来自法国的浪漫气息,又有比利时人的坚韧不拔,她带着浓重的英国口音,拥有贵族气质,然后依靠个人魅力演绎了一个经典的美国式的成功案例,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浪潮最完美的代言人。”
她的完美,其次应该来源于她的努力奋斗精神和她勤俭不张扬的品格。她不是那种自恃美丽的花瓶式的女人,她知道天上不能掉馅饼,必须通过自己刻苦奋斗才能拥有自己的价值,包括曾经的芭蕾舞训练、在电影事业中的敬业精神以及晚年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她一直坚持工作,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从不铺张浪费,尽管她能够买得起豪华的法拉利等车,但她却一直使用不张扬的沃尔沃等车。尽管她大名鼎鼎,但她却总能保持谦逊的微笑,丝毫看不出明星架子。
她的完美,更在于她一生用爱对待世界。她爱父母、爱丈夫、爱孩子,爱朋友,甚至小动物。父亲在她年幼的时候就抛弃了她和她的妈妈,给她年幼的心灵带来很大的伤害,但她最终还是选择了宽恕,一直在经济上资助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生命最后一刻。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为了她的两个儿子,她选放弃了辉煌的电影事业,选择了照顾孩子;每当孩子们考了不错的成绩,她像普通人的妈妈一样开心畅怀,还经常与孩子在睡前的床上交流。她喜爱小动物,家里养了好多狗,其中有一只是英国血统的约克夏狗,跟我家里养宠物狗的小点点是一个品种,可见她的爱心和天真浪漫的一面。她热爱自己的电影事业,对每一个电影作品里自己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切入微的理解与把握,因此每一出戏都是那么淋漓尽致,生动感人,我想没有爱,她是不可能表演得这么到位。她一生真正的绚丽,是晚年担当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的时候,她同样用爱关心着非洲饱受饥饿的孩子们,为援助非洲难民奔走相告、大声疾呼,呼吁世界和平,她在用自己的爱回报世界。此书的封面写道:“母亲坚信:爱可以疗伤,生命变得更美好。她做到了——用爱对待世界,同时也得到了——世界对她的爱。”
她的完美,还在于她敢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她没有一副好嗓子,总觉得自己太瘦,鼻子也不够挺直,脚也太大了……但最终她战胜了自己,敢于面对自己的劣势,最后,她成功了。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我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我对自己39码的大脚耿耿于怀了很久,很难从这个纠结中拔出来,没事的时候就跟妈妈比脚的大小,读到这些的时候,我才稍稍有些释怀。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干嘛要这么苛求自己呢?努力做好自己能够做到的,这就足够了;对于无法改变的某些东西,学会放下。
我感慨着:永远的奥黛丽·赫本,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天使在人间读后感(二)
《天使在人间》这一本书是由众多名家作品编选出来的,他们以“爱”这个陈旧、单一而有永恒的主题,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这些故事中,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的便是林海音所写的《周记本》。文章讲述了一个缺少母爱、温暖的女孩在周记本上写下了她对母亲的思念和需要。
我认为,每个人都要有爱,付出的爱和收获的爱,而一个没有母爱的孩子将是多么悲惨。()雨果曾说过“人间如果没有爱,太阳也毁灭”而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她却缺少了母爱,她那小小的心灵难道不会受伤吗?
但让我欣喜的是,这个孩子虽然缺少了母爱,但她的老师很关心她,同学很关心她,她还是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生活着。
最后在老师林海音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女孩的妈妈,并找回了她丢失的母爱。读到这里我很气愤,我感到一阵悲伤:女孩的母亲真狠心哪!因为和丈夫绊了点嘴就弃家而去了,丢下了她心爱的女儿。而我又觉得这个小女孩是一个心中有爱、心灵纯洁的孩子,妈妈虽然抛弃了她,但她还是那样的爱妈妈,没有一丝责怪妈妈的意思,她永远把母亲想的如此伟大爱她、疼她。
在周记本上,她又给读者描述了一个幸福、甜蜜的家庭,她就是快乐的小公主,妈妈是伟大的女王,爸爸是爱她的国王……
于是我又想到了卢梭的一句话“爱是不会老的,它留着永恒的光焰和不灭的光辉,世界的存在就以它为养料!”
4、《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读后感
《人间失格》给我的感觉是——震撼!写出那样可以与读者共鸣的作品,当时我就想作者太宰治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结果得知他在写完这部作品后便自杀了,非常遗憾那,我很少见到文学界有这样作品如此冲击人心的,那种深藏在人与人之间的东西,居然这样轻易就描写得这样清晰。
本作以一个少年写下的遗诏为线索,由第一手札、第二手札、第三手札组成,第一手札写的是少年对处世态度的困惑,第二手札则是写了少年日益堕落的生活,第三手札便是生不如死的哀怨。
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竟喜极而泣,我不知道为何,只觉得身上每个细胞的液体都要涌出来,心脏某个地方像是被人揪住,狠狠地扯了扯。
或者,我应该说:啊,神,终于有人懂我了。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太宰治这个日本作家,反正之前我从来没听说过,村上春树,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这些日本作家倒是觉得耳熟。直到有一天,我在网上看到一本描述太宰治生平的书,封面上弯弯曲曲,极度扭曲地写着: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当时,我就哭了,无力感从心底钻了出来,莫名其妙的,我有一种预感,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
后来,经历了高考,经历了分离,两个星期前,不经意在图书馆又偶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似乎是最近动漫文豪野犬火爆的原因,太宰治又被挖出来,与动漫中太宰幽默风趣的形象不一样的是书中叶藏酗酒,颓废的形象。不过如果你看懂动漫的话,或多或少也能get一点现实中太宰的影子,这就不是我所说范围了。
如今,看过《人间失格》的人几乎认为这本书的主人公其实就是太宰治本身,也有此书是太宰治自传的说法。
花了两个星期,我才把《人间失格》读完,不是说我读得慢,而是我认为这本书需要细品。我读《人间失格》是本合集,里面除了本来就有第一,第二手记,还收集太宰几篇短篇小说和他个人对世事以及作者与读者的看法。比如维荣之妻,东京八景这两篇短文,我个人认为跟《人间失格》颇有同工异曲之妙。读完这两篇,你会更加了解主人公叶藏的悲哀,也会更加明白为何作者太宰自杀的命途。
有些父母了解过人间失格的意思,丧失作为人的资格,不让孩子们去读有关太宰治的书籍(《人间失格》是其代表作),除却《奔跑吧梅勒斯》。但这个是官方给出的意思,是否代表太宰本人真正理解,就无从所知。不过从太宰生前曾经自杀过五次,似乎从某一角度说明他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作为人资格的说法。其实大家没必要太过于纠结《人间失格》的含义,担心这是不正确的阅读,而有不正确的世界观。虽然这本小说代入感很强,但是如果没有真正承受过叶藏的经历,还要是彻彻底底的,就不会受太大的影响。(特别感性,心理本身有阴影的除外)恰恰相反,我认为,读完《人间失格》后,对人类某些行为会有一定的反省,然后跟木心先生一样发出感叹: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对的,生而为人,我感到很抱歉,不止是失去做人的资格,还有这人间已经到处是虚伪欺骗了,压抑和无奈已经慢慢堆满心头了,而我们什么都不知道,仍旧浑浑噩噩,终日不知梦为鱼。“我实在走投无路了,如同阮籍穷途之哭,其实哭也解决不了问题,唯有死才能得到解脱。”我理解中太宰应该是这样的无奈与痛苦的。
那以上提到的人类某些行为具体指什么呢?在这里,我就说说《人间失格》到底说了个怎样的故事,希望面前的你稍稍能体会。
主人公大庭叶藏,生于一个家风严谨的日本家族,从小他便发现自己跟其他人不一样。叶藏以为天桥复杂的结构是为了让车站像国外的游乐场那样妙趣横生,地铁的建造仅仅是觉得坐地下的车比坐地上的车更有趣。但实际上,公共设施的诞生都是为了方便人类活动。“不吃饭会死的,”在他眼中,这无疑是一种恐吓。由此他得出一个结论:我不知道人为什么活着,我的幸福观和世人的风马牛不相及,我很不安。看吧,我们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头脑古怪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所以为了讨大人们的喜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扮演小丑来逗笑。
故事开始了,面具一旦戴上,叶藏再也摘不下来,他必须收起自己所有的意愿,去当家人、仆人以及同学的笑料。然而假的永远真不了,他被识破了,为了掩饰,他又必须哄好这个拆穿者。假装对他好,假装关心他,安抚他,颤栗度过初中后,认识同为画画的学生堀木。后来一步步跟着堀木堕落,因为整天戴着面具做人太辛苦了,所以叶藏不得不用酒精麻醉自己,用女人安抚自己,他有时觉得自己真该去死,做爱醒来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连画画都丢掉了,肉体都拿去卖了,靠女人生活。酗酒,做爱,吸毒,要整天为金钱奔波,虽然后来叶藏最后一任妻子良子出现了,但还是拯救不到他,因为良子被歹心的商人玷污了。叶藏是如此与这个虚伪的世界格格不入,他正深处在人间的地狱中。正如后记老板娘所说的:我认识的小叶非常坦率,也十分机灵。要是他不喝酒的话……不,就算是他喝了酒,也依然是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
我不知道面前的你对此有何看法。我从来没觉得《人间失格》在描述一个悲伤的故事,它只不过借一个受害者的口吻来讲述人类的丑恶,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同样,我也不觉得现实的太宰治是个带坏头的作家,他只不过自杀了,去寻求解脱,但更重要的是他终于能替自己做一回选择,终于不用带着面具生活。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感受:我为什么要活着?来到这个世界我能做什么?《人间失格》问的就类似这样的问题,但我不希望面前的你选择跟太宰治一样的道路,逃避残酷的现实与自身的力量不足,须知存在就是合理,倘若不能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失业,也可以堂堂正正做一个普通人。
因此,回到开头那句话上,对于“我很抱歉”,我更倾向于我个人理解,是对世间虚伪混乱的人类行为的无奈和痛惜,是站在局外人角度,我没办法改变这个世界,没办法拯救你们,我感到很抱歉。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这本小说写于日本战后时期,也不排除作者太宰治有忏悔的思想。
总之,这是一本()需要带着自己坚定价值观阅读的书籍,毕竟里头描述着大量作者心理独白,不乏灰暗颓废之感,而且读者很容易不知不觉深陷剧情之中。但是,它带来的自省的价值也不容小觑,既然选择这本小说,相信各位也会有一定的思考与判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