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子女勤劳品质的十条建议_培养子女专注力的方法

1、培养子女勤劳品质的十条建议

培养子女勤劳品质的十条建议

    为了给孩子的终生事业奠基,请家长们从小培养孩子勤劳的品质。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使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呢?李东海教授提出10条建议,供家长们参考:

    1、鼓励孩子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要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品质,只凭讲道理是绝对不行的。必须引导鼓励孩子亲自参加劳动。可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小孩子要先做好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如收拾自己的文具、书包、书桌、衣服,自己洗头、洗手绢、收拾自己的房间,然后再帮助父母干一些家务活,如洗菜、洗碗、浇花、扫地、托地板、擦玻璃、买日用品等。家长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的劳动,对孩子劳动的积极性要予以赞扬,对孩子劳动的成果要要予以肯定,要让孩子在劳动中不仅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也要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孩子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家长就可以称赞孩子的房间像宾馆,还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让其他孩子“参观”;农村的孩子参与了种菜,等菜长大后家长可以精心为孩子做一顿可口的菜肴,让孩子和家人“享受”孩子的“劳动成果”。

    2、家长做一半留一半,促使孩子动手

    留个步骤让孩子主动配合,是逐步训练孩子自己穿衣服、脱衣服、洗衣服、整理书桌、收拾房间的最好办法。大人在最初帮孩子穿衣服、脱衣服时,留下较简单或最后一个步骤让孩子自己做,然后根据他的熟练程度逐渐增加难度和要求,这样很容易帮孩子学会穿衣服、脱衣服。再如,母亲在帮孩子洗鞋袜时,( https://)只洗一只鞋、一只袜,给孩子整理书桌、床铺时,只整理一半,剩下的一半让孩子自己做。这样孩子会为这“半拉子工程”感到别扭而不得不动手去做。而你做的那一半也会为他做另一半作了示范。

    3、运用自然结果法,催化孩子的劳动意识

    如果要让孩子养成自己洗衣服的习惯,那么,孩子不洗衣服,你也不要管,你就让他穿脏衣服,你别唠叨他,别督促他,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会自己洗的,家长千万不要看不下去了,就帮他洗了,然后再把孩子骂一顿,或强制他去洗了。你想让孩子自己收拾房间,那么,他不收拾,你也不要管,你就让他脏乱下去,你别唠叨他,别督促他,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会收拾的。这样坚持下去,孩子如果能自己主动去做几次,习惯就慢慢养成了。家长千万不要看不下去了,就帮孩子收拾了,再把孩子骂一顿,或强制他去做。因为使用权威强制孩子干活,会使孩子觉得干活是一种惩罚,是痛苦的事情,于是更加憎恨劳动。所以这种处理方法并不能帮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

    4、用表扬和奖励,激励孩子的劳动习惯

    有些孩子在学校里很热爱劳动,在家里不热爱劳动。这只能说明家长在培养孩子劳动意识方面存在着误区。孩子可能是在学校的劳动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夸奖,在家里却没有人对他提出劳动方面的要求,或者劳动后并不能得到家人的表扬和奖励。

    为了帮助孩子形成劳动习惯,在孩子劳动习惯未形成时期可以适当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譬如,你可以先给孩子订立劳动协议,并安排劳动任务。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得1至3分,积分满15分,去逛动物园一次;积分满20分,买卡通书一本;积分满30分,吃麦当劳一次……这样可以逐渐地巩固孩子的习惯行为。经验证明,这种办法能使孩子在短期内勤劳起来。等孩子的劳动习惯建立起来以后,你可以告诉孩子:前一段时间你表现的很好,说明你完全可以勤快起来,但是,要知道,家庭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的义务,前一段时间,为了养成你的好习惯,我们采用了奖励的办法,现在,你已经可以胜任为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所以应该和爸爸妈妈一样,为家庭无偿劳动了。

    5、尝试着让孩子打工,增强其自谋生路的能力

    家庭教育要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意识。父母要让孩子从小认识到劳动的价值。美国有好多中学为了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将毕业时,必须不带分文,到社会上独立谋生两周才允许毕业。2004年河南省一所中专也采取了同样的办法,要求每个学生只能带5块钱离开学校到社会上谋生一周。为了防止意外,学校专设了一部热线救助电话,使学生能随时与学校联系。并有几个记者跟踪报道,但不许提供帮助。这一举措,当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在美国的中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是: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到12岁以后,就必须得给家里的庭院箭草坪,给别人送报纸,以换取些零花钱。一些家庭还要求孩子假期里在附近当勤杂工,或帮人箭草坪,或帮人扫落叶,或帮人铲积雪等。美国的父母们常说,只要有利于培养孩子谋生的能力,让他们吃些苦是值得的。

    日本有一句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根据这些道理,中国的家长们至少应做到:小学生自己的吃饭穿衣、整理书包、整理房间自己负责;中学生自己洗衣服、帮助做家务,农村的孩子干点农活;大学生做家教,打零工,都是应当的。

    6、鼓励或带领孩子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公益劳动是一种知和行统一的实践活动,能体现一个人的爱心和社会良知。鼓励或带领孩子参加公益劳动,能在认知和行为两方面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会让孩子树立起“心系他人,心系集体,心系社会”的思想观念,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从公益劳动中体会社会对自己的期望。这些都是一个优秀人材所应具备的素质。

    公益劳动,小到清扫楼道、清扫公共庭院、义务扫雪、为残疾人服务、到敬老院打扫卫生为老年人服务,大到义务植树、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对于孩子参加这些活动,家长应给予及时地肯定和赞许,这会使孩子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公益劳动的快乐。

    7、不要把做家务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

    家长要通过赞扬孩子的劳动行为、珍惜孩子的劳动成果来使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避免夸大劳动的脏和累,更不要把劳动当作孩子犯错误后的惩罚手段,不要用恐吓的语气强迫孩子做家务。要让孩子感觉到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8、不要无意中挫伤了孩子劳动的积极性

    孩子初学做家务时,肯定做得不太好:才学穿衣,可能穿得慢一些;才学扫地,可能会不知道先从哪里开始扫起;才学洗碗,可能会把碗打碎;才学烧饭,可能会把饭烧焦;( https://)才学洗衣,可能洗得不太干净。我们家长不要因为孩子做得不好而表露出不满意或不放心,这样容易挫伤孩子劳动的积极性。也不要在乎孩子打碎一个盘子一个碗,与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相比,打碎一个盘子一个碗又算得了什么呢?

    9、让孩子“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是对劳动者的最大奖赏和最大鼓励。如果长期享受不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劳动者的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孩子如果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齐,家长可以组织邻居的小朋友来“参观”,时孩子感到自豪;孩子经常浇花,等花儿盛开时,家长可以让自己的同事来赏花,趁机表扬孩子一番,使孩子感到骄傲;农村的孩子参与了种瓜种菜,等瓜果蔬菜成熟时,妈妈可以给孩子做一顿丰盛的菜肴,让孩子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这可以强化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促进孩子劳动积极性的“可持续发展”。

    10、家长要做出示范

    做家长的首先要乐于助人,热心为群众服务,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为孩子做出榜样。譬如,每天早饭前,父亲打扫客厅和卫生间,母亲打扫卧室和厨房,天天把家里整理地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定期打扫门外与邻居共有的空间的公共卫生,同时也鼓励和督促孩子整理自己的卧室和书桌。这样对孩子会有积极的影响。相反,确有一些家长懒惰邋遢成性,家里总是一片狼藉,对楼道的公共卫生更是不闻不问,对邻里的困难和疾苦漠不关心,这些举止对孩子将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链接地址:jiatingjiaoyu/20100130654.html

推荐阅读:[给家长们的建议(三)] [处理好亲子的关系的五条建议]

2、培养子女专注力的方法

培养子女专注力的方法

 

朋友的儿子小强读小学五年级,脑子确实很聪明,可就是专注力不强,思想经常开小差,你说这他却想着那。对任何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好喜新厌旧。开家长会时,朋友很诚恳地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孩子的情况,老师说:“你这个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专心,上课45分钟,有多半时间心不在焉,所以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游。比如,有次我在上数学课时,再三强调这是重点,请大家注意听,却发现他在玩小镜子。唉……”朋友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学习不专心。

专注力对于孩子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专注力不强,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而且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确实,专注于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成功的第一大要素。尤其青少年,只有善于克制自己,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完成自己的职责,才有成功的希望。

一个白痴孩子,每个人见了他都会烦,包括他的父母,都认为他这辈子完了。可谁想到他却极喜欢画画。老师和他的父母就让他在地上画,然后在地上铺上白纸,( https://)让他在纸上画,又给他不同颜色的水笔,让他尝试着用它们。这个白痴就一直抓着他的水笔,除了睡觉之外,都在不停地作画,没有人指导他,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水笔。

10年后,他画的画被人拿到了展卖会,结果,意外地卖出去了,他得到了16英磅,而且被许多资深画家看好。他就这样一举成名,他的名字叫理查·范辅乐,苏格兰人,他的作品在欧洲和北美展出100多次,已卖出1000多幅作品,每幅的售价是2000美元。

他现在还是一个白痴,喜怒无常。但是,他手中握住笔,便成了一个天才的画家,他懂得渲染、布局,许多绘画手法让人匪夷所思。

现在许多人在感叹一个白痴竟然可以成为画家,但谁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细节,他眼里没有其它的诱感和干扰,只有他的水笔,即使在吃饭的时候还握着它,有几个正常人能做到?

一个白痴画家,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专注、执着和坚持的巨大力量。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要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具体来说年轻的父母可以这样对孩子进行专注力的训练。

方法一:视觉专注力训练。让孩子看一些照片或动物图片,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给孩子看一照片,让他说说照片里都有什么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他们每个人都在干什么等。不过让孩子观察的东西要不断地变换,不然孩子就会感到没有兴趣了。

方法二:听觉专注力训练。给孩子讲故事,事先说好,故事讲完之后要提出问题让他回答,如果能够在讲故事之前就把要问他的问题提前告诉他,相信效果会更好。这就好比我们听老师讲课一样,如果先做好预习,找出了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在听讲时就会特别留心,因为是带着要寻找答案的愿望去听的。

方法三:动作专注力训练。即通过让孩子完成特定的动作来达到训练注意力的目的。比如教他做一些体操动作、舞蹈动作或一些游戏动作,都能达到这种效果。

方法四:混合型专注力训练。实际上就是把眼睛看、耳朵听和动作结合起来,既训练了视觉和听觉,又训练了动作。这种训练难度大,可以边说边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跟着做,比如说出一种行动,让孩子表演出来等。

推荐阅读:[怎样培养孩子写一手好字] [家长,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3、人生成功的十条建议

人生成功的十条建议

对于一个人自身而言,他在降生的那一天并不存在有什么人生目的,他的大脑除了先天拥有的不满足的本性以外,并不存在有什么意识,也就更谈不上什么人生的目的了。虽然他自降生的那天起不存在有人生目的的目的,但是,他在未降生以前却被时代赋予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报仇雪恨,传宗接代,做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等等。

所以人生的目的,对于人类来讲是为了延续人类的千秋万代和生生不息。中国幸福学研究认为,人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所以人生的目的,对于个人来讲是为了幸福,人的一生虽然不一马平川许多坎坷,但是只要把握现在,把活着的每一天当做你生命的最后一天认识对待,命运是自己把握的,不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后悔;对于社会来讲,人生的目的在于你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不在于有一手好牌,而在于有一手坏牌却能将它打好。建议每位渴望成功的朋友认真体会一下十条建议:

一、人都是逼出来的;

二、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三、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

四、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才会让人看出来;

五、过去酒逢知己千杯少,现在酒逢千杯知己少;

六、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七、人生两大悲剧: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

八、人生和爱情一样,错过了爱情,就错过了人生;

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十、要成功需要朋友,要取得巨大成功,需要敌人。

推荐阅读:[人生建议三十条] [励志大师吴光洪的十条励志格言]

4、培养子女健康人格的五条建议

培养子女健康人格的五条建议

 

1、保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

    孩子虽小,却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家长要学会洞察儿童内心世界,要用商量、引导、激励的语气和孩子交流,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而不是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能因为孩子小,而随意斥责或辱骂,特别不要去嘲弄、讽刺孩子。这些都不利于儿童个性健康成长。对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父母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其自信心,保护自尊心。

2、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和爱心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学会与人交往。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有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应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

3、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作用巨大。和谐的家庭气氛有助于儿童生活态度积极、主动,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到家庭活动中。父母之间的互相爱护、关心、体谅;父母对长辈的体贴、尊重、照顾;父母对孩子严爱适度,有要求,有疼爱,能够使孩子形成自尊、自信、亲切、责任感等积极情感。(  https://)然而,如果生活在充满不和睦、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中,如家庭成员关系不和,经常吵架,在这种环境生活的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有的甚至会有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时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4、要培养孩子生活的独立性

    现阶段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孩子都是家中的小太阳,吃、喝、玩的条件都是家中最好的。但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认为孩子只要专心学习就行了,其他的事都由父母包办代替,导致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根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久而久之,孩子过分依赖,长大了容易形成依赖性人格障碍。

5、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展心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习惯成就未来。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往往在孩提时代。所以从小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初步的时间和纪律观念。让婴幼儿按时起床、吃饭,如果孩子不配合,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要上班,不能迟到,而不要迁就孩子。适当的约束可以避免孩子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意识。

推荐阅读:[人格魅力构筑威信的6个标准] [培养子女勤劳品质的十条建议]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