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大学的最后一年有一门课程叫“人生”
最后一节课,老师说要考试。“三道题目都很简单,”老师笑眯眯地说,“记得父母生日的同学请举手!”片刻,女生都齐刷刷地举起了手,有几个男生畏畏缩缩地举起了手,又放了下去。
老师继续问:“教学楼里有三个清洁工,谁能叫出其中两个人的名字?”这下大家都傻眼了。三年了,怎么从来没留意过她们?
老师接着抛出了第三道题:“你是否打过自己的耳光?”这一回,所有的学生都哧哧地笑了起来。打自己耳光,恐怕只有傻瓜或疯子才干得出来吧?
嘈杂的议论声渐渐平息下来了,老师说话了:“‘人生’这门课程,旨在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教导我们今后如何立身处世、如何成人成才。今天的三道考题,可以说是对同学们做了一个大概的检验。”
“第一题——记住父母的生日。”老师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了“孝道”两个字,“孝道教人善良,心存孝道的人,必定具有善的根苗,有善的根苗,才可能开出善花,结出善果。”
“第二题——记住你身边每一个人的名字。”老师又写下了“尊重”两个字,“记住别人的名字,是尊重别人的表现之一,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励志诗歌 )尊重使人宽厚。基石宽厚方能负重,人心宽厚方可立业。”
“最后一题——如果你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又叫不出清洁工人的名字,那么,你就该打自己一记耳光了。”老师又在黑板上写下了“反省”二字,“反省促人进步,有反省才有悔悟,有悔悟才会有进步,才会有成才的可能。”
这三道看似简单的题实则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一个人善良与否,决定了他将来是否有用;宽厚与否,决定了他将如何发挥作用;而能否不断反省、不断进步,则决定了他是否能持久向前,越来越有用。
2、那一年,我在大学
那一年,我在大学
那一年,我在大学。
那一年,我还没有毕业,我就被深圳地铁录用了。这在当时是一件比较高兴的事情,大二的时候,大家都还在游戏,还在逛街,还在亲亲窝窝的时候,我就找到了工作签订了就业协议。
很高兴自己为面试做的一些准备,都用上了。回答的相当漂亮,后来面试的主考官回答我说:本来我的专业是不对口的,但是看我专业知识基础是很牢固,所以在学校的成绩应该是很好的,在学校肯定是花心思读过书。听到这样子的回答我很高兴也很庆幸。那些知识都是我自己业余时间在图书馆看书得来的。大学的时光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图书馆是我们学校环境最好,夏天冷气最足,冬天最温暖的地方。下课无事,在图书馆你必须看到一个角落里面坐着一个帅哥,那就是我。我会什么专业的书籍都拿一些,就算是看不完我也会拿很多。这样子可以鞭策自己看的更快,勤奋的不松懈的高度集中精力一直看下去。直到吃饭的时间,在湖铁的那段岁月我很感谢图书馆。在那里我读过了很多我一直都没有读过的书,看过很多伟大的人的自传,更重要的是我看过很多杂志,杂志和专业书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从来都不用考虑,也不为难的选择杂志。很久以后,当别人都在看专业书籍的时候,我还在津津有味的看着自己的杂志,看着自己喜欢的一切书籍。唯独只有自己的专业书籍失宠放在一旁。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整整看了一年的书籍,虽然说那时候自己的专业成绩都不算很优秀的,人际关系也不算是最广泛的。但是我认识的朋友同学都是有理想的,认真学习的,努力奋斗的,积极向上的优秀人士,我们班出来了很多位网络工程师,湖南省专业竞赛得名次的同学,那时候学习的气氛还是比较浓厚的。在一群人中间,大家学习起来都是比较积极和有兴趣。
二年级我在大学的舞台是体现出来了自己才华的一面,我参加社团,组织活动。结交了很多优秀的人才,给我在学习上面和生活方面很多的指引,有我以前的老部长,系学生会的袁富强,龙海群,成遥,院学生会的冯群。估计没有人比我经历的部长要多,大学的辅导员很多人不喜欢,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说话一针见血的那种人,很多时候说话狠毒,但是内心来讲都是对的,都是正确的,所以我很佩服,我敬重他。系里面的领导易主任,才气很高,谢谢他的一堂写作指导课,至今受用。如果多花一些时间去执着的研究和追求。也许成就会比现在好点,路不一样,道不同,不能相提并论。
那一年,我成长的很快。
大三的毕业设计,我做的很用心。论文都是书上面摘抄的,网络上面搜索的,自己的东西有,但是很少。(成功励志名言 )经过一轮的毕业设计,把以前学习的只是全部都重新学习了一片。这算是写论文的作用和对我自己的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学习吧。后来还用论文的内容,参加了一个学院的文化艺术节,获得了一个一等奖。好多年都没有得过第一名了,每每最好的成绩一般都是第二名。
那一次,院长亲自点评,说我的演讲和演示的内容是他最欣赏和喜欢的。我们学院就应该培育出这样的人才。哇靠当时8百人的会场,掌声持续不断,非常给力,俺都感觉快要飞起来了,飘啊…感情这样的认可给我鼓励是莫大的。
假如,我在大学,入党了,那么大学就完美的结束了。
假如,我在大学,没有经历痛彻心扉的疼。
假如,我在大学,没有认真,没有奋斗。
假如,我在大学,没有苦思冥想,探索未来。
假如,我在大学,没有参加顶岗实习。
假如,我在大学,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
假如,我在大学,没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
假如,有如果,我的大学,也不可能回来……
时间在飞逝的时候,当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曾经的曾经就是一段回忆。疼与不疼,好与不好,都曾是烟雾一样,消失在今天的记忆中。
尘埃,总是会被雨水无情的带走,她的归宿终究是在大海深处。那里她会沉淀的。沉淀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直到有一天她变成一块顽石或者一粒金沙或者一颗钻石。
否则,爱又从何谈起。恨又从何而来。
3、升职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升职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做了那么多年普通员工,谁不想当领导?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当得了领导!当领导,当然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溜须拍马的功夫,而是要靠实力和脑力!领导很忙,但绝不是瞎忙,而是在运筹帷幄,带领团队决胜千里。要想坐上领导的位置,成为一流的管理者,你首先就要知道作为领导者的必备素养!
从10个方面剖析领导工作中的秘密,揭示成为一流管理者的必备素养。并告诉每一位有志攀上事业高峰的人,作为领导应该怎样思维、怎样行动、怎样超越,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让你此刻的学习在下一刻就能应用于实践中,顺利迎来人生的辉煌。
战场上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职场中不想当领导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然而士兵和员工都是数以千计,将军或领导却只有一位。如何能突破重重阻力,超越众多对手,成功摘取金字塔顶端唯一的桂冠?
升职,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不仅仅靠汗水和努力,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需要领悟其中的门道,甚至要不断地练习。升职的窍门是需要在职场的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然而靠自己去体悟,去经历,去总结,则需要花费漫长的时间。
当代职场中的升职不再看你的资历和年龄,而看重你的能力和品格;升职不是埋头苦干,也不是瞎打误撞,快速升职是有规律和技巧的,如何快速获取心目中理想的职位,你需要掌握升职的“门道”。让我们寻找一条通往升职的捷径,让我们不需要再继续盲目摸索,不需要重复的做无用功,其实,成功是可以学习也可以复制的。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胜出,快速通过升职的通道,你需要不断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身价,还要很好的掌握一些战略战术,能够明白上级领导的想法,才能在职场中游刃有余。都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不论哪一条,都需要全力的付出,形成鲜明的个人竞争力给自己制定好奋斗的目标、客观的看待自身的竞争力。记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工作中,不止要让老板看你的业绩,更要让老板看到你的责任心。许多人经常感叹自己的能力并不输给那些获得升职加薪的同事,但总觉得好运也就似乎差那么临门的一脚。“让老板看见你”,不只是看见你的业绩,更包含了你对上司与同事间的责任心,你是否是个以一个团队为重,是否一切都为大局着想,而并非一个自扫门前雪的人。
时时与老板沟通,恰到好处地宣传自己。有些人一直认为,只要本本分分地做好本职工作,就一定会被看到,被重用。但是也还有另外一句话:“会哭的孩子有糖吃”。《杜拉拉升职记》中也有过这样的描述,杜拉拉工作开展得顺风顺水的时候却不招领导待见,甚至成了出气筒,更别说提拔升迁了。面对这种情况杜拉拉的方法是:时时与老板沟通。
首先,把每一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安排都做成清晰简明的表格,发送给老板,告诉他如果有意见,请在某某日前反馈,不然就照计划走——这个过程主要是让老板对工作量有个概念。其次,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然后挑一个老板比较清醒而不烦躁的时候,单独讨论某个有难度的关键点,然后拿出几个方案,分析优劣给他听,让他很容易选择其中一个。这样可以让老板对工作困难出现的频率和我们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技巧有比较好的认识。第三,重要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地在重要阶段给老板一些信息,过程再顺利,也要让他知道进程,结果也及时地通知老板。
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该做得都做了,但还是没有升职,不免会有些抱怨。一定不要抱怨。抱怨是没有用,它还会影响你将来的发展,有可能下次有升迁机会还没你的份儿。冷静地评估一下自己,也评估一下你在目前这个部门、甚至是这个公司是否有机会升迁。(创业 )如果在本部门没有机会升职,不妨考虑横向发展。其他部门的工作经验可以使你获得新的技能,开拓新的视野。
学习上位术,升职当老大的同时,少不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武装,因此,想升职的你应展示自己不仅有驾驭领导职位的能力,而且还有过硬的本领,那样才能如愿以偿。与此同时老板在考虑升谁时,除了业务水平外,他更会估量谁“看起来”像个领导,以及“做起来”是个领导。还有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自身的形象问题,所以请别忘了先调整自身形象,让人一想到称职领导者,就会联想到你的身影。同时,你也得多展现领导管理的才华。多方合作时的协调沟通能力,遇到阻力时的创意解决问题功力,高压下的冷静以对定力,以及挫折后的乐观积极活力,都是你足以胜任领导的最佳说明。
公共场合的发言,重要会议的谏言都是展示自己能力的绝佳机会。既然受邀开会,那就要有所贡献,先肯定之前发言者的讲话内容,然后从“帮助对方成功”的角度,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建议。比如:“我觉得xx的这个提案非常棒,能起到效率提升的作用,为了让这个想法实施得更好,我有一些初步意见,请大家参考指正。”如此一来,大家就知道你在为提案人出谋划策,也会让收到反馈的同仁及领导心存感激而印象深刻。
必要时,你也可以主动请缨,揽一些责任上身,顺便亮出你的能力:“我之前做过类似的项目,如果需要我可以提供协助。“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往上爬的领导不是称职的领导”只要肯努力,人人都可以当领导!
4、徐志森给儿子上的七次人生课程
徐志森给儿子上的七次人生课程
文/徐载恩
第一课,最成功的商人,靠的是气势,而不是计算
用中国的话说,就是先声夺人。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一酒店的套房里父子第一次单独见面,这个五十多的爷们就用100下俯卧撑把陆涛给震的稀里哗啦,五体投地的趴在地上喘气。之后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也是这段话让我开始关注起这位徐志森的:“以前我认为,成功的商人是靠计算,但当我到了华尔街才知道不是,最成功的商人,靠的是气势,你要告诉他们,这个是我的!这个是我的!这也是我的!you get out here!”
第二课,梦想与时代需要
徐志森问陆涛梦想是什么,要用青春来做什么,陆涛兴致勃勃的回答:“我要在北京设计一个艺术村,那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迷宫,好让搞艺术的人有个据点儿,全中国只有北京能养得起艺术家!”徐志森笑了笑,说到:“很好的梦想,但是要实现这样的梦想,除了努力之外,你还需要遇到这样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成功,不再满足于一般性的物质需要,而对自我实现和心灵满足更有兴趣的时候,你的梦想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建筑的出现也是一种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第三课,要不断的提高,但首先,要做你自己
第三课是在大街上,跟陆涛谈论起了感情问题,说起了他的穷女友夏琳和富女友米莱,当陆涛不假思索的选择夏琳的时候,富爸爸给他上了第三课:“要是我,我也会喜欢夏琳,她时尚,漂亮,但是,她个性太强,会让你改变,而她跟你一样年轻,迷茫,在她那里,你能学到的东西是很有限的,我是你的话我就选米莱,因为她爱的就是你,现在的你,会让你做你自己,不会让你有什么改变。记住,不管你和谁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要做你自己。”这和联想总裁柳传志的一句名言殊途同归“要做正确的事,而不是把事情做正确”,按照某种说法,就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看来无论是事业还是感情,都是一样的,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为了爱情去提高自己是对的。但以爱的名义失去自我,则是失去爱的开始,就像天平,只有两边重量相同才能平衡,一旦一方变到另一方,不但不会幸福,反而会失去一切。
第四课,随时刹车
随后徐志森教陆涛学开车,徐志森说“你看到我怎么开了吧,你不要管这车是什么牌子,值多少钱,这和开车没关系,你只要记得一样,遇到状况,就踩刹车。”五分钟后,陆涛成功的把那豪华的奥迪a8撞到了路牌上,吓的一句话不敢说,徐志森也利用这机会说了一段非常有说服力的话“你看到了吧,不刹车就会失控,而失控是最坏的情况,因为没有人知道失控以后会发生什么,开车是这样,做生意也是这样,在不清楚周围情况的时候就要刹车,随时刹车!”随时刹车,就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在那里,让我们知道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可以让我们不过于情绪化进而客观的分析问题,可以随时调整。
第五课,在制高点上看问题
陆涛一向以专业设计师自居,对商人完全不屑,观点不合,父子终于分道扬镳,为了把儿子留在身边,为了让陆涛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次,徐志森把课堂搬到了大厦顶端:“你看,我们的项目开始了,这里,是设计部,那里是施工场地,那边,是销售部门。看到了吗,设计,也只是生意中的一部分,你要站在高度上看问题,每一个部门都是其中的一环。”可惜,这个高傲的设计师置若罔闻,宁愿当被雇佣者,也不当owner,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第六课,凌空跃起,突破“小巷思维”
在女友米莱的鼎力相助下,陆涛再次平步青云,全权操盘价值十五亿的房地产项目,而这次他也终于为自己的骄傲,幼稚,浅薄,情绪化付出了代价:不顾市场需求,不管客户购买力,不考虑成本,不看时局,一味要造最好的房子,造成项目投入一高再高,设计一改再改,工期一拖再拖,终于把公司逼到了无法负担,进退维谷的地步,面临三亿的资金缺口,陆涛终于又再次去高尔夫球场找了他的爸爸徐志森,上了最精彩的一课:“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刺激的运动,于是刚到美国的时候参加的射击俱乐部,可我发现在那里的会员都带着一种怒火,仿佛把子弹打出去才能发泄出来,后来我发觉在射击俱乐部里的人都是来自中低层的人,他们成天被拒绝,只能靠射击来找平衡,后来我到了华尔街,那里成功的人就多了而且各有特点,可我没有把目光聚集在各种各样的成功人士身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了少数的失败者身上,发现他们无论什么出身,来自什么阶层,都延续了一个特点,那就是小巷思维,就好象身在一个小巷里,不是进,就是退,甚至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这就把自己逼到了绝路上,这样就会有压力,压力多了就会失控,而我说过失控是最坏的局面。那么是谁把他们放进小巷里?是他们自己。你看,眼前这一片绿地,你往哪里走都可以,有很多选择,你愿意在绿地里?还是在小巷里?”“有时候,需要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小巷思维理论里,还有着更深一层的关于进与退的思考,很多时候的所谓前进,只是自己以为的前进,其潜在危害有可能是致命的,在弄不清局面的前进,前面等待着的,往往是悬崖。
第七课,赌博人生,绝地死战
徐志森再次出手,终于挽救了项目和陆涛,这个老爸也不容易,为了把自己所有的人生经验,经商技巧全部传授给这个儿子,拿出了全部财产把这个他认为是个烂摊子的项目全盘收购过来,他要教儿子最后一课,可万万想不到,在老爸豁出一切来指导陆涛的时候,证明陆涛是对还是错的时候,陆涛自己居然放弃了,用富老爸的话说,他是个懦夫。先害了深爱着他的一个女孩子的家里损失了2亿,再摆了自己亲生老爸一道,当老爸淌进这滩混水把他自己捞起来以后,他不管不顾,一句“不想做了”,就跑的无影无踪。而当时的情况是徐志森赌上了全部资产,当进行宏观调空,银行紧缩银根,客户持币待购的局面,可说四面楚歌,而看当时的局势,徐志森最后一课,是《孙子兵法》里的“死地则战”:全力以赴,置之死地而后生。
现在看,徐志森在电视剧里说的第七课已经完全应验了,看来电视剧的编剧还是很牛比的,早早在电视剧里就预言了现实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
陆涛把青年人的冲动、理想主义、浮躁、对个人成功的焦虑和迷茫表现的淋漓尽至,而徐志森的老道、世故、丰富的人生智慧正是青年人最好的老师。青年人的激情是可贵的财富,但是它需要智者的指引,才能变成燃烧自己、实现人生理想的动力,如若不然,就会变成一种心魔对自己的控制,而失去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