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今天胜过无数个明天

1、一个今天胜过无数个明天

一个今天胜过无数个明天

文/施伟德

有一段时间,每到下午的第一节课下课后,意大利摩德纳市音乐学院就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那些穿着整齐校服的声乐班学生们总是在这个时候拼命地从北侧的教学楼向南边的校区跑去。

原来,每天下午的第二节课,是由意大利着名的声乐大师波拉先生亲自教授的。而校方却在课程安排上出了一点小问题,从而使得在北校区上了第一节课的学生们要跑到最南面的教学楼里聆听大师的教导。为了抢到最好的位置,从而更近距离地与大师接触,男孩子们脱下外套,女孩子们提起裙子,一个个像高速喷射的小火箭般,极其迅速准确地向目标奔去。

在这群孩子里,有个小胖子特别引人注目,因为他总是被所有人甩在身后。这个被同学们称作卢奇的小胖子虽然只有19岁,却比同龄人胖了整整一圈。有些调皮的男孩子有时会和卢奇开玩笑,一边对他做着鬼脸,一边在他前面倒着跑。女孩们跑过他身边的时候,也发出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这些宛如莺啼的声音,传到卢奇的耳朵里显得格外刺耳。每每这时,他都会狠狠地瞪着他们,却谁也追不上,只好一脸的无奈。

后来,为了能抢到好座位,卢奇在第一节课上到一半时,就开始心不在焉地收拾好自己的书本,趴在桌子上养精蓄锐,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能更快速地跑出大门,根本没有心思再去听课。当下课铃一响,他就会拼尽全力抢在老师前面跑出门去。

这法子还真有效。虽然仍然有不少人跑到了他前面,但抢占了先机的他还是比以前跑得更快了一些。不过,当他跑到教室大门时问题又来了:在他进入教室的刹那,身后的同学猛地加快了速度,这样一来,就和他同时进入大门,结果几个人一起被卡在了门口。同学们都比他瘦,能一点点挤进去,而身宽体胖的他却被牢牢地挤在了门框内,胖胖的脸被挤压得像个扁平的大柿子。

就这样,每天想尽了办法,他还是抢不到好座位。更糟糕的是,由于每次都费尽心思去抢座位,导致他第一节课基本上什么都没听进去,而且每次跑到第二节课的教室时,他也累得说不出话来,加上座位位置又不好,他就更没心情听课了。这时,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越想越觉得这样去抢座位简直是得不偿失。他分析了一下自己的情况,觉得自己就算减肥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有太大的效果,想抢到好座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想明白了这一点后,他反而放松了下来。

既然自己没有能力改变未来的情况,那为何不做好当下的事情呢?反正也抢不到好座位,何不干脆静下心来好好地听课呢?

从此以后,他总是等到同学们飞奔而出后,才慢条斯理地走出去。走的同时,他一边思考着下一节课自己学习的重点,一边和匆匆而过做着鬼脸的朋友们打招呼。

由于座位的位置不好,他在大师的课上比谁都更用心地聆听,也因为自己在路上已经为第二节课做好了准备,针对自己的声乐水平想好了学习的重点,所以在课堂上他能更有效率地学习。

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时光匆匆而过,很快就到了卢奇进入这所学校的第五个年头。当初的小胖子卢奇越来越胖,走得也越来越慢了。不过,现在再也没有人对他做鬼脸了。因为,他已经成为全学院最出色的学生,大师的课堂上甚至有他的专门座位。而这一切,都是他靠自己的努力赢得的。

1971年,他参加了阿基莱·佩里国际声乐比赛。比赛前,选手们被告知,首相要来观看决赛。大家都在后台兴奋异常地猜测着谁会引起首相的注意。这时,组委会负责人却发现最胖的他独自躲在一边继续练习发音。负责人好奇地和他攀谈起来,问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人那样兴奋。他向负责人讲述了在音乐学院抢座位的趣事,笑着说:“我也非常紧张好奇,不过,未来还未发生,与其过度地关注分散了精力,不如做好手头的工作。现在的一切,将决定未来的结果。”因为这番话,负责人将这个胖胖的年轻人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当天晚上,他因成功演唱歌剧《波希米亚人》主角鲁道夫的咏叹调,荣获一等奖。从此之后,25岁的他踏上了大师之路。他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高音之王,世人也渐渐地熟悉了他的全名——卢奇诺·帕瓦罗蒂!

也许有人觉得,帕瓦罗蒂是一个天才,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其实,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已经看到,帕瓦罗蒂也许很有天赋,但是,他能成为最伟大的高音之王,关键在于他每天都比别人更加用心,更加努力!他知道,自己可以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把每一天都做好,可以把能改变的都努力改变。我们无法掌控生命,却可以把握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你对待当下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2、好的明天,从今天开始努力

好的明天,从今天开始努力

文/米芷萍

1

在月末的总结会中,公司老板表扬了新入公司不到一年的小毛,并破例提升他为部门副主管。

说破例是因为在几百人的公司,还从来没有人刚进公司不到一年就做到副主管的例子。

老板说小毛能有今天,完全取决于他过去的努力。这一年里,我们所有同事见证了他的蜕变,他能得到这个职位我们也心服口服。

刚入公司时,同事偶尔下班后小聚喊他,他说自己要完成一份报告,如果今天不完成,他会不安到睡不着。

我们那时总认为他是职场新手,对工作积极或者想表现自己也是正常现象。

他说:

我始终坚持今日事今日毕,我要不完成今日事,那之前的努力或许都会付诸东流,想要有更好的明天,就要在今天努力!

而正是因为他这种做事从不拖延的习惯,让他的工作业绩比我们老员工还要突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对自己说:“今天实在太辛苦了,我今天心情不好,还是放松休息一下,等等再做。”

心情可以理解,但要做的工作却不可以这么理解。每一个人都会有拖延工作的冲动,每个人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拖延。

李大钊曾说: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

把今天的工作做完,因为在明天,你又会有新的工作。

明天或许就是你成功之时,所以不要让今天的拖延让成功一再推迟。

2

每年的高考又要进入不到百天的倒计时,不要小看这最后的冲刺阶段。

我堂哥就是最后时刻杀出来的黑马。

堂哥高中时算不上是班里成绩最好的学生,高三之前他的成绩只在中等水平。高二下学期叔叔发生了一次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本想退学出去打工的堂哥被叔叔严厉制止。

从那以后他一改放学回家只顾着上网玩乐,把课本抛在一旁的习惯,每天刻苦学习。

叔叔看他每天因学习很晚才睡,有些心疼他,让他隔天再学。

但堂哥坚持每天完成当天的学习计划。

高考结末,堂哥考入了他理想的大学。

自此,他一直坚持今日事今日毕,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今天。

堂哥大学快毕业时因为成绩和个人表现不错被学校聘用,现在是一位让他父亲引以为骄傲的大学老师。

如果当初他不努力,也许他现在还在为自己的生计和供养没了劳动能力的父亲发愁,也许因为那几个月的怠慢,就导致未来在奋斗的路上要比别人更加辛苦。

生命中所有的概念都是相通的:今日若不走,明日就要用跑的。

3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然而人们总是健忘,总认为一切都来日方长,有些事留到明天也无所谓。很多人认为今日只有一个,而明日却如此多个,何必将所有事情在一天之内完成?

一天延一天,一月拖一月,十分微小的拖延经过不断放大,未来就得付出极大的代价。

反之,努力也是一样,每天尽好当天的力,水滴积累起来可以变成小溪;小溪积累起来可以变成湖泊;湖泊积累起来可以变成大海,未来等着我们的,便是无穷无尽的爆发力。

明天,后天,乃至往后余生,都是我们眼下的付出换来的收获。

只有今天,才是未来的开始,我们没有理由现在就透支明天的安逸,忘记了耕耘。

你的明天是什么样子,是由今天决定的。把握现在,把你想要完成的事情完成在当下,不要总往后推。

成功可以等,但努力却不能。

来源:猫姐能量圈(id:tqq1214cat)

3、昨天今天明天台词

昨天今天明天台词

崔永元:您好…大叔您好…请坐…请坐大叔

赵本山:恩

宋丹丹:恩……咳……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稍微有一点紧张)

崔永元:稍微有一点紧张。大叔大妈呀,是第一次到电视台的演播室吧!

赵本山:第一次。

宋丹丹:恩,是

崔永元:刚来这个演播室啊,都会有一点紧张。你看有这多摄象机,这么多观众,一会咱们谈着谈着就能放松。咱们先来个自我介绍。

赵本山:咋介绍?

崔永元:按您家里的习惯。

宋丹丹:那我先说呗

崔永元:好

宋丹丹:我叫白云,

赵本山:我叫黑土,

宋丹丹:我七十一,

赵本山:我七十五,

宋丹丹:我属鸡,

赵本山:我属虎,

宋丹丹:这是我老公,

赵本山:这是我老母(乐队奏乐)

赵本山:我老伴儿,

宋丹丹:差辈儿了

崔永元:请坐请坐。大叔大妈呀,太紧张了,别紧张。我跟您说这个谈话节目吧,它有话题,咱一谈话题它就不紧张了。

赵本山:对

崔永元:今天的话题是“昨天,今天,明天”。我看咱改改规矩,这回大叔您先说。

赵本山: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

(乐队奏乐)

赵本山:挺简单.

崔永元:不是,大叔我不是让您说这个昨天,我是让您往前说,

宋丹丹:前天,前天俺们俩得到的乡里通知,谢谢。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我说的这个昨天、今天、明天呀,不是——昨天、今天、明天,

赵本山:是后天?

崔永元:不是后天,

宋丹丹:那是哪一天呢?

崔永元:不是哪一天。我说的这个意思就是咱,这个——回忆一下过去,再评说一下现在,再展望一下未来。您听明白了吗?

赵本山:啊——那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宋丹丹:那也不是昨天今天和明天呐,

赵本山:是,你问这——有点毛病。

宋丹丹:对,没有这么问的。

崔永元:我还弄错了我还——那谁先说呀?

赵本山:我说吧,还有准备。

崔永元:啊,准备好啦?

赵本山: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齐心合力跨世纪,一场大水没咋地。谢谢!

(乐队奏乐)

崔永元:这是首诗,

宋丹丹:该我了,

崔永元:大妈也准备啦?

宋丹丹:是——我站着说吧。改革春风吹进门,中国人民抖精神;海湾那旮哒挺闹心,美英合伙欺负人。谢谢!

赵本山:欺负人你谢它干啥完应。

宋丹丹:不礼貌么,

崔永元:这叫什么谈话啊,整个一个赛诗会呀。大叔大妈呀,今天过春节,过春节的时候就不说那些让人心烦的事儿。咱说点高兴的事儿。

赵本山:你看着没,我搁家我就告诉她我说你写这段不行,海湾那事儿那联合国安南都管不了你操那心干啥完应

宋丹丹:那你说吧

崔永元:那大叔说,说说大好形势,

赵本山:各位领导,同志们,

崔永元:要做报告呀?

赵本山:这么说不行么?

崔永元:啊,行,您说吧

赵本山:大家好!九八九八不得了,粮食大丰收,洪水被赶跑。百姓安居乐业,齐夸党的领导。尤其人民军队,更是天下难找。国外比较乱套,成天勾心斗角。今天内阁下台,明天首相被炒。闹完金融危机,又要弹劾领导。纵观世界风云,风景这边更好!多谢!

(乐队奏乐)(坐在地上)

崔永元:大叔!摔着了吧!哎呦,快起来

赵本山:往前迈两步,忘了

宋丹丹:没事儿——挺成功,

赵本山:成功么?……丢人了?

宋丹丹:没

崔永元:大叔大妈呀,这个谈话节目呢,它实际上就是说话,就是聊天……

 

4、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成全了我

张猛:无数个不专业的人成全了我

“我从来没奢望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片子,但是不喜欢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我希望所有人能挤点时间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

“拿到这个奖,我就可以跟老婆说,不用再等3年了,日后可能就会有钱,拍下一部电影。谢谢你,老婆。”10月18日晚,张猛在合肥第一次走上了金鸡奖的领奖台。这是他进入电影圈的第四个年头,伴他斩获金鸡的是导演生涯的第二部剧情长片《钢的琴》。

组委会评语这样写道:电影《钢的琴》是一部创新意识很强、风格独特的作品。既蕴含现实主义精神和气质,又有质朴的个性色彩。创作者把个人命运放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用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塑造了一群诚实可爱、个性鲜明的工人形象,特授予“评委会特别奖”。

“工人阶级的绝唱”,这是张猛眼里的《钢的琴》。很少有人知道:这部作品,差一点成为张猛电影生涯的绝唱。

重回集体时代的“绝唱”

1995年,在中戏上学的张猛回到老家铁岭,帮姑姑装修她的服装店。为了找木料,他去了父亲年轻时待过的铁岭评剧团。在那里,他又见到了小时候见过的那架钢琴。它最独特的地方不是比普通钢琴大,也不是比张猛更年长,而是它并非出自琴厂。造出这架钢琴的,是张猛的父亲和当年样板戏学习班的一群剧团同事。

张猛掀开已经龟裂的琴盖,按了一下琴键,多年后它居然还能发声。只是,按下的琴键孤零零地陷在键盘里,再也没能复位。后来每次想起这一幕,张猛脑海里就浮现出一个词:绝唱。

那一年,张猛印象最深的就是街上经常能看到老工人们打着横幅上街。“其实东北老工业基地从1985年开始,就已经有厂子开始倒闭,95年是最艰难的时候。”

他清楚地记得90年代。那些年,同学中有父母因为经济原因离婚,也有同学的父母下岗后复婚;有人跟随大人远走他乡,也有人因为家庭成绩一落千丈。说不清为什么,一夜间,所有人的生活都变了。

还是在那次装修中,由于要将一块钢板镂空作为装饰墙体,张猛来到铁岭的一个钢材市场。每个店面的老板,都是原来钢厂的工人。买断工龄后,有人不要钱,跟厂里要了车床之类的设备,来到市场开起小店。市场上,车铆钳焊,一应俱全,张猛就这样走完了一块钢板的流水线。

“我看着钢材市场这么红火,一下就被带回工厂繁盛的时代。虽然它不是集体,只是个人,但是这些人组合到一起,又形成一个小的工厂氛围,我又强烈地感受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张猛内心涌起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生活突然变成这样,这是这群人可悲的地方,也是他们可敬的地方。这样一群人,用个体的主动努力,就把体制的改革给消化掉了。没有苦闷,一个个活得还劲劲儿的。”

只能发一次声的琴键,和红火的钢材市场,此后便在张猛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两年前,这个酝酿了多年的故事,终于以“工人阶级的绝唱”打通了张猛的记忆。他决定换一种造琴的材质,用情感将故事中的一群人再度凝结在一起。

把自己逼上梁山

高中毕业那年,张猛告诉父亲张惠中:我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张惠中是辽宁电视剧制作中心的知名导演,赵本山央视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卖拐》、《卖车》都是他的作品。尽管有些吃惊,父亲还是托人从北电找来辅导老师。第一次见面,老师问:你喜欢什么电影?他说:打片儿!“其实我当时真的对电影什么都不懂。”那年北电导演系没有招生,他进了父亲的母校中央戏剧学院,学习舞美。

大三那年,张猛看了一部电影。片中那个友情、亲情和爱情全被瓦解的小偷,茫然无依地游荡在山西汾阳的小县城,深深打动了张猛的心。“我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视角,可以让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出现在电影上。”这部令张猛恍然大悟的电影,就是贾樟柯的《小武》。“贾樟柯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绝对宽泛的视角。更重要的是,他让我们的内心变得非常强大,我也想去做那样的事情,我也想去拍那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人。”

大学毕业后,张猛分到辽宁电视台作舞美师。拆台、装台的工作日复一日,强烈的厌倦让他跟小武一样,有大把时间在街头看热闹。那天他在沈阳红旗广场遇到了一群吹喇叭的杂耍艺人,讨钱的托盘举到面前时,他掏出10块钱。艺人全家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单独为张猛吹奏了一曲《梁祝》。

“我听完扭头就走,一转身,满眼是泪。为什么你们不能干点别的?”张猛说,“我好像突然明白了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后来变成了一个老愤青。”

第一次拍片是2002年。那年春节回铁岭过年,他盯着手里《铁岭日报》看了半天。一天中,居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突发奇想的他,想把报上不同版块的新闻事件拍出来放在一起。跟朋友一讲,朋友说:又难拍又没意思。后来他们换了思路,打算拍一个工人退休第一天的生活,这就是纪录片《耳朵大有福》。尽管设备简陋、制作粗糙,它还是在法国和韩国连续获奖。

在那之后,他离开电视台,进入本山传媒担任副总裁,主管广告和企划。在赵本山一次备战春晚的过程中,他提出的建议令创作打破僵局,后来这个小品由他担任编剧,这就是《卖拐》、《卖车》系列的终结篇《功夫》。

二十出头,荣膺副总,在外人看来风头无两,但张猛始终不快乐。本山传媒的主营业务一直是二人转演出。“我对二人转根本没有兴趣,也不喜欢广告这些经营事务。”

促使他向赵本山提出辞呈的又是一部电影宁浩的《疯狂的石头》。毕业后,张猛曾经去北电进修过一年半,当时宁浩正在那里上学。《疯狂的石头》在当年以口碑和票房双赢成为年度黑马,这让张猛心中五味杂陈。“不能再这么耗着了,我得去拍片。”

不难想象,辞职的举动令赵本山极不高兴。离开后,张猛迅速将纪录片《耳朵大有福》改出了剧情版的故事大纲。看着张猛长大的范伟担任了男一号。开机那天,张猛的妻子来片场探班,她已经有了身孕。张猛很清楚: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所有新人导演拍长片处女作遇到的难题,张猛一个不落,全部遭遇。艰难拍完的《耳朵大有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拿下亚洲最佳新人奖。得知张猛自己垫了70万,一个女评委对他说:张猛,你的下一部片子,一定要用健康的资金来拍。

“国际著名穷人团队”的集体冒险

这位女评委,就是张猛“下一部片子”的女一号秦海璐。但“健康的资金”在《耳朵大有福》问世整整两年后,依然看不到踪影。

《钢的琴》筹备时,遇到过一位有意投资的国企领导。那人一上来就跟张猛说:“我觉得应该让这群人最后开一个钢琴厂,然后组成乐队,去营销。片子最后有1万个孩子,集体弹钢琴,布满广场,这个场面就大了。音乐再一起,把气氛煽上去。”张猛当时就懵了。

另一位知名制片人告诉他:“我来投资,但是你不会有一分钱的片酬,主创的劳务都得降一档。我们不用胶片拍摄,换成高清。你同意,我们就来做!”张猛拒绝了这份苛刻的合约。

最终,《钢的琴》在只有7万元的情形下冒险开机。“国际著名穷人团队”,张猛这样称呼自己的剧组。制片人来自美国和韩国,摄影师来自台湾,张猛是“亚洲新人”,秦海璐是“金马影后”。开机时,秦海璐私下跟他说:我们这个团队里,我算是最有钱的人。(励志故事  )如果你没钱了,一定要告诉我。不管发生什么事,一定要拍完。只有拍完了,才有电影。

剧组边拍边借,最后账上只剩下47块钱。倾其所有垫出97万后,张猛把家底掏空了。秦海璐最后自己掏钱,成为影片的出品人。

片中有一处,主人公陈桂林在铁路桥附近炸鱼。陈桂林点完炸药后,镜头没有对准小池塘,而是跟着他一起离开。因为剧组没钱买炸药,只好在后期配了一个爆炸声。甚至连买烟饼的钱都没有。片中出现的烟雾效果,是工作人员扬灰造出来的。

关机前的最后一个镜头,所有人都在等待。很多工作人员都纳闷:“怎么回事?人都在,为什么不拍?”因为没有胶片,大家在等从北京赶来的最后一本胶片。“就剩这一本,多半尺都没有。只能拍一条。”

先后亮相多伦多电影节和东京电影节后,《钢的琴》声名鹊起。国内上映前,“改名风波”又一次让它成为关注焦点。因为觉得片名不够商业,投资方有意改为《疯狂的钢琴》。“如果改名,明天的宣传活动,我扭头就走!”上映前,秦海璐在微博中力挺张猛。投资方整体接盘后,所有人垫付的资金悉数返还,秦海璐也不再出任出品人。

“其实不怪投资方,在1500份观众问卷中,九成以上的观众表示会看《疯狂的钢琴》,只有不到一成的观众选择看《钢的琴》。”

我不希望别人像我那样去扛

《钢的琴》票房550万,与成本基本持平。

“我从来没奢望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个片子,但是不喜欢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我希望所有人能挤点时间静下心来,回头看看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

张猛特别留恋工厂繁盛的时光。他总也忘不了早上上班的时候,铁路道口拦下乌泱泱的人群,每个人的后座上都别着铝制的饭盒。菜市场、澡堂子里,大家彼此都认识。电影院门口,有人安心做着自己的小买卖。“所谓繁盛,是说那个时期的精神面貌。不像现在,谁瞅谁都不顺眼。日子过得特别快,每个人都很焦灼,物质成了衡量家庭和个人的惟一标准。你挣不着钱,就只能搬把凳子出去晒太阳。”

《钢的琴》中有一对即将被拆掉的大烟囱。张猛形容,它们是“工人阶级的阳具”,工人阶级不再是老大哥,炸掉它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我不知道是该竭力挽留,还是该默默地看着它离去。突然有种莫名的忧伤,似乎觉得有话要说,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时光荏苒,社会变革,如今为了时代发展的进程,要求它离开,我们总要试着做点什么……如果我们成功,它将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失败,它将会成为我们一段美好的记忆……”

这段话,既是戏里汪工对于自己和烟囱之间情感的诉说,也是张猛想告诉过去那个时代的一段内心独白。片中过度的轨道横移拍摄饱受影迷诟病,但是张猛不以为然。“我的每场戏,摄影机就是匀速运动,这是一个客观的视角,它是时代步伐的一个象征。不管镜头下的人是否跟得上,它都会按自己的节奏向前。尽可能让画面平面化的处理,就是想展示工业的废弃空间,人在那个空间里会变得渺小,这是拍摄前一个既定的方针。”

电影成功后,《钢的琴》被改编成电视剧版本,张猛出任了编剧。他为电视剧版取了新的名字《离幸福就差半步》。原本投资方希望由他担任导演,正常情况下,一个电视剧导演一天最低拍摄6页剧本,但是他1页都拍不完。后来他找到父亲:“你来导吧,我实在力不从心。”

还有一个原因也让张猛对拍摄电视剧丧失兴趣。“你不可能在电视剧里放入大量的个人情怀。”张猛说,“我一直觉得,梦想不重要,情怀最重要。我用两部片子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导演。不是为了讲这点情怀,我完全可以干一辈子栏目的舞美。”

著名学者戴锦华评价张猛说:他用自己的制片困境告诉我们,即使在今天,即使在整个资本过剩的中国电影环境中,爱电影的年轻人,必须以一种献身精神,开启你的献身事业。

采访时,张猛的一个老朋友打来电话,跟他倾诉自己的苦恼。那也是一个为电影梦坚持了多年的青年导演,按照投资方要求,新片将启用一位最近相当走红的内地小生,但是导演本人觉得不合适。“我不希望你跟我一样,”张猛在电话里告诉对方,“我是扛下来了,但是这条路不好走,我不希望你也走一次。”

拍完《耳朵大有福》后,张猛的妻子跟他说:现在你也拍过了电影,这回你该满足了吧,该回来踏实过日子了吧。张猛停了半天,说:我还想再拍一部。妻子说:那好,我再给你3年时间。如果3年不成,那咱们回家。你回电视台上班,实在不行,咱俩开个小店。

“我很幸运,不是谁都能扛下来。有很多人都在扛,一样在坚持个人情怀做东西,但是到今天也没有哪部片子出来。你只有冲出来了,家人才会过得更好。我好多的经验不可复制,也没有任何值得借鉴的东西,更多还是幸运的部分。我遇见了我的韩国制片人,没有他,就没有我的第一部戏,到今天他还在应对自己的一些官司;没有我老婆也不行,我的家庭一直很幸福;还有我的美国制片人,虽然不接地气,但是一直很执着。”张猛说,“无数个不专业的人,造了一个《钢的琴》,也成全了今天的我。”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