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不高兴读后感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初的被动阅读到现在的主动阅读,从专业类书籍到情感美文到情感杂谈,涉猎的范围也越来越多,收获自然也随之积淀。去年上半年,有一本书名为《中国不高兴》的书在中国大陆热卖,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这本书副标题是:“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封面上还印着“为国直言,替天行道”,以及“抽丝剥茧驱妖蛾,敢为今世开太平”等引人注目的字句。利用假期时间我看了一遍这本书。《中国不高兴》这本书的内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叫中国为什么不高兴,第二部分叫中国的主张,第三部分叫放下小菩萨,塑伟大之目标。总体来看,作者通过抨击现实中的不良风气,赞扬爱国精神,并以此来唤起人们的思考。其实目的也很简单,就是去内忧,斩外患,在大时代实现我们的大目标。
当我看第一部分的时候,越看越感觉心里很抑郁,抑或是很压抑,总有一种想拍桌发泄冲动。从内政愤懑到火炬事件,从抵制家乐福到藏独分子,从知识精英到文艺腔……不知不觉中的愤怒情绪被点燃,可是又是那样的无奈与无力,也许每个人读了它都会有想法,但我不得不承认,几个作者敢于“不高兴”,敢于畅快淋漓的说出来,写出来,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爱国,这就值得我去景仰去佩服。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主要是讲站在一个大国的立场上,如何再重振雄风,摒弃恶俗,创建一种新的国际秩序。
书中提的“不高兴”是心情描述,引申到“中国”范围。到底是谁不高兴?不错,当中国去年遭受特大冰灾、发生拉萨事件、汶川地震、奥运火炬传递受阻之时,一些知识精英集体失语,网民的呐喊才让中国冲出了重围。应该肯定,《中国不高兴》力图表现的是网民精神,不甘心让国家沦为西方的文化橱窗和经济附属。
中国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体国力军力财力都大幅上升,国民自信心爆膨。而中国与西方的实力比较,也出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新态势。在这个期间,中国和其他强国的碰撞和摩擦难免。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保障稳定和谐,也积聚了许多的内部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内外挑战都迫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更多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喊出中国人的“不高兴”来。但要思考的是,为了萨科奇会见达赖搞在一起而“不高兴”的中国人有多少?对于贪腐和社会不公现象“不高兴”的中国人又有多少?对于无力跟上高房价、高医疗费用、高教育费而不高兴的中国人又有多少?这几种“不高兴”的程度相差又有多少?还有多少“沉默的大多数”没有发出他们“不高兴”的声音?
《中国不高兴》这本书被誉为揭示“大时代、大目标及我们的内忧外患”的开山之作。读完之后,我认为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作者对国内外的真实情况没有准确认识,所以对本国的国力估计过高,对美国和俄罗斯等世界强国估计过低。由此而提出的“亮剑”等等主张,难免被大家讥笑为“不自量力”。例如他们说:“从军事上看,俄罗斯就是老黄瓜没刷绿漆,美国人是老黄瓜刷了绿漆,其实在本质上都是老黄瓜,半斤八两。”“现在我们倒显得软得过了头,缺少了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这些话显然言过其实。就以南沙问题为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就有准备解放南沙的举措。但由于当时西沙的永兴岛还没有机场,又没有航母,如果解放军的飞机要从海南岛起飞的话,在南沙上空打上几个回合后,就没有油可以飞回来了。试问这个仗怎么打?另外,作者始终把剑锋直指美国,好像一切不利于中国的事都是美国一个国家干的。其实也并非完全如此。还是以南沙为例,自从我们把永兴岛的机场建起来之后,我国的空中优势可以发挥了。但我们的对手除了菲律宾、越南等国外,还有许多石油财团和它们的国家(其中少不了有美国)与我们也有利害冲突。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在八十年代初,正当我国允许外国石油集团带资来勘探开采我国北部湾海上油田的时候,越南等国也同样采用这种办法,招募了诸多西方的石油集团到被他们占据的南沙诸岛和水域开采石油和天然气,开出来的油气也是五五平分……由此可见,如果要“亮剑”的话,我们的对手绝对不会仅仅是菲律宾和越南这样的小国家,而是有大约十个以上的大国家。
阅读这本书的时候“爱国”一个词眼一直强烈的冲击我的情感,也在不断的思索: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该怎样在孩子的脑海中埋下这样的伏笔?如果只是空喊口号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吗?到底怎样才算是爱国?我想,面对我们的这些小学生,应该从从爱自己到爱父母,从爱自家到爱学校、爱国家……在主题活动、课堂教学以及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无事无刻都给学生渗透这样的爱心教育,一个充满爱心的人,热爱周围一切的人,能不爱国吗?少年强则国强!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帮助孩子们实现“强国梦”呀!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二)
听着略为安静的音乐,来写关于《中国不高兴》的一点书评,只是想让我保持一点冷静,来陈述一下我的看法。
我并不觉得这本书有那么糟糕,我甚至认为此书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尤其以王小东我最为信服。当然,如果你不愿意被划为民族主义,而好像被人骂了煞笔一样的话。如果你真的这样脆弱而略带自卑的话。你可以不看我如下的话,因为对你看了也是白看,跟你说了也是白说。
我首先感慨一下:这么多的专家和中国人不习惯听(看)完整话。也不太善于听明白对方的观点。愚蠢和无知,白痴和还不如我。对于他们,还是算了,洗洗睡吧。套用大片《赤壁》中的一句台词:“别闹”
正如,我开头所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这本书那么糟糕。这本书我并未完全读完。只是草草读过一遍。第二遍还未细细看完。姑且说一些个人见解。
其实,这本书,我觉得更多的表达的就是内政愤懑和对自己人不争气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许多人无条件拥抱西方也并非没有出处。作者中尤其以王小东的思路为最清晰也最深入主题。我们按下刚才这本书大概说什么不谈,让我们尝试把思路理清楚。首先,我觉得持剑经商决非扯淡。无论软实力和硬实力只有都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在世界真正占有一席之地。不然谈个鸟,我们拿什么跟人家谈。恐怕那时候我们只能自己嘴里就真正淡出个鸟了。试想,一个单薄的小我站在泰森面前叫板,这该是多么华丽的一幕呀。那一刻肯定我血花都飞溅的阳光潇洒了。
于是此书说到此处,点出了第一个主题:我们的大目标——参与世界的领导和改革。话说到此,难免有人愤恨难当,大骂一声:“说得好听,我们有哪个资本嘛。”嘿,好。这下您愤恨到点子上了。因为,作者此时正大加感慨于内政愤懑的情绪中。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书中对三鹿奶粉门的不满和三鹿事件责任人的不降反升,都无不表示愤慨。于是作者说我们要有大目标。然后在大目标下团结起来,好好的整顿内政,改正自我,奋发图强。其实,我很怕有很多老师们不知道我说了啥,鉴于本人文笔差,学问也远远不够。所以我就把我理解作者的意思简单的阐述一下吧:“我们目前做的还不够,所以我们需要改造自己,让自己更加强大,在世界发出更加强大的声音。”我想,这样应该更清楚了吧。当然,我没之所以没有本段落一开始就告诉你这句话,是因为怕你犯的错不够,印象不深。
此书,接下来的话,就开始痛陈国人对西方世界的盲目崇拜和巴结。我觉得这话并无空穴来风。社会中对于西方盲目崇拜的不是一两个人。他们在脑子中营造一个桃花源式的地方。然后信服,崇拜,并且作为偶像无论对错,就那样的维护着。很多人其实是不知道洋大人吸麻很普遍的,很多人不知道洋大人其实也会随地吐痰的。很多人不知道洋大人其实很黄很暴力的。很多人不知道洋大人地盘上是极其不安全的。于是乎,洋大人一定是好的,没心眼的。中国人一定是勾心斗角素质低下的。所以,移民吧,所以,去国外吧。那里有洋大人,洋大人是真tm好啊。其实,这些人真的不知道某些洋大人跟我们某些中国人一样内心是充满鸡贼的。当然,我们要允许有些人对我们现实不满的情况下,意淫桃花源的美好。所以意淫强国就是如此。其实,说到道义,说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不随地吐痰大小便这样的高素质。看看弟子规,信信佛。听听孔子他老人家说得话。您就豁然开朗了,用不着跑那么远。我也为了让这一部分盲目崇拜的无知群众听得更明白些,我必须告知他们:孔子真他妈不是韩国的。
如果问我,此书说了什么,我说主要就是如上这些。说得无非就是中国人要挺起腰板来,要有自尊和自信。不要再把弄到洋妞当至高无上的荣誉。别再把嫁给老外当精神支柱。当然我中华女性能大量输出也说明我中华女性优秀嘛。也没什么不平衡的。
如果你接下来非要追问我,这本书真这么nb么。其实我说也不是的。关于批评文艺腔和批评很多作者我就是全然不同意的。我觉得言过其实了。当然至于很多人说得煽动民族主义我并不以为然。民族主义只是我中华语言奇葩们发明的又一个贬低别人的词汇而已。我们换一个意思看,其实民族主义不就是国家利益么。于是这件事就简单得多了,也正面多了。
所以,总共来说。如果五星满分,我愿意给四星这样的成绩。我们太缺乏这样自由的声音和讨论发出。我们太缺乏这样对自己人的批判。我们太少反思自己。我们太缺乏这样生动让我们爱岗敬业和好好做人的东西了。但是,不足一定是有的。所以四星算是我认为比较客观和公平的了。
最后,愿能有人看进去,愿中国强盛。
中国不高兴读后感(三)
在读《中国不高兴》之前我是先读了《中国谁在不高兴》的,原本以为前者已经没有读的必要了,今晚匆匆翻过之后发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而且,作为学院的推荐书目,我觉得应该同时推荐这两本书,让大家对比着看。
《中国不高兴》书中反对文艺腔的言论说得很好。无疑文化是软实力,是人们的精神动力,它有不可磨灭的作用,我们在狠捉经济的时候也不能放松文化,因为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就是一个失去凝聚力的民族,一个散沙般的集合,会失去自己的竞争力,也没有办法将自己民族的精髓传承下去。每一次改革与进步,都是由先进的文化生产力起先锋作用,可以说,先进的文化就像说中所说,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民对先进文化的需求日益剧增。但是人民对先进文化有着强烈的需求不等于对文艺腔有着强烈的需求。
纵观现在许多报告,要么就是套用固定格式,要么就是运用一大堆华而不实的辞藻,技术含量是在没有。()文艺腔只会一方面否定问题,却往往会缺少逻辑思考,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许多人现在是十分注重的是能不能给别人展示出自己的文艺腔,说一堆外国词语来展示自己所谓的素质有多高,反而自然科学方面被忽视了。很担心,几十年后,中国人还是出不了牛顿居里夫人,没有了之乎者也酸溜溜的腐儒,倒多了许多只会星巴克的小资。这种纯粹为了面子不顾里子的文化发展能走多远?
但这本书有许多观点是我不认同的,比如说那个三聚氰胺的问题,什么叫做没有那么好的草标准订高了所以在牛奶中渗假是值得原谅的?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看到目前中国的焦虑。国外对中国虎视眈眈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了,但是对中国民众自身切关问题对彼此更重要。国人在一件件事故面前震惊,愤怒,无奈,淡忘,每次都是这样,人们便会越来越淡漠,人心便会越来离散,现在像小悦悦之类的案件,不是正在拷问着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吗?为什么没有好的材料就不能有好的标准?如果像书中这样只重视经济不顾一切的话,这样的经济对于中国百姓又有什么益处呢?道德是非观已经完全颠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目标是什么?在这个经济急速发展矛盾剧增的时代,我们必须坚守道德的底线,否则中国的发展前景实在不会有多久。作为一个普通百姓,大家只想安心的生活,吃上放心的饭菜,现在不能实现难道是标准订的高的错?
军事局势发展方面我并不了解,故此不作评价。但文中鼓吹抵制家乐福的行为我觉得真的很愤青,要想百姓支持国货,就请给百姓支持国货的保证,在现在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人们有权利选择他们认为优秀的产品,这个与爱国无关,如果正常的商品交易也要硬扯上爱国的话,恐怕就无法引进外资了吧,所以请不要一味叫嚷着支持国货,而应该是,做好国货。
最后,我想说一下《中国谁在不高兴》,它把《中国不高兴》批判得一文不值,运用了许多极端的实例来说明愤青的无知,但却没有提及我认为这本书的闪光点。以后再看争锋相对的书的时候,还是不能偏信一家之言啊。正所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美丽的中国读后感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一)
读《美丽中国》让我知道了许多知识:中国有许多举世无双的宝物,像元青花“鬼谷下山”罐、清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等;我们的“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飞向广寒宫;“蛟龙号”创造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记录……
我们的江山是如此多娇:沟壑交错、无比壮阔的黄土高原;造型奇特、色彩艳丽的张掖雅丹;璀璨夺目的明珠--镜泊湖;有“人间天堂”之称的西湖……而最美的就是世界之巅--青藏高原,它是由一系列大山组成的大本营,他有皑皑白雪的雪山,有一望无际的大河,有郁郁苍苍的原始森林,还有人迹罕至的高地,五颜六色,十分美丽。
在我们地球上有许多濒危生物,这些动物都是因为人类的过度捕杀和过度开荒导致的。我们必须保护每一只动物,不然,地球上许多生物离灭绝也不远了。
《美丽中国》这本书让我懂了很多,我们必需保护环境,让我们的祖国继续美下去!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二)
这个暑假我读过很多书,《美丽中国》是我印象中最好的一本。
现在的中国很繁华,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鳞次节比,汽车给我们祖国的交通带来了方便,虽说汽车方便可有些时候会产生交通堵塞,汽车还会污染空气,农村变化就更大了,弯弯曲曲又窄又长的泥路,已经变成又宽又直的柏油路了。但是原本清澈见底的水,变成了发绿而又臭气熏天,河面上有垃圾的漂浮物,鱼和虾早已不见了踪影,有些甚至漂在河上;美丽的校园也遭到了破坏,花园的椅子和桌子上都有几个黑脚印,草被踏弯了。教室里的课桌椅也有一些被损坏,图书掉页了;中国的美景很多,但垃圾破坏了许多景物;中国还有很多好人,徐秀娟和姚明保护动物不然不过它们灭绝,杨善洲植树造林,()王君婧4年捡了十万余电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习美丽人物,不要让树林变成木桩,不要让动物灭绝,我们应该不杀猎动物,不乱扔垃圾,别把河水变的浑浊,别让美景变成了垃圾场。
美丽的中国读后感(三)
今天,我看了一本《美丽中国》的书,书的内容介绍了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富饶美丽,我不由地赞叹中国的变化。
可是有谁能回过头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带来的?可能你会说:“是革命烈士用鲜血换回来的,是毛主席为我们拼搏而来的。”是啊,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但是我们也不要忘了那些为我们祖国添砖加瓦的发明家,由于发明家们发明了许许多多的科技,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从而使中国成为工业大国,产品畅销海外,创造了财富,所以说,没有发明家的付出,我们的祖国也不会成为一个发达的国家。
爸爸常常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有信心,要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未来。我想,祖国给了我们美好的学习环境,我们就应该好好的珍惜。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所以我希望长大以后可以成为一名教师,把我所学到的知识灌满给孩子们,虽然这个工作很普通,但是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和本领,去为我们的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多有成就感和意义啊!
中国,我爱您,让我们一起去完成这个中国梦吧!
3、中国在梁庄读后感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一)
读完《出梁庄记》,看到梁庄儿女们在广州、深圳、北京、新疆全国各地的漂泊生活,我倒是对作为梁庄打工者们的最终归处——梁庄,更加感兴趣。于是从图书馆借到这本书,随着那些平实,却又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走进梁庄,走进梁庄人的生活,并与梁庄人对话,出来后,我竟然发现梁庄和我的老家是那么相似:那些人,那些事,那些风景甚至都可以在我的老家找到对应的模型。《中国在梁庄》所构建的确实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其具有中国无数村庄所共有的特征。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所占的比重之大是总所周知的。所以要想读懂中国,就不能少了农村,而对一个具体村庄的考察正好给了我们一个切入的视角。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地方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何以认识中国?
这本书的作者一直期待真正回到自己的村庄,以一种整体的眼光,调查、分析、审视当代农村在中国历史变革和文化变革中的位置,并女里展示出具有内在性的广阔的乡村现实生活图景。而当作者真正走进村庄的时候,当她每天和村里人一起吃饭聊天,以一种亲人的情感进入村庄的时候,她发现作为一个长期离开了乡村的人,你并不了解它。它存在的复杂性,它面临的问题,它在情感上所遭遇的打机,所蕴含的新的希望,你很难厘清,也很难理解。你必须用心听,把他们作为一个个体,而不是笼统的群体,你才能够体会到他们的痛苦和幸福。他们的情感、语言、智慧是如此丰富,如此深刻,让人震惊不已,因为这些情感、语言、智慧来自于大地及大地的生活。
梁鸿教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对村里的姓氏、宗族关系、家族成员、房屋状态、个人去向、婚姻生育作类似于社会学与人类学的调查,并用脚步和目光丈量村庄的土地、树木、水塘与河流,寻找往日的伙伴、长辈,以及那些已经去世了的老人。在《中国在梁庄》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形成一些结论性的东西,但是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一些观点。她否认乡村已经完全陷落,但却又接受乡村已经千疮百孔的事实。她不认为农民的处境已经到了最艰难的地步,但又认同整个社会最多的问题又集中在农民和乡村那里。与此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工,对于乡村的种种政策和努力似乎都无济于事,乡村在加速衰落下去,它正朝着城市的模本飞奔而去,仿佛一个个巨大的城市赝品。
在书中,并没有激烈的措辞,亦看不到明显倾向性的话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是在以一种相对冷静的、客观的立场来呈现乡村图景。正如梁鸿教授自己所言,她只是以一个归乡者的身份再次进入村庄,所以用的并不是一个启蒙者的视角。这是一个回到生命之初,重新感受大地,感受那片土地上的亲人们的心灵与精神的历程。这本书是一个展示,而不是一种判断或结论。
我们看到,中国现代化转型以来,乡土中国在文化、情感、生活方式和心理结构方面的变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这种难以用是非对错来衡量的矛盾存在,让我们的困惑、犹疑、欣喜、伤感都交织在了一起。
落叶归根是每个游子最终的心愿,当众多的农村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个消失时,当许多的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故乡时,作为一个有故乡的孩子,我觉得我是幸运的。我最终也会回到那块土地,那个灵魂的归处,纵使它面目全非。所以,我也想在我有生之年能给我的故乡也做一次人类学意义上的田野调查,收集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传统,那里的建筑,将这一切组合成一个整体。当若干年后,现在的故乡真的消失在了时代的洪流中,至少还有这么一部笔记,能够给我的子孙后代还原一个故乡,纵然那已经不再是他们的故乡了。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二)
近日读了一部纪实文学作品----《中国在梁庄》,本书的作者梁鸿,1973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县,200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职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后,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思潮研究。2010年11月,《中国在梁庄》获2010年度“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作品奖、《亚洲周刊》2010年度非虚构十大好书、新浪2010年度十大好书和《-新-京-报-》2010年度文学好书。
10多万字的纪实性乡村调查《中国在梁庄》,是梁鸿分别于2008、2009年间用近5个月的时间深入河南穰县一个小村落,进行调查采访而完成的。当梁鸿回到阔别十多年的故乡,发现眼前的景象与记忆有天壤之别:童年时代的坑塘干净,现在却变成了蚊虫的滋生地,梁鸿曾经读过的梁庄小学早已倒闭,小学沦为猪抄…她决定要用笔去记录农民的伤痛和矛盾,记录当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展示一些问题。
梁鸿在书中所展现的文字却在朴实之中蕴含了别样的细腻与华美,使得这本“田野调查”式的纪实作品读起来颇有一些散文的气韵,这恐怕和作者本人文学工作者的身份分不开。然而,在这样一种堪称优美的笔触之下,呈现出来的却是残酷而令人无比震撼的现实。书中,作者通过对自己故乡穰县梁庄的实地调查,以及对在村庄生活的亲人、朋友、村民、干部等各色人物的访谈,以一个村庄为样本,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了经济大潮冲击之下,传统农村日益破败、消亡、崩解的不争事实,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农民工问题”“农村文化道德危机”等当代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她的叙述,有着身为一个观察者的平实、清醒、客观,却又时刻让人感受到其中所饱含的对与故土的深情与眷恋。这份纪实文本,从社会学角度看,可能不够高屋建瓴。然而,它确实如此鲜活,如此具体。在作者所记录的一个个访谈之中,我们仿佛能够真切看到坐在她对面的那个农民汉子的身影,从他或她的话语中,体味当代农民的痛与悲,苦与闷,困惑与迷惘,挣扎与无奈……她的文字,揭开了“经济腾飞”之下“新农村建设”的温情面纱,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乡村沉痛的现实,让每个读这本书的人,都会在心中自问:为何我们的农村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也许有人并不认同这种悲观的视角,在他们看来改革开放几十年,农村的经济状况从总体上比以往应该更好才是。从绝对收入角度,农民的生活水准是提高了。然而,这却难以掩饰农村与城市相比,在后者充满活力的发展面前日益迟缓的脚步。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只是原始积累的提供者,只是廉价劳动力的输出者,却不是真正的获益者。它为城市提供生活必需的农产品,提供建设和发展必需的劳动力,成就了后者的飞速壮大和发展。然而由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却微乎其微。农民工在城里辛苦劳累,却无法融入到城市之中,是永远的异乡人;他们攒钱回乡,盖起了新房,一年却没有几天住在里面;夫妻两地分居,子女缺乏家长管教,农村劳动力匮乏,乡村政治建设遇冷,儿童入学率降低……这一系列问题,又使得农村更加落魄。为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更是令其雪上加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然而,在漂亮的统计数据背后,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代价?读了这本书,你会惊觉,我们实在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
作者在书中把农民也分成了几种人:
坚守土地的农民:一年到头,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只能混个温饱——“种地虽然免税了,但是肥料、种子、人工在不停地涨价。种一年地下来,也只是落个‘原地转’。”
留守儿童:教育的缺失、父母的缺失,留守儿童在这里过着缺乏爱的“寂寞”生活——“我就是要玩游戏,读书有啥用,将来还不是出去打工?”
留守老人:年迈的身体还要照顾幼小的孙儿,他们浑浊的双眼里饱含着希望——“六七十岁的老两口,既当爹妈,又当老师、校长,能当好吗?”
进城的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他们却永远都是异乡人——“城市不是我的家,我们终归还是要回去的。”
这就是中国农村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正如书上所说:有些中国在北京,有些中国在重庆,有些中国在西北,有些中国在沿海,但更多的中国在梁庄。
中国在梁庄读后感(三)
3天看完了《中国在梁庄》这本书,我承认没有看得很细,有些段落是跳着读的,但还是被深深感动了。
这是一部文学作品,但不是虚构的作品,()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作者没有采用叙述的方式来写这些故事,而是由当事人口述,作者记录加上对事件的思考。这样给读者的感受更为真实而震撼。
梁庄是一个我从来未曾知道的农村,它很普通,正如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那样,但它又不普通,它有自己的故事。农村是我们国家国民思想与文化的基础,在城市化的今天,它被遗忘,被漠视,但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农村恐怕也无法读懂我们国家。看这本书我读出了作者的诚恳,不华丽的文字却饱含深情,作者对其故乡的爱溢出在每一章节之中,这里没有批判,有的是淡淡的哀思与对现实的思考。
中国的城镇化运动,使得这样的农村在不断消失。而上海的弄堂也在越来越摩登的今天逐渐不见。小时候放下书包和小伙伴去疯的日子再也不会有了。晚上捧着饭碗去邻居家聊天,一晚上吃了几家的饭菜,这样的时光也不会回来了。过去你能叫出从弄口到弄底每一户的人名,现在即使与同楼层住了几年,你也不知道每家住着哪些人,姓名就更无从可知了。过往的记忆已经在城市的喇叭声与灰尘中消散了。为了更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放弃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却无法回头。
4、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一)
文/程雅欣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本书里有6个故事,是一个叫任溶溶的爷爷写的。看了以后,我笑得半死,真是太好笑了。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有几个故事特别可笑——比如《一个天才杂技员》啦、《当心你自己身上的小妖精》啦、《小妖精的咒语》啦、《小妖精闯祸》啦,其中《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特别好看。
“没头脑”和“不高兴”是《没头脑和不高兴》这个故事里的两个小主人公的外号。“没头脑”不是不聪明,只是做事马马虎虎,常常丢三落四;“不高兴”不是不会笑,而是固执任性,总不愿和他人配合。他们在放学的路上遇见了一个神仙,把它们变成大人。“没头脑”当上了工程师,设计了一座三百层的摩天大厦做少年宫,忘记设计电梯,要到两百二十五层上看场戏,得带上许多干粮,上下一次要一个月。“不高兴”和人搭档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却不高兴按照剧情的要求被武松打死,结果急煞了台下看戏的小朋友。从此他们意识到自己错了,从小就要养成好习惯。
我觉得我也有“没头脑”和“不高兴”这样的坏毛病,比如我爱丢三落四,做事马马虎虎,如果现在不改正这些坏习惯,长大了以后就会像“没头脑”和“不高兴”一样。
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比如,怎样克服缺点;比如,怎样尊敬长辈;比如,怎样独立思考;比如,怎样与人合作;比如,怎样刻苦学习。
我觉得这本书真好看!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二)
寒假里我读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书,让我始终记得两个主人公。
故事主要讲述了两个主人公:一个是没头脑,总是丢三落四;一个是不高兴总是嘴里说着“不高兴”。同学们说:“你们老这样,长大这么办?”可他们不当回事。结果两人忽然长大后,没头脑成了设计师,不高兴成了演员。没头脑设计的大楼建好后发现忘了设计电梯,大家上上下下足足需要一个月,楼房没有一个人买。而不高兴呢,表演武松打虎,他扮演老虎。可笑的是本应该是武松打虎,可是不高兴不高兴被打,反而打跑了武松。
我们不应该学没头脑的不细心和丢三落四,也不学不高兴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学习、做事时认认真真。()我有时做作业写着就漏题了,加法算成加法,读题不仔细,妈妈让读作文我也不想干,我要改掉这些毛病,不做没头脑和不高兴。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三)
星期六的上午,我在家没事就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没头脑和不高兴》,主人公一个叫没头脑,另一个叫不高兴。
没头脑做事从来不思考,有一次他的铅笔丢了,就在房间里扒来扒去,把房间弄的乱七八糟,最后在地板上找到了。还有一次他的作业本找不到了,他感觉屁股底下有个东西,扭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作业本。做事情太不认真了。
不高兴做事喜欢跟别人反着干,有一次他和朋友们一起去爬山,朋友让往东他偏要往西,惹得大家都不高兴。太不喜欢他这样了。
没头脑和不高兴后来都把自己的缺点改了,我很喜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