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开心网CEO程炳皓:“开心”不开心,上市已遥不可及](http://www.wenzidahui.com/tu/10.jpg)
1、开心网CEO程炳皓:“开心”不开心,上市已遥不可及
开心网ceo程炳皓:“开心”不开心,上市已遥不可及
2011年的夏天,终于有记者见到了程炳皓。
这是个已经销声匿迹了一整年的创始人。他像个走出洞穴的科学怪人,回答一个问题需要停顿几十秒。他望着空无一物的天花板,像在仔细思考,可表情又像是个被老师无端端抽中回答问题的小学生。
曾经辉煌,风光不再。开心网在2009年曾经达到500%的用户增长,但在过去的一年里,用户流失率却高达65%。
最新消息是,坊间传言开心网将会卖给对手新浪或者腾讯。程炳皓坐在我们面前,拒绝证实或者证伪这个消息,就像一个既不愿意承认失败,又难以证明自己成功的普通男人那样。
英雄迟暮,十字路口。他在想什么?
我不能犯错
程炳皓端着雀巢咖啡杯走进会议室,已不再是传言中的百花蜂蜜玻璃罐。他身材消瘦,t恤扎在裤子里,总让人觉得衣服大了一码。他的面容有些憔悴,两眼深凹,一笑,嘴角的皱纹全挤在一起。
“慢了。”程炳皓身子前倾,双手抱臂,眉头锁成个川字,“如果说有失误,那就是我们慢了。从一开始,在团队的组建上慢了,在商业化上慢了,在开放的脚步上慢了。”
此时,alexa的数据显示,微博的用户量增长已达到100%,相对应的是开心网流量的陡然下滑。
失误,这是程炳皓好不容易才下定决心面对的问题。自从2007年底成立以来,开心网一直以sns业务为主,被定位为一家技术型的公司。2009年下半年完成第二轮融资后,在新浪的建议下,才招聘了一名财务人员,而之前的账务业务都外包给了记账公司。也就是说,从一家完整的公司架构来看,开心网到那时才开始考虑公司化的治理。
2009年下半年,开心网不过100人,没有专业的销售团队,也没有广告团队,2011年,公司扩张到600多人,这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更确切点说,程炳皓甚至在一年前才开始进入ceo的角色,而之前只是带领着技术团队硬坳产品和技术。
程炳皓是个贴满技术标签的创始人。
1991年,从北京核工业学校中专毕业后,程炳皓进入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由于爱好计算机,直接被分配到技术部门。1998年底,程炳皓加盟新浪,从高级工程师一直做到代理新浪网cto。
采访的几个小时内,“技术”、“用户体验”几个词贯穿始终。每次提到市场和营销,他都会用技术内容和用户体验代以回答。
和长袖善舞的人人网ceo陈一舟相比,程炳皓显然“木讷”几分。陈一舟紧跟2007年facebook的开放策略,2008年也提出开放,在对应用的投放上,陈一舟则是打快板,快速推出,让市场验证,一旦不受欢迎,立即收拢。
程炳皓的思维逻辑是另一个方向:不能出错。“在写程序时,我是不能犯错的,所以做决策也不能犯错。”2009年,继人人网后,51网、聚友网等也相继开放平台,招揽开发者。程炳皓说,“我那个时候还没有想过开放的问题。”直到今年,开心网才开始大规模开放,此时,从新浪到百度、腾讯,互联网公司一举开放,这无疑将开心网推到四面楚歌的境地。
“你让我回过头去说还会不会考虑那么久,我说我还会这么做的,因为只要它涉及到用户体验,我还会比较谨慎。”( )程炳皓深思了很久,站在一名程序员的身份上,他无疑将“不能出错”的思维贯穿得很彻底,但放在整个中国互联网的大江湖下,程炳皓的这种思维和打法显得格格不入。
突围自身
是该改变了,一年的时间里,程炳皓几乎不面对媒体,而这也是开心网遭遇外界质疑最严重的时期。
“你现在焦虑么?”听到这一问题,程炳皓一阵沉默,他抬头长吁一口气,空气僵住,局面尴尬。“你面对外部环境,微博的快速发展、sns游戏的层出不穷,有压力么?”我继续追问。
“互联网的创新层出不穷,任何产品都会被新的产品分流,开心网曾分流别人的,今天也会被别人所分流,这不是一场短跑,是马拉松。”程炳皓说,“我们不会说别人做了什么,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做什么。”他一口气说完,身体向后一仰,如同答辩完毕。
程炳皓不愿意直面问题,生存的压力迫在眉睫。
这一年,程炳皓不再攻关技术,而是积极奔走,为管理人才,招贤纳士头疼。幸运的是,开心网仍未到绝境,当初那帮跟随程炳皓同甘共苦的兄弟还未有一人离开。说实在的,这是程炳皓想要扳回一城的真枪实弹。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程炳皓想要改变自身,更想改变开心网,来一场突围,完成互联网从娱乐化向实用化的转型。
他似乎天然抗拒谈商业话题,不愿意谈转型。“现在媒体都喜欢用战略转型这个词儿么?”他反问我,把脸托手上。就在采访的前几天,有媒体说开心网转型,他觉得那是误读。
在程炳皓看来,开心网就是一个sns平台,在平台上尝试任何可行的互联网模式是顺水推舟,是业务的延展,而非转型。“我们已经脱离最初的sns,但事实上没有谁定义sns是什么,如果我们做出一个创新的sns业务模式,你信不信,它就变成标准,其他的sns都会照做。”说到激动的时候,他用手指敲打了下桌面。
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一年来,开心网的确在商业模式和业务重点上几经调整,但并无成功的迹象。2010年初,开心网开放了团购业务。2011年4月,因业务问题裁员。2011年10月起,将团购业务外包给f团。可以说,开心网放弃了团购的业务。
无论如何,程炳皓必须再试一次。
程炳皓在新浪的前同事、德丰资本合伙人李嵩波评价说,他是这样的人,很难放弃,特轴,真像个做技术的。
程炳皓可能把最后的救赎放在电子商务上。外界评论说,花大半年时间来研发的社会化电子商务应用,才是开心网下一阶段的重点。
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程炳皓便有了在sns上嫁接电子商务的想法。因为在开心网的ugc内容中,已经有超过30%的内容是在讨论商业消费。为此,他当时还专门去阿里巴巴参观,和马云在北京也有过一次深入的沟通。在那个阶段,同为新浪出身的好乐买ceo李树斌也给了他很多建议。直到2010年中期,程炳皓遍访了国内大部分的电子商务网站,而得到的反馈也验证了他之前的判断。
程炳皓规划的社会化电子商务究竟能不能产生粘性,将沉寂用户唤醒?对于这一点,4个小时的采访里,程炳皓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让之于模式的探讨有些流于表面。他提及最多的是“保持创新,给出更好用户体验的作品。”
这家公司的状态就跟这位创始人的回答一样,凝固住了。它就在那里,但是前进不得,也后退不得。现在回想,上市二字对于开心网来说已经显得非常遥远。2010年7月,开心网曾经计划赴美上市,受阻作罢。现在,程炳皓摇摇头,说:“那个重要么?不重要。”
来源:创业家
2、多年离家已成客:那些遥不可及的儿时记忆
多年离家已成客:那些遥不可及的儿时记忆
文/张金刚
母亲围着锅台忙活,父亲来回打着下手,而我,却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玩手机,偶尔与父母唠句家常。邻家大嫂进院,冲正炒肉的母亲喊了一句:“家里来客啦?”母亲头也顾不上抬,应到:“哪呀,是俺家三小儿!”听罢,我一怔,感觉自己多年离家在外,回家甚少,恍然已成客人。
其实,经常做饭的我,也试图凑到母亲跟前帮忙。可母亲扭头简单一打量我,便摇头逗趣说:“家里灰尘多、灶前烂草多,做饭烟熏火燎、油点乱溅,别再把你的衣服弄脏了。回家一趟不容易,还是歇着吧!”我顿时满心羞惭,挽起袖管,下手忙活,用行动告诉母亲,我还是庄户人,没那么矫情。
可真下了手,便成了无头苍蝇;难动手,光动嘴,问个不停。切菜,要问菜刀在哪?胡萝卜在哪?葱姜蒜在哪?烧火,要问火柴在哪?柴禾在哪?烧什么柴?炒菜,要问铲子在哪?油盐酱醋糖在哪?炒到什么火候二老咬得动?全然是给母亲忙中添乱。无奈,母亲一声笑叹:“算了,还是我自己来吧,你真是越帮越忙!”退到一旁的我,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不由黯然神伤,这还是我的家吗?我还是家里的一员吗?怎么感觉真成了客人?
母亲忙饭,我突发其想,四下找寻家里自己曾经的痕迹。还记得有一沓在师范时的书信,压在柜底,想留作青春的记忆。可我翻了个底儿朝天,也没找到。母亲略显歉意地告诉我:“多少年你也不提这些信,以为你不要了;但又怕有什么秘密,就给你烧了!”我虽不舍,却安慰母亲说:“我只是忽然想起来,是没用了。”
又找曾经的课本,没了;儿时的玩具,没了;穿过的衣服、用过的镜子、听过的磁带,全没了。我没再问母亲,只是愣坐在那里,环顾这个曾伴我孩提、青少时光的自己的家,已然找不到自己生活的痕迹。再坐在这里,真如回父母家做客一般,熟悉又陌生。
吃饭,父母不停地往我碗里夹菜,客气地让我深感不自在,有愧意。饭后,母亲紧着收拾碗筷,把意欲洗碗的我推向一边,扔给了我电视摇控器。()随后,拿出崭新的背褥,晾晒在阳光里,说:“这还是你们结婚那年回家时盖过的。”遥想,因工作忙、有女儿,回家都是匆匆回、匆匆走,已八九年没在家睡过。
父亲说要下地刨花生,问我去不。我高兴地问:“去哪?”父亲搭话:“谷地沟!”我愣了一下,母亲忙提醒:“哎呀,就是你小时候上树摘柿子掉下来的那个山沟嘛。”我“哦”了一声,不好意思地跟着父母出了门。进了沟,却找不到自家的地。也难怪,多少年没回村种地,记忆淡了许多。加上村里的地荒的荒、撂的撂,父母力所能及地捡块好地种些花生,我哪里识得。
陪父母摘花生,农活已显生疏。吃力地扛着口袋回家,一进院,早已口干舌燥,被满树黄澄澄的李子,惹得垂涎欲滴。伸手、拽枝,摘了一瓢,洗了,坐在台阶上,吃个痛快。没想到,片刻一个小孩拉着母亲回家,边走边指着我告发:“奶奶,就是他,偷摘你家李子!”
我和母亲一阵大笑。母亲笑得灿烂,笑孩子的天真;我笑得凄然,笑自己竟成“贼”。童年背诵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今日自己遭遇,才真正明白了当年贺知章《回乡偶书》的尴尬与长叹。
偶然一次回家,丝毫找不到了曾经的归属感。村子,是祖辈们和新生代的村子;老屋,送走了我这位过客,彻底成了父母的老屋。而我,却多年离家已成客,不由怅然若失。
3、不要放弃,即使梦想遥不可及
不要放弃,即使梦想遥不可及
文/ring丶柠
01
大学毕业前,我曾做了一个梦。梦里面泛着铁锈的刀剁着番薯叶子,灰旧的石窠里,半碎的青红叶茎混着糠糊,几头长耳黑花背的大猪正贪婪地吃着。结果凌晨胃肠炎发作,疼醒后冷汗直冒。
裹上衣服捂着肚子叫车去医院,一个人坐在急诊室输液,揉着头发盯着医院的天花板有些自嘲,哎呀,我现在可真狼狈。临近毕业,却没有一丝面对生活的勇气。在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之前,还有多少忧虑重重的夜晚,把梦想、现实和卑劣的自我熬成一锅涩口的中药。悲观的情绪让我自行堕落,慢慢被这潮流淹没。
拿出手机想给家人打电话却又关上,我数着药店门口墙上发霉的斑点不知道说些什么,越来越沉默。
回宿舍喝完药后去卫生间对着镜子刷牙,有那么几分钟,我没有说话,安安静静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往昔所有的片段,在脑海中一帧一帧地铺展开来。看着还滴着水的刘海,下巴上暗青色的胡茬,突然就被一支感伤的利箭击中,难受得要马上弯下腰,连口都没有漱,带着一嘴的白泡沫,转身回房。
之后,和一个朋友说起这件事,我对她说:“很久之前,我记得我总是会通过各种方式去寻找安全感,最后发现其实安全感谁都给不了我,渐渐地我懂了自己该如何去调节自己。我才觉得自己并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强大,为了梦想简单活下去的理由。这一年我必须给自己腾出点时间来,系统地学些东西。”
“真是很老气的对白。”她嗤之以鼻,“你才二十出头别这么绝望。”
“没模仿绝望,就证明我心理素质够好,碰见那么多奇怪的事,到今天没有精神崩溃,我觉得我神经足够大条。”我回了个哭笑不得的表情,然后想到那天夜晚做的那个奇怪的梦,好像我就是圈养那头猪一般。
北岛有一首诗: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虽然我们仍旧怀着痴梦,战战兢兢、前仆后继,混着血与泪,挟着腥与风向前路走去。梦想看起来似乎可望不可即,其实现实还不是仍然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最后成了那个心安理地吃着饲料的黑背花猪,总归是为了生存。
那个心怀梦想的我们,最后都学会了低头。
02
市中心家乐福超市后有一家奶茶店,门面连着后面的三个卧室,一间门后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刊物。老板是个有些秃顶的台湾大叔,店里生意虽然不好,但也能凑合着过,反正他也只是需要个生活的幌子,并不在意收入。
我曾问他:“开奶茶店就是你的梦想吧,你每天一定都很开心吧。”
“不开心。”他说,“因为很累。”
“谁不想梦想成真,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梦想,而是一个方向,只不过我的方向偏了。”他把冰块放进碎冰器,用力地压着,仿佛要将梦想也一并碾碎。
无论结果如何,梦想破碎的过程中,再也回不到曾经憧憬的生活。平和向上的现状已然能满足他抚慰他,他又有什么勇气孤注一掷用“现在”去豪赌一个深不可测的未来。而那些放弃梦想的人,不敢拿现在的安稳去试探未来,最后享受自己选择的路。不管是艰辛还是舒服,都是自己的选择。
可我仍敬佩那些放弃原本安逸的生活,义无反顾奔向另一座城市,为梦想而活的人。哪怕舍弃这点点滴滴筑起的安稳,哪怕要开始一场漫长的两地情书,蜗居在阴暗狭窄的地下小单间里,拿着梦想起步时最微薄的工资,日日夜夜无休止地加班。
我看着他娴熟地重复做着成百上千次的动作,心里暗暗地反驳。
“我20多岁的时候,没有人告诉我30多岁会这么难。”他把做好的奶茶打包递给我,“你还年轻,不试一下,你会后悔。”
“或许吧。”
03
我年少时从未见过高山,未曾想过见过的第一座高山就是生活。当我开始因生活烦恼并踌躇不已,才发现青春的火车就这样快到站了。只是我没想到的是,它在最高速的时候戛然而止,让我撞个头破血流。
人不会永远活着,几十年后一切都成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急于和别人比比谁走的舒服谁走的远,想让自己变成一个better me,可是我们避开了。无论是“人就是要安稳”,还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总之,我们除了性冲动,再也没有冲动想用自己的能力与梦想搏一搏,哪怕擦肩。
梦想是什么呢,梦想就是那个有不竭的动力去释放自我的东西。只要有一个机会让你接近它,你便会很轻易地抛弃你所谓的虚幻情怀,用尽全力去抓到它。
只不过现实却打败了很多人,纵然你可以留得住自己,你却留不住你身边的东西。看看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改变,只剩下自己,那种无法承受的沉重是时间,可没有人能承受那种重量。
一辈子要走的路还很长,热闹的街道里到处塞满着拥挤的梦想。远方即使苟且,也不要放弃,不用迫切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反正夜深才会灯起,人走才茶凉,何必焦急。
04
王尔德说过:人生中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的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已经得到的。总想追求一些东西,但这往往也意味着你会失去一些什么。我们太年少,所以会把一切想得太过美好。
这是不对的。
梦想面前,很多时候犹豫许久,考虑再三,还是没有勇气用现在作为全部的赌注。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公平是因为有的人有能力接受不公平而有的人不能接受不公平,如果人人都有能力接受不公平,这个世界就公平了。这是我自己编来欺骗自己一定要笑看风云的借口,有时候自己的奋斗看不见一丝希望,只能靠编一句话来鼓励自己。
在退出这场豪赌前,往往为自己想了一个足以说服自己的借口,比如”现实“。在一次次顽强反抗中开始改变。有的变得安于现状,有的开始怀疑自己,有的会选择忘记过去杀死过去的自己,然后变成这场斗争的失败者。可是,当看到他人用和我们一样的赌注,咬牙发狠不顾一切地赌了一把而赢得盆满钵满。我激赏他们孤注一掷的勇气和过人的能力,并羡慕不已。
学了二十多年的对错,却发现现实只讲输赢,这算不算叫成长呢。
别人的梦想未必不及你,只不过比你表现得格外精彩些。如果你已经足够幸福了,大概你也不想去纠结那些所谓的梦想了。可是我们现在大概是不幸福的,所以才会如此急切地否定自己。
我们想要的生活无非就是更多的体验这个世界,迎接可能会把我们打倒在地的狂风暴雨。朝着梦想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世界改变我们。
梦想实现的历程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所以它才格外珍贵。
4、梦想不是遥不可及
梦想不是遥不可及
文/大树以西
这不是一篇构筑梦想的文章,也不是心灵鸡汤。
孩提时代,父母会给你造一个梦。第一次被问及梦想这个问题时,稚龄的孩子就学会了大人们给的规则。在中国,一个不宏大不辉煌的梦想是会被嘲笑的。比如说,当大人们问你这个关于梦想的问题的时候,如果你回答的是科学家、志愿军人、工程师等看起来前程远大的梦想时,往往能获得一大片肯定和掌声;如果你回答的是当一个环卫工人或者农民时,众人一致摇头,而你在众人眼中,就是没有出息,认为这个孩子没有大梦想。
所以,即便还不知道梦想是什么,但是孩子们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因为,通常孩子们对梦想的第一课是:照搬大人们给的大梦想。即使孩子已成人,模糊的有了未来的向往,但不遵循规则的梦想仍然不会被承认。
在升大学的时候,班上每个人要填写个人情况表,这关系着我们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场战役:升大学。班上一个成绩很厉害的美术特长生,在个人特长/爱好一栏,填写的:穿针。这当然的引起了班主任和科任老师的震惊,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爱好啊。班主任几次找到这个女生,要求她更改她的爱好,她愤怒的拒绝。我也很不理解她,穿针这个爱好好像听起来并不像一个爱好。她说:我奶奶眼睛不好,却喜欢绣一些花做些衣服。她每次穿针都穿不好,都会让我给她穿针。我一捋线,对准针头,一下就把线穿好了,我奶奶她每次都会夸我很厉害。我就是觉得,这是我的爱好,我不会改。我就希望我以后给我奶奶穿一辈子针。
当时我就震惊了,我忽然就懂得了她。是啊,爱好无大小,特长无高下,心中最热忱的那个梦,本来就是人心底最深沉的愿望。爱好是自己的,梦想是个人的,别人给你画的天空,怎么会是你内心最想要的颜色。
所以,当你发自勃发了热情去努力,去做一些全凭爱好无关利益的事的时候,不要惊讶,是梦想来了。
我的闺蜜,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想做摄影,进了影楼之后她确定,这不是她想要的摄影。于是,她毕业4年,一直在珠宝行业做文案。她抛弃了梦想吗?不是的,以她的话说,影楼里面的摄影模式和她梦想中的摄影是完全不一样的。她进珠宝公司,是因为这是一个美的行业,她做文案,因为摄影背后需要有故事。于是,4年后的现在,通过学习和不断的练习,她的摄影已经有了个人风格。她从一开始就选择抛弃和梦想看似相似又完全不符那一层不变的影楼风格,把文案和个人对美的感知融入自己的摄影作品,她在个人追逐梦想的路上越来越顺。是的,我很欣赏她,她知道自己真正的梦,并一直为了梦想咬牙拼搏着,她简直是我的楷模。
真诚的说一句:不要认为细微的事情不足以谈梦想,也不要把梦想包装成奢侈品,要知道,梦想不是遥不可及。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即使自己像个傻子。像中国合伙人里面的长怀热情和梦想的成东青,咬着牙,流着血,朝着一个方向,把梦想做好,做实,把梦做得,每天醒来,感觉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活力又精彩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