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江主席献花读后感_毛主席践论读后感

1、我给江主席献花读后感

我给江主席献花读后感(一)

《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文章至今令我记忆犹新。这篇文章是香港的一位少先队员姜咪咪,在香港回归之时代表香港青少年给江主席献花后写的一篇作文。

读完这篇文章,我仿佛看到了香港回归的盛况,看到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看到了激动万分的香港同胞……我内心百感交集,对我们伟大的祖国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与爱意。从1897年到1997年,整整一个世纪,香港就像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倍受欺凌。香港人在洗刷了百年耻辱后回到祖国怀抱的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今,香港之所以能够回归,是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日益富强。正因为我们有个强大的祖国,我们才有了幸福美好的今天。

我给江主席献花读后感(二)

《我给江主席献花》这篇文章讲了主人公香港学生姜咪咪给江主席鲜花的故事。

老师告诉我们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的日子是1997年7月1日。我觉得香港被英国抢去是因为当时的zf太无能,但有志者事竟成,现在香港已经回到了我们的祖国。香港还有我国“东方之珠”的美称,是个深水港,被一位世界三大天然海之一,香港又是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中国就是母亲,这象征着是散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这篇课文还讲了姜咪咪和香港人民对领袖的衷心爱戴和回归祖国的激动。读完了这篇课文,我看到了香港回归祖国的隆重;看到了五星国旗随旭日一同升起……资料上说,邓小平爷爷有一个心愿就是:"哪怕坐着轮椅,也要在我们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这是邓小平爷爷的女儿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这是邓小平唯一的心愿。”但就在1997年2月香港回归之前,这位曾经为香港回归庆祝了巨大心血的世纪伟人与世长辞,留下了遗憾。

学完了课文,我感到无比自豪,因为我是奋发努力的中国人!坚强无比的中国。

我给江主席献花读后感(三)

最近,我们学了第5课《我给江主席献花》,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在我们反复表情朗读后,使我对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的比较深刻: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我”随着欢迎队伍在启德机场等待江主席一行的到来,并给江主席献花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国家领袖的衷心爱戴以及在回归祖国的大喜日子里香港同胞的无比激动和欣喜之情。

香港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北临深圳市,是一个有“东方之珠”美誉的国际化大都市,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香港是一个优良深水港,曾被誉为世界三大天然海之一。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被英国用武力强行租借。()

香港“回归”,洗刷了中国人百年耻辱。香港“回归”:就像一个失散多年的孩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挨打,贫穷挨打,香港被英国占领,就是当时清朝zf软弱无能,现在“回归“说明祖国的强大。所以我们要勤奋好学,开支脑筋,发明创造,使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让那些曾经欺侮过我们国家的人都向我们低头。

2、毛主席践论读后感

毛主席实践论读后感(一)

刚刚读了一下毛主席的实践论,现在想说说感觉。总体上来说,都是在讲两个字,认识(1)。对事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世界的万事万物的认识。

那么如何认识呢?首先是感性的认识,就会对这些事物或人或物有一些印象或者说是片面的碎片。然后再通过不断的认识,就会上升成一些理性的概念或观点,这些是比较理性的。再不断的认识与总结过程当中,你就会有自己的一些主观的理论或观点。通过这些理论指导你的实践,就会有一个判断,当然这里面肯定要结合你的感性的认识。因为这些感性的认识可能就是你的经验。然后再总结,就形成了一个科学的规律或者叫科学的系统。但这没完,还要不断的透过实践去总结与发现真理,就是这样循环以至无穷!

就像易经里面讲的哲学思想一致,然而只是毛主席只是把“她”运用在军事或判断事物上运用到淋漓尽致。

毛主席实践论读后感(二)

说句心里话,毛主席的文章,我读过的并不多。除了那几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以外,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应当算是《实践论》了。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的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文章。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它引人深思,虽然时光流逝,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讨论。

《实践论》曾这样总结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在毛泽东看来,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又有待于深化,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首先,让我们看看《实践论》的产生: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开始传播和发展。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的先进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威力,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得到了迅速传播。

毛主席实践论读后感(三)

《实践论》是一篇讨论认识与实践关系的文章,写于1937年7月,虽然已过去70年,可这个话题却依然是如此新鲜,值得我们去讨论。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论。这种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科学地概括为“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表现在实践第一的观点、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的思想以及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等等的提出和展开。这些思想和观点,从理论上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辩证发展过程,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首先,实践第一的观点。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如果界定实践的内涵和范畴。那么实践就是人们能动地变革现实的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自觉的能动性”。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在这三项基本形式中,生产斗争“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其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首要地位,从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和目的四个方面揭示了实践对于认识的决定作用。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实践始终处于首要的、决定的地位。

其次,关于认识发展的两个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是第二个飞跃。历史上的哲学家总是千方百计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然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要善于在总结实践经验,在再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

最后,认识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实践活动也会跟着变化发展,所以,认识同样要不断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着矛盾和斗争,因而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同样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过程也应当是无穷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不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经常不断地升华,使零碎的变成系统的,朴素的上升为理性的,又回到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在阅读这篇论文中,我还可以明确感受到毛泽东渊博的知识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在文中引经据典,不论是马列主义的著作,还是古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都有引用。而且论文中例证丰富,言语直白、生动,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泽东用活灵活现的语言向人们诠释了深奥的道理。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他读了很多哲学著作,西方的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如老庄等人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3、毛主席的军装读后感

毛主席的军装读后感

这是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毛爷爷在延安时穿着一套洗得发白、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大家几次给他换一套新的,他都不同意。有一次,同志们背着他给他领了一套新军装。他发现后,硬逼着大家把新军装送了回去。毛爷爷的那套军装穿了四五年,到底有多少块补丁呢?一个警卫员数了一下,大大小小共有18块。

看完这个短小的故事,我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身上,看到了闪光的思想品格。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但是,我们仍然要继承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做到艰苦朴素永不忘。

可是,现在有的同学一听老人进在旧社的苦,说现在还要艰苦朴素,不能奢侈浪费,就说什么:“那是旧社会了。”好象新社会就再不需要艰苦朴素了,这种想法是很不对的。我以前也像有的同学那样挑吃挑穿,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深深地感到应该继续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我们新中国的少年儿童一定要继承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生活上要俭朴,向毛爷爷学习,在行动上,从小事做起。除了刻苦学习之外,不应该比吃穿,不要乱花钱,不能随便浪费东西,不要乱花钱,不能随便浪费东西,应该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4、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一)

我们学了《毛主席在花山》一课文章记叙了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来到花山村,为解放全中国的事业日夜操劳者。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毛主席在花山做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多乡亲们的爱护和关怀:1948年春夏之交,毛主席隐居在花山村,为解放全中国操劳着。毛主席在工作时听不到下面花椒树下的碾米声时,便让警卫员把乡亲们都请到这儿来碾米;当乡亲们碾米口渴时,便让炊事员给乡亲们沏茶;当乡亲们碾米累了时,便上前帮乡亲们推碾。

从这篇课文中我可以充分的体会到毛主席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同志,你想过没有,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我们能有今天这个胜利局面吗?我们吃的穿的,哪一样能离开群众的支持?全国的老百姓就是我们胜利的可靠保证。反过来讲,我们所进行的斗争,不也正是为了全国的老百姓吗?”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百姓们在毛主席心中都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上帝!说明毛主席非常重视老百姓们,把他们都当作家人一样。

毛主席可真是一个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的伟人!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二)

今天,我们学了《毛主席在花山》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感动了。

文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毛主席身为国家主席,竟可以放下架子帮助乡亲们碾米,和乡亲亲切和蔼的谈话。

我不禁发自内心佩服主席的品质,他总是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关心爱护群众,()不搞特殊化,与人民平等相处,所以人民群众为主席着想。

我仰慕毛主席,因为理查德。斯蒂说过:“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真正的品质。”毛主席主就是这样伟大而平凡,与人为善的人。

之后,我明白了伟人是会谅解,是会平等待人的。

《毛主席在花山》这篇文章,激励我前行,也让我学会了平等待人。

毛主席在花山读后感(三)

在母亲的催促下,我不得不拿起语文书,翻开目录。《毛主席在花山》这6个字引起了我的好奇,随着目录后面的指示,我翻开了第1页,津津有味的看着。读完后,我被毛主席这种平等待人、关心群众、、爱护群众的品质所感动。这篇课文讲了毛主席在花山为群众所做的三件事:

警卫员怕误首长的事,让乡亲们到别处碾米去,而毛主席为了不耽误群众的正常吃饭,又让警卫员到花椒树下碾米。从这件事中,体现了毛主席平等待人,把群众放第一的思想品德。

毛主席让警卫员把那筒辗转了多少次才到他手里的茶叶交给炊事员,让他每天这个时候沏一同茶水你负责给碾米的群众送去,警卫员迟迟不肯接过那筒茶叶,毛主席向警卫员讲道理,警卫员这才接过茶叶。这件事表达了毛主席关心群众,不把自己放在特殊位置。

警卫员一再动员乡亲们才一碗一碗地喝起茶来,接着又给乡亲们讲喝茶的好处。毛主席走出来,详细的说起了喝茶的好处,后来,又帮母女俩推碾子,这件事表达了毛主席密切关心群众的生活。

《毛主席在花山》这篇课文中的三件事都讲了他平等待人、关心群众、爱护群众,把群众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学习毛主席这种大无畏的精神。

5、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