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古诗

1、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古诗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催。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解:

1、鬓毛摧: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

译文:

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

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

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2、回乡见闻

回乡见闻(一)

清明节我随爸爸妈妈回大娘家,大娘家在农村,我印象中的大娘家是一个破落的小瓦房,没有铺地砖,也没有刷油漆。可是,当我们来到一座小别墅前时,妈妈告诉我这就是大娘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白色的墙砖,朱红的大门和红绿相间的地板,好气派的别墅啊!

走进大门,我看见大娘正在数钱,就上前问:“大娘,这是哪来的钱啊?”大娘笑咪咪的回答:“粮食补贴呀!你不知道,以前种地要把粮食无偿交给国家,皇粮国税谁也不能少。现在呀!国家出台了新政策,不但不把粮食交给国家,国家反倒给种粮人发补贴呢!”我听了后不禁和大娘一样感慨万千。心想:现在农村变化真大啊。

随后,大娘带我上楼参观她家的新楼房,走进大哥房间,大娘对我讲:“你看,现在咱家电视、电脑都有了,要是以前,谁家有一台电视这村里村外的人都搬小板凳去看。因为看电视还有笑话呢!有一次电视里正唱戏中间插播广告,广告里的人一身时装,邻居老奶奶说:‘这演员换衣服换的怪快的’,逗的旁边人笑的前仰后合。”大娘说完爽朗的笑了。我也忍不住随大娘哈哈大笑。

这次回乡使我感受颇丰,祖国的变化真可谓日新月异啊!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回乡见闻(二)

上周六回老家,在老家听说了一个事情:小时候光着屁股在一起长大的一个同学a出事了,因为犯偷窃罪被公安局抓走了。听到这里,我呆住了,a出事了?犯了偷窃罪?我简直不敢相信。他可是和我一起从小玩到大的好朋友啊,我还是比较了解他的,他不是那种做坏事的人啊。可是,事实毕竟是事实,这也勿容我质疑!除了慨叹,更多的是惋惜和疑问。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不是他结交了一批坏人呢?

在吃饭的时候,我妈给我讲了a被抓的事情经过,这倒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妈给我讲了a小时候的两个事情,引起了我的注意。由此,我明白了a犯偷窃罪的真正原因:是他妈妈一步步把他送进了监狱!

第一件事:我们小时候农村家里还是很穷,经常没有吃的。有一次,我妈去a家里串门,在和a的妈妈聊天的过程中,a从外面跑了进来,手里拿了两根黄瓜;见了他妈就说:我在××家地里摘了两根黄瓜。原以为a的母亲会批评他不该摘别人家的东西,谁知a的母亲当着我妈的面夸奖a做得对,是个好孩子,这么小的年纪就知道把外面的东西往家里拿。

第二件事:村里经常有针头线脑的小商贩。有一天,我妈看到a的母亲唆使a仗着人小钻进人群中,去偷了两包线绳;之后,a的妈妈拍拍他的肩膀以夸奖a干得好。

我听了这两件事,陷入了沉思。我妈妈看到的事情,是a所做事情中的极少一部分;我相信,a小时候肯定还做了很多其他偷窃的事情,只是我们其他小朋友不知道而已。

a之所以后来反偷窃罪被抓,并不是a后来受他人影响而为;而是在他母亲的教唆下由偷窃小东西开始一步步走进偷盗的深渊。偷窃小东西得到了母亲的表扬,尝到了甜头,后来偷窃更值钱的东西,又得到母亲的表扬,尝到了更大的甜头,长此以往、反反复复。等长大了以后,偷窃已成定性和习惯,一发不可收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母亲再想管教自己的孩子已为时已晚。做母亲的只能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而无能为力,只是此时已悔之晚矣!

此时做母亲的只能发出一声感慨:悔不该当初啊!

这里,我只想说的是,把a送进监狱的罪恶黑手其实就是他的母亲。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仍有不少家长在犯着这样危害孩子的错误。

据某媒体6月1日报道“天底下最无耻的父母逼迫孩子偷窃”;4月21日某媒体报道,四名小学生入好朋友家偷窃,家长反责怪失主:“你不开门让孩子们进去,他们怎么能偷到?”等等,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俗话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我想,孩子们犯错不要紧,家长也应该允许孩子犯错,犯错之后立即改正也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其实,让孩子们接触一些反面教材也好。可问题是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最忌讳的就是家长包庇、袒护。

有些父母觉得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是件不光彩的事,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便采取极不冷静的护短做法,这是有包害而无一利得。当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错误如此包庇、袒护,会更加助长这种不良习气,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如果家长一味庇护,最终受害的还是孩子和家长,等孩子长大明事理后也会怨恨父母当初的纵容。

回乡见闻(三)

我在老家一共待了三天,这几天我可是玩美了。我和家乡的小伙伴们一会追鸡、一会撵狗;一会喂黄牛、一会荡秋千;一会玩泥巴、一会玩枪战;真是玩的不亦乐乎,太爽了!其中也有很多特别有趣的事,令我一想起来就止不住地乐!大家听我慢慢讲吧。()

趣事一:鸡蛋碰、碰、碰

在我的家乡山东,清明节的风俗之一就是“碰鸡蛋”。在清明节那天,家家户户都要煮鸡蛋,而且把每个鸡蛋都染成红色。清明那天早上,我去大舅姥爷吃饭,舅姥姥端上来一大盘红鸡蛋,并告诉我们每人选一个鸡蛋,开始“碰鸡蛋”。屋里的每个人都在盘子里“精挑细选”,个个摩拳擦掌,准备跃跃欲试。蜜蜜姑和我比赛,结果两次我的鸡蛋都被碰破了,鸡蛋破的一方要把鸡蛋吃掉,我一连吃了两个,真撑!蜜蜜姑偷偷告诉我“秘诀”:挑个小的鸡蛋,用鸡蛋的尖头去主动攻击对方的鸡蛋。我又仔细挑选了一个鸡蛋,用手使劲地握着,心里想着“秘诀”,结果把姑姑那个“长胜鸡蛋”战败!我心里那个美啊,简直像密一样甜,终于不用吃第三个鸡蛋了。其他人也是玩得热火朝天,盘子里的鸡蛋一个个“消失”了,大家都吃得很撑,却都十分兴奋!

趣事二:“美容化妆”的小动物

碰完鸡蛋之后我们去了大爷爷家,听大爷爷说,狗狗的前胸和爪子都“红淋淋”的,我和妈妈听了以为狗狗受伤了。跑出去一看,才发现狗狗身上也被红颜料染成了红色,呵呵,这样也是清明节的风俗呢,狗儿也要“美美”啊。就连舅姥爷家的那只大黄牛也被“美”了一番,两支麻花状的小黑角变成了可爱的小红角。看看别人家的小动物,也都分别在耳朵、前胸等部位染了红颜色,哈哈,原来小动物在清明节这天也要“美容化妆”啊,真有意思!

趣事三:长我三个月的“小叔叔”

晚上我们去姑奶奶家吃饭,来了一个小胖子,爸爸告诉我,要叫这个小胖子叫叔叔。什么?看起来和我一般高,就是比我胖吗,就当长辈了?不行,凭什么?爸爸笑着告诉我,因为他辈份高,年龄长的还有叫他叔叔的呢。啊?这辈分是怎么算的?爸爸给我比划了一阵,我也不是很明白。之后,我们几个同龄的小伙伴们开始逗他,没有一个愿意叫他,而且都和他闹,他也不生气,和我们追追打打,玩得十分开心。这老家的讲究还真多,这个小叔叔就比我大三个月啊,呵呵!

趣事四:爱讲理的小妹妹-垚垚

舅姥爷家有个小孙女就垚垚,这个小女孩伶牙俐齿,还特别爱讲理。遇到事情,那小道理讲的呱呱的。你看,大家都在吃饭,没注意那一帮小不点的饮料瓶子谁是谁的,结果起了争执。只见这个垚垚小嘴开始吧啦了:这是我的,我一直没松手,你的在那边桌子上,你的喝完了,我没喝完,这是我的,不是你的。周围大人也弄不明白,就说:垚垚,给嘉乐吧。只见垚垚两眼一瞪,冲着满屋的人大喊:我没有拿别人的东西!哈哈,满屋的人顿时大笑不止。你看,这个小妹妹,我的就是我的,我没拿,凭什么说我,嗯?呵呵。

3、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的诗意

《回乡偶书》

作者:贺知章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注释:

1、偶书:随便写的诗。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cui):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4、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5、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诗意: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杨衡《对床夜语》诗云:“正是忆山时,复送归山客。”张籍云:“长因送人处,忆得别家时。”卢象《还家诗》云:“小弟更孩幼,归来不相识。”贺知章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语益换而益佳,善脱胎者宜参之。

4、回乡偶书改写

回乡偶书改写(一)

公元743年的深秋,长安城里,一个84岁高龄、两鬓霜花的老人在衙门忙完了公事,正在院中小憩。秋风习习,落叶满地。一阵雁鸣,勾起了老人对家乡的思念。于是,他辞去了官职,决定告老还乡。

老人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踏上了家乡的土地——越州永兴。此时已是初春,老人不禁放慢了脚步,欣赏路边的江南美景。野花遍地,绿树成荫,枝头还有黄莺在歌唱。老人一路兴致勃勃,一想到马上就能见到亲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他走近一个小山村,下了马,映入眼帘的是一幕幕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画面:一间间矮小的茅草屋,一棵棵高大的刺槐树,一座座碧绿的小山丘,远处的镜湖依旧波光粼粼。他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白天,他骑在黄牛上,去山坡上放牛,放完牛,便和小伙伴们一起捉迷藏,在湖里游泳,打水仗,捉鱼摸虾;晚上,他躺在床上,数着窗外的星星,听母亲讲那遥远的故事。他情不自禁地说:“这么多年了,家乡还是那个样子,还是那么温暖。”

“嘻嘻……”一阵笑声打破了老人的回忆。他抬头一看,一群乡村孩子正在竹林里做游戏。一个年龄稍大的小男孩来到老人身边,打量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笑着用纯粹的家乡话问道:“请问远方的客人,您从哪里来?”老人笑而不答,因为老人又陷入了对往事的回忆。

夜里,老人在自家的茅舍里,拿出纸笔,心中顿时有了灵感,挥笔写下了《回乡偶书》这样的千古名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改写(二)

我叫贺知章,我今年八十多岁了。我辞去官职,告老还乡。

我在年少的时候考上了官职,离开了家乡去上任。我这一走就是几十年,从来没有回过家乡。现在我已经老了,八十多岁了才回来。口音虽然没有改变,双鬓的头发却已经斑白稀落了。小孩子们笑着问我:“这位客人,你从什么地方来呀?”

听了孩子们问的话,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是呀,几十年过去了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已经不是我记忆当中的样子了,许多人、事儿都模糊不清了。幸好,还有几位儿时玩伴还健在,不过,也已经成了老朽了,还能常常聚在一起唠唠家常,回忆回忆小时候的趣事。

闲来无事的时候写几笔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情。或者站在窗前望一望门前的镜湖水,因为只有它没有改变原来的模样,在微风的吹拂下,湖面的波浪仿佛在向我微笑;岸边的垂柳在随风摇曳,好想在说:“欢迎你归来!”

回乡偶书改写(三)

我36岁时,身体强壮,满腹诗文。那年,皇帝千挑万选,把我选到京城做官。从那时侯起,我日日公务繁忙,也没有时间回家和亲人团聚。50年以后,也就是现在的我,已经老态龙钟。皇帝见我不中用,耳朵有点聋,眼睛有点花,是个86岁的老人了,就下旨让我辞官,告老还乡。想到我能很快见到我的亲人,我那满是皱纹的脸上浮出了笑容。

我坐着马车,看着祖国的秀丽风光,心想:我的家乡——绍兴还是那副老模样吗?我真恨不得立刻回家,一定要尝尝那园子里的嫩丝瓜、通红通红的西红柿……傍晚一定要到大桃树下乘凉,还要到那个又大又圆的鱼塘钓鱼……我的家乡口音几十年没有改变,可我的头发却斑白了真不知道我的老伴和家人还认不认识我。

经过一个月的风餐露宿,我终于赶回了家乡。啊,我的家乡,我的家!我年轻时盖的那间茅屋还在,那清清的鱼塘还在,那五颜六色的金鱼还在!()我还看到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在我的房子前嬉戏,啊,这一定是我的儿孙吧?我虽白发苍苍,一把胡须,但现在儿孙满堂,我也心满意足了。几个小孩见我走来,好奇地围着我,一位稍大的、胆大的小男孩,仰着头,笑嘻嘻的对我说:“老爷爷,您从哪儿来,要到哪去呀?”听到这话,我满脸苦笑,感慨万分,一时诗兴大发,吟出了一首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认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5、猜你喜欢: