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1、曹德旺:“玻璃大王”的背后
曹德旺:“玻璃大王”的背后
文/清如
【人物名片】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曹德旺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幼年饱受磨难,中年大胆创业,专注汽车玻璃,成为举世闻名的“玻璃大王”。他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中国企业家群体的风骨,艰苦奋斗,追求卓越,最终实现从苦难走向辉煌。
一、峥嵘岁月
曹德旺是从底层崛起的凡人,他曾说自己“很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那个主人公。”由于家境贫寒,曹德旺14岁就辍学,常常忍饥挨饿,饱受磨难。
尽管生活艰辛,但是母亲的正面教育塑造了曹德旺坚韧不拔的意志。“要抬起头来微笑,不要说肚子饿,要有骨气、有志气!”
为了改变命运,曹德旺决定出去闯一闯。他向乡亲们收购白木耳,从福建倒卖到江西赚差价,很快就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可惜好景不长,曹德旺最后一次倒卖白木耳时,被民兵查了,血本无归。“从江西回来,我几乎把一辈子的眼泪都流干了。”
不过曹德旺并没有丧失斗志,因缘巧合之下,他进入朋友的农场做销售员,开始倒卖树苗。这一次,他经验娴熟,稳扎稳打,足足赚了6万元。
毋庸置疑,曹德旺极具经商天赋,然而他的野心不止于此。1983年,曹德旺大胆承包年年亏损的福清市高山镇异型玻璃厂,自主创业,成为一个神话的起点。
二、创业维艰
起初,曹德旺主要生产水表玻璃。但是,目光敏锐的他很快发现,国内的汽车玻璃基本依赖进口,市场空间广阔。“中国人应该有一块自己的汽车玻璃。”
万事开头难,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做汽车玻璃,曹德旺面临产品、技术、人才“三无”的困境,但是他却铁了心,“别人不做,我一定要做”。
为了解决技术难题,他带着团队四处奔走,花了2万元买下上海耀华玻璃厂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随后,从芬兰引进先进的玻璃制造设备,开始投入生产。
经过多次试验,曹德旺终于制造出了成本不到200元的汽车玻璃。由于价格较低,品质过硬,产品在维修市场销量火爆,1987年,他赚到了500万元。
“方向决定结果,追求的目标端正了,就决定了你的进步。”后面的成功自然水到渠成,福耀玻璃逐步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
而褪去“玻璃大王”的光环,曹德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充满了人生智慧。
三、智慧人生
在工作上,曹德旺犹如“苦行僧”般的自律、勤奋,他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晚上十二点睡觉,用餐时间一般是5~6分钟,没有节假日,几十年如一日地在汽车玻璃行业默默耕耘。
“为什么要扎根在这么苦的制造业?因为这是我的责任,我的‘苦'没有白费,我们证明了‘中国制造'一样可以成为世界一流产品、国际知名品牌。”
作为一位企业家,曹德旺有自己独到的经营理念。他认为,做事如同做人,坚持“以诚为本”,并且深谙员工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不断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
在生活中,曹德旺喜欢看书,不管多忙,他都坚持每天读两个小时的书,对知识孜孜以求、触类旁通。
“人生要读两本书,一本是‘有字的书',一本是‘无字的书'。每件事都是一本书,要懂得从中汲取精华,将其中的学问和过去结合,这才叫智慧。”
如今,曹德旺没有退休的打算,依然维持着高强度的工作节奏,继续“为中国做贡献”。
文章来源:南财专访
2、信义玻璃李贤义:曹德旺最强对手!靠一块玻璃年入147亿
信义玻璃李贤义:曹德旺最强对手!靠一块玻璃年入147亿
文/清如
【人物名片】李贤义,信义集团(玻璃)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提到“玻璃大王”,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曹德旺。其实,福建另一位企业家李贤义,他所创立的信义玻璃同样享誉全球,位居“世界第三”。15岁便辍学的他,是如何建立起这个市值百亿的“玻璃王国”的呢?
一、从运输到玻璃
李贤义是典型的白手起家。他出生于福建泉州,由于家境贫寒,15岁便辍学打工。他先是在当地开拖拉机,之后自己创业,成立福建泉州市子英车队,运送货物。
1982年,他到香港做汽车零配件生意,经过精心经营,将一家小小的汽配维修店发展成汽车综合服务公司,积累了原始资金。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李贤义来到深圳闯荡。他认为,当时深圳租金较低,政策支持力度大,是一片创业沃土。
他发现,当时国内的汽车玻璃主要依赖进口,市场空间巨大,于是决定转型做汽车玻璃。经过两年的筹备,1988年,信义玻璃诞生。
初期,厂房规模很小,员工只有几十名,李贤义身兼多职,废寝忘食,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除了创业条件艰苦,李贤义还面临着技术、销售等难题。
二、技术与销售
刚开始,李贤义从台湾购买机器,学习对方的技术。但是随着订单数量增多,李贤义遇到了技术难题。
为了发展玻璃技术,他一方面广纳贤才,悉心培养,另一方面派人到国外学习,刻苦专研。比如,普通玻璃存在隔热效果差的缺陷,而信义生产的玻璃就可以大幅度减少热量传递。
2005年,信义第一台自主研发的机器问世,为公司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李贤义积极开拓市场。早期,因为缺少人脉资源,他只能在深圳和香港两地投放户外广告,吸引客户。
由于“重质量、讲信誉”,信义的客户越来越多。对于一些国外客户,李贤义通过传真机接单,生产后经由深圳码头运送到国外。
1997年,信义玻璃搬迁到横岗228工业区,建立了现代化的厂房和写字楼。
然而,正当公司发展蒸蒸日上之时,一个巨大的挑战降临。
三、打赢反倾销战
2001年2月,美国商务部以倾销为由,对中国14家汽车玻璃厂商进行立案调查,信义玻璃也卷入其中。
面对子虚乌有的倾销起诉,李贤义选择正面迎战,坚决反击。“面对反倾销,回避等于放弃市场。我们要敢于应诉。”
李贤义带领团队制作了详细的数据报表,配合填写各种调查问卷。经过多番审查,最终信义玻璃获得胜诉。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不久,信义玻璃又接到了加拿大反倾销的立案调查通知。这次,李贤义迅速成立应诉小组,在次年8月获得胜诉,名声大振。
后来,李贤义又遭到澳大利亚当地玻璃公司先后两次控告,最后均以信义玻璃获胜落幕。
根据信义玻璃2017年年报,2017年公司营业额高达147。28亿港元。
从寒门子弟到百亿富翁,从小玻璃厂到世界第三大“玻璃王国”,李贤义创造了一个传奇。
来源:南财专访
3、忠旺集团刘忠田:7年赚到百亿身家,铝材大王的背后
忠旺集团刘忠田:7年赚到百亿身家,铝材大王的背后
文/清如
【人物名片】刘忠田,辽宁忠旺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
忠旺集团是亚洲最大的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商,享誉全球,但其创始人刘忠田却十分低调。14岁创业、7年“豪赌”、坎坷上市,这位铝材大王的奋斗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一、14岁创业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舟大地,14岁的刘忠田带着200元下海创业,他先是做木材贸易,之后生产耐火涂料。
彼时,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的大环境下,目光敏锐的刘忠田抓住机遇,先后创办了合成树脂化工厂、辽阳铝制品厂等企业,由个体户转为民营企业。
有一次去大连旅游,刘忠田发现,利润丰厚的铝型材销量火爆,于是开始细心收集铝材行业的相关信息,寻找最佳的入局时机。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刘忠田预测铝材的需求量将大幅增长,于是果断出击,在1993年创立忠旺集团,生产建筑铝型材。
准确的市场判断,让忠旺集团获得迅猛发展。2001年,忠旺集团产能达到30万吨。
这一年,美国铝业开出高价收购忠旺集团,刘忠田拒绝了,并且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型。
二、提前转型
在与美铝交流的过程中,刘忠田预感工业铝型材市场前景广阔。经过严密的考察,2002年,他决定转型做工业铝挤压材,遭到了管理层所有人的反对。
当时,建筑铝型材如火如荼,而工业铝型材尚无发展迹象,提前转型无疑是一场有去无回的“豪赌”。但是刘忠田坚信自己的判断,他力排众议,疯狂“allin”。
他斥巨资兴建厂房,引进大型生产设备,包括一台125万吨铝型材挤压机。同时,为了攻克技术难关,他聘请海外专家,成立忠旺研发中心,总共投入20多亿元。
那个时候,公司资金紧绷,而工业铝型材前途未卜,刘忠田备受煎熬。
经过7年的不懈努力,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2008年,忠旺集团工业铝型材产品年收入高达62亿元。
与此同时,这次关键的转型,也开启了忠旺的资本运作之路。
三、坎坷上市
早在2003年,进入“烧钱”模式的刘忠田就萌生了上市的想法。从2004年到2007年,他为了筹备上市四处奔波,可是仍然毫无进展。
此时,刘忠田果断叫停,请来路长青专门负责上市筹备工作。在路长青的运作下,忠旺很快重组架构,并且与中信证券、瑞银两家机构达成合作。
然而,好事多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资本市场进入寒冬,忠旺的上市之路再次停滞。
为了打动投资者,刘忠田以“工业铝型材的领头羊”为主打概念,在世界各地做上市路演。从香港到伦敦,再到纽约,刘忠田团队每天举办六场见面会,“一直不停地说”,疲惫不堪。
终于,2009年5月8日,刘忠田迎来圆梦时刻,中国忠旺在香港联交所成功上市。
2018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显示,刘忠田身价高达185.6亿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铝业大王。
来源:南财专访
4、福耀玻璃曹德旺:他让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
福耀玻璃曹德旺:他让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汽车玻璃
文/林巧燕
人们常说,在中国有三位老企业家一定要尊重,一位是华为集团的任正非,一位是哇哈哈集团的宗庆后,还有一位就是福耀玻璃集团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曹德旺。
没有在深夜痛苦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1946年,曹德旺出生在上海。
曹德旺的父亲曾是上海著名的永安百货的股东之一,可惜因时局动荡,举家迁移回祖籍福建福清,他们的全部家产却随着一艘游轮一起沉入了大海。
多亏母亲变卖了嫁妆,让他们可以在老家盖一栋小二楼,可是家中的光景依旧不好,常常是两顿清粥,汤水多于米粒。
家贫让曹德旺9岁才入学,却不得已14岁就辍学了,那时,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要赚钱,赚很多的钱。
22岁成家后,曹德旺终于有出去闯一番的资格了。靠着倒卖白木耳的差价,曹德旺赚了3000块,尝到甜头的他又再一次带着乡亲们的白木耳去江西,结果这一次却被民兵查了,货被缴了不说,还差点被安个“投机倒把”的罪名。
曹德旺没有赚到钱还赔得一无所有,他说那一次他几乎把所有的眼泪都流干了,但是他也明白了,欠了乡亲们一屁股债,他连哭的本钱都没有了,只能打起精神。
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光
回到村子,曹德旺挨家挨户上门解释,并且承诺,“短了的钱我一定一份不少地还上”。还好,乡亲们都愿意等。
那时候全国上下组织兴修水利,不得已,曹德旺只好去水库,在工地拉车子,运一次要走十多公里,一天拉三个来回,工钱只有三块。
一次,工地发生大火,把工地上的车子烧坏了,工人们都围着营教导员要赔偿,只有曹德旺自己申请修车,他是工地上最后一个拿到赔偿的,营教导员赏识他,把剩下的赔款还有一些粮票和布票都给了他,变现后足足有一千多块。
更奇迹的是,在营教导员的帮助上,曹德旺原本被民兵收缴的白木耳,以收购价卖给了政府,有了这一笔钱,曹德旺很快就还清了乡亲们的欠款,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修完水库后,曹德旺决定去农场做一位果苗技术员,期间,他碰上了一个同乡人,那个同乡人向他讨一口井水喝,他知道暑天口渴如果猛喝生水,一定生病,就把自己的一大茶杯凉茶拿出来请他喝。
后来曹德旺才知道他是另一家农场的场长王以晃,感念曹德旺的一口凉茶的恩情,他请曹德旺到他的农场当销售员,卖树苗。
不到一年,曹德旺就摸清了销售的门道。他回村和村民商定,卖一颗树苗,他提20%,村民拿80%,这样整个村子的树苗都是他在卖。
到1975年,靠着买卖树苗曹德旺足足赚了6万元,他说,当时有这么多钱也不敢露富,全藏在家里的床铺下,铺了厚厚一叠!
次年,在父亲的坚持下,曹德旺回到福清高山镇异型玻璃厂当采购员,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福耀玻璃厂。
中国人应该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
异型玻璃厂从创办起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曹德旺凭借多年的销售经验,认为这是一个能赚钱的企业。
他向镇里承诺,到年底上交6万元利润,剩下的,他拿40%,高山镇政府拿20%,其他作为固定资产。
政府同意了,就这样,曹德旺没掏一分钱承包了玻璃厂,一年内,他就把玻璃销量从几十万片变成了200万片,净利20多万。
1984年,曹德旺到武夷山游玩,顺手给母亲买了一根拐杖,当他扛着拐杖准备坐进雇来的车时,司机大声呵斥他,“小心一点,这玻璃好几千块呢,碰坏了你赔得起吗”?
曹德旺当时就觉得这样的玻璃一百块就够了,回乡后到几个汽车修理厂一转,发现正如司机所言,汽车玻璃就是几千块一张,他算了一下,若让他来做,成本不超过两百。
同时,曹德旺还发现,汽车玻璃如此暴利全因为被日本、欧美垄断,中国竟连一个像样的汽车玻璃品牌都没有。
所以曹德旺觉得,中国人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块玻璃,他一定要做出来。
曹德旺不是在做玻璃,是在印钞票
1986年,曹德旺40岁,他做了一个决定,自己研究,自己生产,他要做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玻璃。
当时,曹德旺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成熟的技术和人才,他满世界找,听说上海的一家玻璃厂有一套旧的汽车玻璃设备图纸,曹德旺不惜花2万的重金买下整套图纸。接着他又带队到当时玻璃制造设备最先进的芬兰考察,买回来一套国内还没有的先进设备。
经过多次的调试,终于生产出合格的玻璃,成本200元,售价2000元,比市面上的汽车玻璃便宜太多,但对于曹德旺来说已经是不可思议的暴利了。
最开始,根本没有人认曹德旺的玻璃,他就从维修市场入手,因为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口碑一下子就起来了,1986那一年曹德旺赚了70万元,到1987年就赚了500万元。
有人说,曹德旺简直就是在印钞票。
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
1987年,曹德旺成立了福耀玻璃厂。
福耀不断改进,不断引进新的技术,成本从200元又降到了了50元,售价也一降再降,但曹德旺说那也仍旧暴利。
如今,福耀已经成为世界上各大汽车厂的首选供应商。
在中国,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两辆使用福耀玻璃;在全世界,福耀的市场份额占到了20%。福耀的玻璃不仅在国内站稳脚跟,更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也正因为有了福耀,曹德旺说他才能有更多的正心、善心和怜悯心去做更多的慈善,时至今日,曹德旺用在慈善上的资金已达80多亿元。
曹德旺说,创办福耀是他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情。(文章来源: 南财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